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惊世奇冤! » 第一章 借债送夫求仕进 题帕明志慰钗裙

第一章 借债送夫求仕进 题帕明志慰钗裙

    明朝最腐败之时莫过于嘉靖年间,嘉靖最腐败的官员莫过于严嵩,严嵩是明朝六大奸臣之首,他把持朝政20多年,权倾皇室,祸国殃民,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产生的冤、假、错案不计其数,而其中最惊心动魄又荒唐透顶的一桩冤案,又莫过于豫西李二柱一案了。究竟这是怎样一桩千古奇冤?且听我慢慢道来——

    明代嘉靖年间,在豫西南西川县有个叫王刘村的村庄,这村里王姓和刘姓居多。刘姓里面有一户家境穷苦的人家,户主叫刘有田,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许是祖上世世代代都没有寸土、靠给人当长工谋生的缘故,这刘有田一出生,父母才给他取名“有田”——这是盼着在他这一辈上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田地、好改变一下困境啊!嗨,奇迹也真还有了,这刘有田果真不负祖望,他十三岁时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苦扒苦做十多年,到他二十八岁那年,便从一搬家到外地的农户手里,买来了二亩田。三十岁那年,他又娶了陈姓媳妇。第二年下一代就呱呱坠地了,媳妇刘陈氏为他生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儿子。刘有田喜之不尽啊!为给儿子取个好名字,他把三乡五里的秀才都找遍了,最后找的一个老秀才取的名字他最满意,叫“刘文堂”。那老秀才说,你家祖祖辈辈种地,跟文墨不沾边儿,取个文堂,叫文气到你家堂前来,以后说不定和举人、状元都有缘呢。自打有了儿子文堂后,刘有田下定决心,自己累死累活,以后也不能让儿子再种地了,要叫他习文。文堂长到七岁上,刘有田便把他送到邻村的一个私塾学堂去读书。这孩子果然聪明过人,几年私塾下来,就学得满腹经纶。私塾先生总夸他以后是当官的料。刘有田一家人那是三把钥匙挂胸前——开心、开心、真开心啊!一家人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了。刘有田夫妇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除了精心经营那二亩地外,还挤时间给人帮工,挣点血汗钱来供文堂读书。文堂的爷爷、奶奶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了,都是腰躬背驼的,还地里活、家里活都干,一刻不闲。文堂看在眼里,感在心里,学习可卖力了。他十三岁那年,以童生的身分参加了县里的院试。那年头,求功名的太多,竞争激烈,这次他才考了个五等。按当时的规矩,只有考到一、二等,才能获得秀才的身分。父母鼓励他不要泄气,年岁还小呢,再读、再考。

    可是往后的几年,家境每况愈下,接连的旱灾、涝灾,使得地里欠收,连一家人温饱都成了问题,官府的苛捐杂税还有增无减。交不起捐税的,就被抓去服徭役。一次,仅小小的王刘村就被抓走十多人,其中就有刘有田。抓去的人被强迫去大山里运木头,为县衙修牢房。刘有田就在一次卸车时,叫一根木头砸断了两根肋骨,从此再不能干重活。紧接着,文堂的爷爷、奶奶又相继患病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都落在了文堂母亲刘陈氏一人身上。这时十六岁的刘文堂就再无心待在学堂了,他毅然辍学回家帮母亲干活,犁田、耙地、收割、打场什么都干,也不想再摸书本了。可是文堂的父母却不忍心叫聪慧的儿子放弃学习。刘友田恳切地对儿子说,现在的世道太黑暗,贪官污吏太多,才使老百姓难有好日子过。他说在县衙修牢房时得知,是犯人多得关不下了,才扩修牢房的,而关进去的不少犯人,都是被冤屈的穷苦人。自己也冤啊——那次卸木头受伤,求那个当官的县丞开恩给医治,谁知他竟然说谁叫你自己不小心呢,活该!自己分辨了几句,他更火了,竟然说你犟什么犟,再犟不叫你修牢了,叫你坐牢!你说气人不气人!他要儿子一定争气,学出个样子来,以后能考个一官半职,当个对百姓好的官。他说村里的乡亲们也都望文堂能读出个名堂,以后能为穷人撑腰呢!在父母的启发下,文堂又燃起了学习的欲望。他白天干活,晚上读书自学。父母见儿子太辛苦,便尽量将地里活路揽下来,好让文堂白天也能有点时间读书习文。为这,文堂的母亲一个女流之辈,把犁田、耙地这些男人干的活也学会了。

    文堂到了二十岁上,父母便张罗着托媒人为他说亲。也是苍天有眼,李家庄有个叫李兰花的姑娘愿意嫁到刘家来。这李兰花曾和刘文堂在一起放牛时相识,觉得这后生忠厚、诚实,值得以身相许。李兰花嫁到刘家后,刘家可说是迎来了福星。这李兰花不仅人长得标致,心眼儿还一百个好,善良、朴实、通情达理、孝敬老人、和悦乡亲,各方面都没说的。她还特别能吃苦耐劳,庄稼活无论哪一样,都拿得起,放得下;家务活更是里手,什么纺花、织布、缝补、浆洗、炒菜、做饭,样样在行。李兰花小时候还读过一、二年私塾,初通文墨,对丈夫刘文堂一心攻学问、求功名、做好官的志向,既理解,又支持。她一来,刘文堂根本就不用再干庄稼活了,就一门心思地攻读备考。刘文堂背书时,李兰花还能拿着书本监背呢。有句雅话说“红袖添香夜读书”,意思是有美女相伴,读兴更浓。穷人家有爱妻相伴,亦能大增读兴啊。刘文堂夜读到什么时候,李兰花就在一旁做针线活陪他到什么时候。这样一来,刘文堂的学习效果就出奇地好。他已经参加了两次院试了,头一次考了个五等,第二次考了个四等,都没考上秀才。李兰花来后一年多,他又参加了第三次院试,这次竟然考了个一等的最好成绩,得到了受人尊重的、碰到县太爷也不用下跪的秀才称号。有了秀才身份,就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了。于是,过了两年,他又参加了省里的乡试,这次竟又一炮打响,考取了举人!一家人欢天喜地啊,家里那只养得又大又肥、平时舍不得吃的鸡,就上了餐桌。父母把两只鸡大腿夹到了文堂和兰花碗里,说他们二人最辛苦。文堂和兰花哪里肯吃,让来让去,最后非要孝敬二老,文堂和兰花才肯吃饭。

    考取了举人,还不算官呢,还有一场最重要的考试在后面等着,就是下一年朝廷里的会试,得到北京城皇帝老子眼皮底下去考。刘文堂闭门在家复习几月,过了年就离考期不远,得上路了。可是去京城考试非同一般,路途遥远,来去约得两三月时间;在京城应考、待榜,还得住上一些时日,所需花费,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来的银钱?亲戚们也都穷,周济点粮菜、瓜果的还可以,银子钱就无法帮衬了。刘文堂想到这些就愁眉不展。李兰花一再安慰丈夫只管用心复习,盘缠花费由她来想办法。兰花和公公、婆婆一道反复合计,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变卖了一些,也才换得二、三两银子,远远不够啊!好心的乡亲们虽然都生活拮据,但是听说刘文堂要去赶考,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家送鸡蛋,那家送干枣,还有送米、送面、送腊肠、送猪蹄、送干粮、送腌菜的什么都有。多了带不动,带上了也不好处理,李兰花便把这些东西里能变卖的又变卖了一些,再换得一、二两银子。可还是远远不够花费。万般无奈,李兰花只得硬着头皮敲开了本村富户王豹家的门。这王豹早年靠和官府勾结贩卖私盐发了大财,四十多岁已经是家财万贯了,成了三乡五里的首富。此人一向财大气粗、目中无人,没料想这次很好说话,很快答应借给二十两银子。李兰花当面写好借据,就借回了银两。

    刘文堂上路时,李兰花一直把他送了十多里。分别时,李兰花一边掏出布帕擦那难止的泪,一边千叮咛、万嘱咐,要文堂不管能否得中,都要早早回来。刘文堂想着为自己求取功名妻子和父母付出的辛劳,想着乡亲们的热心相助和殷切期望,百感交集。他要过妻子兰花的擦泪的罗帕,就用随身携带的笔墨,在帕上写下了“此去誓折蟾宫桂,反做良吏报亲人”两句话。第一句的意思很好懂,就是发誓这次要考出个名堂,力争蟾宫折桂,榜上有名;第二句呢?怎么是“反做良吏”?其实李兰花一看就明:就是针对时下当官的十有九贪、十有九恶、坏多好少的现状,自己偏要在得到功名后反过来做个良吏,不负亲人和家乡父老的悬望。——虽是短短的两句话,却足以表明刘文堂此刻的心志。

    李兰花将丈夫题字的罗帕,紧紧地捧在胸前,夫妻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