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 第14章 李自成和张献忠认识不?

第14章 李自成和张献忠认识不?

    卞前他们全家靠周勇生活,父子俩等于是周勇养的狗和死士,周勇让他们杀人,他俩眉头都不皱一下的。

    但丁毅一脸的不在乎,说昨天的事自己都忘了,你好好赶车吧。

    “好勒。”卞前哈哈一笑,扬起马鞭,叭,马车带着四人就往好德乡去。

    丁毅端坐在车里,想着王有根的原话。

    朝廷加派的杂项里,有八成是用来辽饷的,所以王有根的最低要求,起码要弄到八成。

    当然,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八成,能在衙门诸吏中排第一,也是能接受的。

    丁毅估算着,其他几房的典吏分到的任务,恐怕都不能完成,周大器能在延安府这么嚣张还活的好好的,无非就是他家里有钱,父亲就是个小官,大伙在关键时候都能用到。

    即便要收八成,那是两百四十两。

    从他们衙门里的册薄看,好德乡共十一里,在册一千一百六十户,实际上连八百户都凑不起,这意味着,每户要收三钱银才能凑到两百四十两。

    丁毅肯定收不到,也不愿意强迫普通百姓,但可以拿某些乡绅开刀,反正他不怕得罪人,大不了死了就回现代。

    他不但要想办法收银,还得借这机会救人。

    就在他一路思索间,马车缓缓施向好德乡,好德乡在延安府南部,东依黄龙山,乡民们基本都在山脚下一带。

    从延安府南门出去,开始还能看到分散的乡村和行人百姓,慢慢就开始变的荒凉,按说越往南应该越好,但事实上目前不但陕北不行,南部也是越来越乱。

    丁毅当然知道,明末时陕西是起义的中心,张献忠,李自成都是陕西的,而陕西也是明朝社会矛盾的中心点之一,因为这里有大量蕃王,秦王、韩王、肃王、庆王等蕃王势力都在陕西。

    “秦川多赐地,军民佃以为业,供租税。”

    大部份当地的土地都是蕃王的,老百姓没田没地,自然活不下去。

    早在嘉靖年间,就有户部尚书梁材上奏:“陕西外供三镇,内给四王,民困已极。”

    可惜明王朝无人关注,也无人在意。

    ”他吗的。“丁毅突然在马车里大骂起来。

    张八旺和李庆成吓了一跳,两人紧张的看着他。

    丁毅隐约记得,李自成和张献忠好像都是延安府的。

    张献忠他不知道在哪,但这会老李,是不是驿卒?

    要不要劝劝老李,那他可能不会造反了?

    “大器?”张八旺小心翼翼的问丁毅,不知他为何突然发火。

    “你们认识李自成不?”丁毅问。

    两人一脸茫然,同时摇头。

    丁毅一拍脑袋,想着李自成应该有小名,这会肯定不叫李自成,但叫啥名,他一时也想不起来,等回去之后,赶紧千度一下,记在脑子里。

    “张献忠呢?”丁毅又问。

    两人还是茫然摇头。

    就在这时,外面车夫卞前叫道:“少爷,前面过了桥就是好德乡地界了。”

    丁毅顾不得问这两人,寻着脑子里的记忆,掀起窗帘:“该地乡绅里老是谁?”

    卞前也不知道啊,他扰了扰头,求助的看向张八旺他们。

    张八旺却是知道:“就在过河后东岸第一家,徐里老,院子最大那个就是。”

    “去徐里老家。”丁毅大手一挥,示意马车先到徐里老家。

    明洪武十年,老朱弄了个“耆宿”制度,即选出民间德高望重之人,负责向朝廷推举人才和担负里社教化及纠纷处理的职责。

    虽然到1388年,“耆宿”又被朝廷废止,但各地的耆宿继续在发挥作用。

    洪武十四年,老朱又弄里长制,以110户为一里,早期以丁粮最多的为里长,明朝的丁就是成年男子,粮多的肯定是田多钱多,所以家中成年男子最多,田和钱最多的,基本都是村上条件比较好的大户人家,也就包括以前的耆宿,这时已经可以叫里老了。

    洪武二十年朝廷又召幕里老(还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洪武二十四年朝廷规定里老可以逮扑逃犯,权力进一步扩大,洪武二十七年,老朱让地方再选老人,设《教民榜》,确定了里老权力还能处理当地婚配、田宅问题,标志着里老制的最终确立。

    所以很多兼为里长的里老,不但负责乡村的管理,催粮纳税,还能参与明朝司法,民间的大小争端事务,甚至贼盗事宜,当地里老都有权力处置。

    里老虽然不算官吏,实际上行使的都是后世官吏的职责,权力上甚至更大。

    徐里老的徐家是好德乡出名的大户,好德乡的名字还是其曾祖父徐好德为名。

    徐家在好德乡有良田一千多亩,是村上最大的地主豪绅之一。

    丁毅的马车直接开到徐家院前,人刚下来,院子里就闻迅走出一人,正是徐里老。

    徐里老叫里老,其实也才四十出头,长的还挺雄壮,这已经违背了老朱要老人当里老的要求。

    看到丁毅上门,徐里老眉开眼笑:“大器可是来帮王典吏收税的?”

    徐里老和王有根关系不错,又是乡亲,他当然知道,王有根的份额就在他们村上。

    不过徐里老收不上来,村中富人没几个,穷人遍地,富人收不得,穷人收不到,好多是他和王家的佃户,那来的银钱交杂项。

    “恩,徐里老,我们就是来收税的。”丁毅不动声色的打量着徐里老。

    他不认识徐里老,但徐里老认识他。

    周大器延安府有名,谁人不知。

    徐里老笑着示意身后上来个青年,一边挥手一边道:“大器打算从那边起?下午我可让徐斌陪着你们。”

    徐斌就是他儿子,天天在家读书想考科举,啥事也不会干,但人还是挺活络的,这会上前,一手一个,塞给张八旺,李庆成,丁毅三人各一个袋子。

    张八旺和李庆成两人又惊又喜,张八旺伸手拈了拈,感觉有好几十文钱。

    再看周大器那边,似乎装着碎银。

    周大器不缺钱,但徐里老这见面礼,让张八旺和李庆成对他很有好感。

    但两人正笑眯眯的转头看向丁毅,却见丁毅眼中,却是藏也藏不住的一股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