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科幻灵异 » 发丘中郎将 » 第9章 太师之死

第9章 太师之死

    老兵油子喝了一口水,压低声音,眉眼间闪烁着神秘的光,“其实,关于太师之死,民间还有一个版本,传得沸沸扬扬。”他顿了顿,环顾四周,确保大家注意力集中,才继续说:“据说啊,这位小皇帝并非皇后所出,而是某位贵妃的儿子。在那宫廷权斗之中,他原本并无登基的胜算,全靠太师运筹帷幄,助他稳坐龙椅。这太师,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了仅次于小皇帝的实权人物。”

    “那贵妃成了太后之后,小皇帝尚且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落在太师手中。太师频繁出入宫闱,久而久之,竟与太后之间传出了一些风言风语。小皇帝虽有所耳闻,却不愿相信自己的恩师与母亲有染。”

    “有一年南巡南京,小皇帝住在行宫,太后和太师随行。小皇帝心存疑虑,于是趁夜命人在他们二人的房门前撒上一层糠灰,意图一探究竟。第二天清晨,小皇帝亲自查看,只见地上的脚印清晰指向太后,竟是她主动走向太师的房间。小皇帝心中如明镜一般,可面对亲母,他又如何能质问?”

    太师次日晨起,一眼瞥见门前的糠灰,心知秘密已被察觉。他深知君心难测,为保全身家名节,便主动请辞归乡。小皇帝虽表面上九度挽留,但内心却巴不得太师远离朝堂,终是批准了他的辞呈。

    “第二年盛夏,小皇帝品尝着江南进贡的蜜桔,忽念起远在东南的太师,心血来潮下旨召他回京,还特意附赠一篮蜜桔。太师正在东南游历,忽接圣旨,心中惶恐不安,揣摩起皇帝的用意。他暗想:这蜜桔乃江南特产,皇帝赐我蜜桔是何意?莫非是要我‘剥皮抽丝’,暗示要置我于死地?再联想到糠灰之事,恐惧如巨浪般席卷而来。为免牵连家人,太师毅然决然吞金自尽,魂断东南山脉。”

    “京城闻此噩耗,小皇帝与太后均惊愕万分,难以置信。他们说:‘前些日子才传旨召他进京,人好好的,怎会短短几日就自杀?定是太师装病,不愿回京!’于是,又一道严旨下达:要么活着来见,要么带人头回奏!钦差领命,再次踏足东南,果见太师已然身亡,无奈之下,只得割下太师的头颅,带回京师复命。那炎炎夏日,人头无法保存,小皇帝心中愧疚,便命人打造了一颗纯金头颅替代,又怕这金头被盗,便设下七十二处假墓,真身葬于东南山脉深山中某处,至今无人知晓。”

    车厢内,一个新兵蛋子对太师的风流往事并无太大兴趣,反倒对那颗传说中的金头颇为上心,不禁咋舌道:“哎哟,一颗纯金的大脑袋,那得多沉啊!要是真能弄到手,这辈子就妥妥的发大财了!”他一边说着,还一边做出双手捧金头、用力咬一口的动作,仿佛要以此验证其纯金质地。

    大胆一听,也被勾起了兴趣,兴奋地接话:“可不是嘛!还有那么多皇家陪葬品,那得是多高级别的墓啊!真想亲眼见识见识!”众人闻言,皆面露向往之色。

    张人才见状,轻声道:“据我所知,目前我国还未发现类似的金头陪葬品,一旦被发现,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此言一出,车厢内瞬间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他见大家情绪高涨,赶忙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低声提醒道:“老班长,您继续讲呗,可别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众人闻言,立刻收敛起激动的心情,专注地等待老兵油子接下来的讲述。

    老兵油子接过一个新兵递过的梨,狠狠咬了一大口,接着爽朗笑道:“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盗墓贼闻风而动,小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觊觎太师的陪葬品,特意命人建造了七十二座墓,其中仅有一座是真的,其余七十一座均为疑冢。出殡那天,从四个城门同时出殡,之后再各自分散掩埋。这样一来,谁也猜不透哪座才是真墓。”

    张人才听着老兵油子的讲述,心中不禁疑惑起来。这番描述,怎么与我所知的曹操墓设置如此相似?曹操不仅是盗墓界的鼻祖,更是发丘派的祖师爷,他设立发丘中郎将一职,专门从事盗墓活动,从而开创了专业的盗墓行业。难道是老兵油子记错了?抑或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渊源?这个疑问如同巨石般压在我的心头,让张人才对这座神秘古墓愈发好奇。

    《发丘乾坤宝典》中记载,曹祖师爷,也就是曹操,创建了“发丘军”,并设立发丘中郎将作为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相当于现今的师长,其下又设三位摸金校尉,相当于旅长。

    他还特意打造了一对“发丘金印”,作为行动时的虎符使用。祖师爷认为,这些常年在地下与死人打交道的发丘军,需要特殊的“虎符”来统一调度。金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字,寓意吉祥,辟邪护身。祖师爷自己留一枚,另一枚则交予发丘中郎将。若有行动需要,只需派人持发丘金印即可调遣发丘军。如今,发丘中郎将的那枚金印已流传至我家,而祖师爷的那枚却不知所踪。历代发丘派祖师都留下遗训,要求后人以寻找这失落的金印为己任,因为它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发丘军在曹祖师爷的带领下,最著名的一次行动就是盗掘西汉梁孝王墓,收获了巨额宝藏,足以供养三军数年之久。然而,祖师爷在晚年却主张薄葬,可能是多年盗墓生涯让他担忧会有报应。除了力主薄葬,他还效仿自己生前的疑心病,采取了设置疑冢的措施。生前,他因多疑而错杀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同样不减。史书记载,出殡当日,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同时出殡,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哪具棺木中装有祖师爷的遗体,更无法确定哪个坟墓才是真正的陵寝。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曹操下葬的传奇故事。据说,曹操临终时,几个亲生儿子都在外地,未能及时赶回,只有一位干儿子守在身边。他支开所有人,只留下干儿子,吩咐道:“你准备七十二口棺木,在漳河边挖七十二座坟,我死后,秘密将我放入其中一口棺材,运出城外埋葬。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是哪一口,葬于何处。”他还特别要求干儿子在出殡时身穿红袍,因为他认为年过花甲升天是喜事。同时,祖师爷还给大儿子曹丕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过去。出殡当天,七十二口棺木从四门齐出,人们看得目瞪口呆,根本无法分辨哪口棺木里装着曹操,更不知哪个坟是真坟。曹丕收到信后,火速赶回,看到干兄弟穿着红袍正在祭奠,二话不说便将其砍杀。原来,信中祖师爷指示,穿红袍祭奠者乃心怀叛逆之人,应立即除去。干儿子一死,曹操究竟埋在哪座坟里,便无人知晓,成为历史悬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亦提及,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而在《聊斋志异》中,更是有一个关于“曹操冢”的故事。故事说,在邺城外有一条湍急的河流,靠近岸边的水域尤其深邃黑暗。夏日里,有人下河游泳,却突然听到水下传来刀斧敲击声,随后那人就被腰斩,浮尸水面。之后又有一人下河,同样遭遇腰斩。此事在百姓间传开,引发恐慌。地方官闻讯,派人截断上游水源,待河水枯竭后,发现岸边岩壁下有一个深邃的洞穴,洞口装有一个锋利的转轮。拆掉转轮后,人们进入洞穴,发现一座刻有汉朝篆书的小石碑,原来这里正是曹操的墓穴。人们打开棺椁,抛洒曹操的遗骨,取走了所有的陪葬金银珠宝。

    对于曹操设置疑冢的行为,宋代诗人俞应符颇为不齿。他在《七十二座疑冢》一诗中,以厌恶的口吻写道: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须发尽冢七二,必有一冢藏君尸。

    这位自作聪明的俞诗人,对曹操的个性与智谋显然理解不足,怎能断定曹操之躯就安葬在这七十二疑冢之中?焉知其不藏于七十二冢之外的某个秘密角落?我心中暗想,曹操生前命人修建七十二座疑冢,很可能就是故意布下迷魂阵,而其遗体则深藏于另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充分暴露了其多疑、精于算计的性格。倘若他真的葬在七十二疑冢中的某一座,按照俞应符那样的做法,只要后人将七十二疑冢全部挖开,岂不轻易就能找到他的遗体?作为盗墓祖师爷,他绝不会如此愚笨。若真如张人才所料,那便是“人生用智死未休,还有余智到垄丘”了。

    尽管如此,历史并非凭空猜想,一切还需以事实为依据。张人才曾仔细研读《发丘乾坤宝典》,却并未发现关于曹祖师爷设置疑冢的丝毫记载,更没有提及他墓葬的确切位置,或许是因为这些信息过于敏感,不便记录。

    思绪至此,他决定向老兵油子提出质疑:“老班长,您是不是搞错了?您说的这位太师,该不会是三国时期的曹操,曹孟德吧?”

    “绝对不是,这可是个如假包换的一位太师,千真万确!”老兵油子又咬了一口梨,站起身来,倚靠在车厢壁上,看来是要讲到重点了。

    “两年前,我刚入伍,也是个新兵蛋子。跟我同期入伍的有个老乡,他所在的团在离我们这五十多里外的一座山上挖防空洞,无意间挖到了这位太师的墓,可惜是个疑冢。那小子当时也参与了挖掘行动,墓门外面堆满了长条石,每块重达好几吨,几十块呢!起初人工搬运,费时费力,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向上级申请,调来一台大型起重机才把门挖开。结果,里面除了些土陶、瓦罐之类的玩意儿,什么都没有。”

    一名新兵好奇地问:“陪葬些土陶、瓦罐也说得过去,怎么就断定是疑冢呢?”

    “你这新兵蛋子,性子也太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老兵油子笑骂道,“你傻不愣登的,连尸体都没有,不是疑冢是什么?试问,哪家的墓里不放先人?没尸体的还能叫墓吗?那挖的墓,经专家鉴定,确实是个疑冢。”

    那名新兵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可能意识到自己问了个低级问题。众人见状,哄然大笑,他也跟着傻笑起来。

    不论如何,张人才心中隐约感到,这片土地之下,必定隐藏着更多更诡异且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