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大道正途 » 第三十八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二)

第三十八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二)

    于是,我又接着讲下一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前面描述了“道”的内涵(无)和表现(有)以及如何去把握领悟“道”,此章就介绍“古之善为道者”(执政时)的形象与体现出的修养。

    老子并不认为人可以得道,人不能驾驭“道”来为所欲为!特别是政治上,那反而是违背“道”而搞一言堂或犯教条主义。

    古人对“道”的理念也不可等同于科学知识或科学规律而言。更趋向于“道”是一种“合理”的运作方式。更像大家都认可都可接受的潜在共识。当然,推广到世界观层面上就是万物都潜在遵守的运作方式。人只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道”而已。这种行为就是老子所说的“德行”。

    故老子此处只称古之贤者为“善为道者”(善于做符合道的事的人,即有德之人)而不说成“得道者”。

    由此看来,那些欲穷究天理冥思苦想而求得道的修炼者,反而算是走了歧途,有点儿缘木求鱼之嫌。

    明朝就有个皇帝迷恋修道,40年不理朝政。当然,他只算是求长生,并非为了做好社会事务。

    至少可以说,老子所说的保持虚静无非不过强调静心自省而绝非要别人去修仙。

    至于道家的保健养身术之类的,明显不在老子《道德经》要说的范畴。

    所以老子此章描绘“古之善为道者”的表现和形象,是希望统治者能具备不专横自满,要谦虚谨慎、憝厚平朴。

    我还是逐一细说下嘛。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很简单,就是说善为道者博大精深,思考问题玄妙深奥,让人看不透。

    从这句叙述可以看出,连老子他也没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善为道者”。

    可见老子是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的。

    他就一个研究历史的,对“古之善为道者”(圣人)也仅仅只有表层的认识和了解而已。

    虽然孔子说老子犹如神龙一样看不透,但老子还是觉得自己于“善为行道”这回事存在地位档次差别。那不是该他干的,而是统治者才能去干。

    还有就是这话的调调有点类同于老子对“道”的一些描述,说不清楚,只能勉强说下。

    这不光是因为老子的谦虚严谨。话说回来,老子对道家玄学内容可能真的涉猎得不多。

    至少他连五行学说都没提过。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应该是只关注天下治理之道(即顺其自然发展民生、无为而治)的书。

    故而他称之为帝师不为过。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指善为道者(执政)小心谨慎的样子。

    “豫”与“犹”都是形容小心翼翼的样子,故通常组合在一起成“犹豫”一词使用。“冬涉川”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意。

    “若畏四邻”则指待人接物生怕得罪人。因为人们往往怕损害四邻的利益而不好交待、不好相处。

    老子如此形容古之善为道者的执政时的行为,说明他们执政时都比较考虑得周全,生怕损害人民的利益。

    “俨兮,其若客”指他们(执政时)端庄恭谨就如同在别人家里作客一样!

    他尊重大家如同尊重主人家一样,自己不随意胡乱发言,更不会自以为是地乱来。

    “涣兮,其若凌释”就是“涣然冰释”。

    指他们顺应大家共同意见,不固执。随和得如同冰熔化一样自然。

    “敦兮,其若朴”说他们敦厚诚信如同老实巴交一样。这就是他所说的“朴”的形象!

    “旷兮,其若谷”说他们旷达得如同山谷一样包容一切。

    与此类似的意思,后世搞了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出来拍马屁。

    “混兮,其若浊。”指他们与大家混同一起,好像浑浑噩噩并不精明一样(大智若愚)。

    老子在后面章节中对执政状况还有论述,有“其政昏昏,其民察察”之语,与这里所指是差不多的。

    这说的是执政要保持民主的态度了!

    我们从老子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古之善为道者执政注重人民利益,讲究发扬民主作风,顺应民意,不专横霸道。这就是老子一再描述的圣人形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算老子紧接着发的总结了。

    就是说“谁能以那种浑浑然的样子凭着不造作保持平静而逐渐达到政治清明的呢?谁能安稳地凭着自动运转而逐步达到生机勃勃而兴旺发达的呢?就是这些善为道的人啊!他们保持如此做,并不自满。

    正因不自满,所以才能自然而然地在旧的基础上成就新篇章。”

    当然,此几句也可以看成是老子对“无为而治”从借圣人们的行为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清风这算真的明白过来了,点头说道:“我们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原来是出自这么回事哟!

    看来,溯源而清流,方可御繁于简!

    小颜啊!你真不简单!这么回事都被你如此轻松地做到了!

    还有些时间,干脆你还讲点儿!”

    看来,他这是听起瘾了!

    我估计着到子时还有一炷香的时间,干脆也就又讲了一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老子接着第十四章进一步讲如何去静修感悟。

    这章则直接阐述静修悟道就是要善于去体悟万物运作的根本,从而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才能不失公允地循道治理社会,使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建立不朽的功勋。

    还是看我慢慢逐一解析:

    首先,“致虚极,守静笃”是指静休思考时要做到的精神状态,要空明而凝神静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思维的专注,更好调动思维的敏锐与细致。

    心不宁,想啥子都是毛躁粗略的,就不可能细致而深入。

    这就如同我们念静心神咒语的作用一样!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指思考的内容了。

    老子前面就说过,万物的运作都是受道的支配,那要去感悟道,就要广泛品悟万物的运作。就好比好些研究方法讲究通过广泛的观察从而从同一类事例中提炼出这些现象都遵守的规律来一样。

    只不过老子讲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分析模式,就是形成道学理论(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的那种模式,是模糊而又笼而统之地把万物运作规律都统一到一种运行规律上来的思维模式。

    很明显,老子学史研究古人,即使他并未推动道学理论的更进一步,但对其学术思想还是大致了解的。

    所以,老子说要去思考万物的运作,反复揣摩其中道理。这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意。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指万物运作纷繁复杂,但思考者要寻找到它们各自运行的根本所在,这才可达思索的目的。

    古人揣摩自然形成了阴阳五行的一套统括万物的道学思想理论,似乎放诸万物皆准一样(比如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病症,的确也能治很多病,高明之处还令人惊叹!),但的确太玄了。

    老子未必精通道学那一套,但他意识到万物运行必皆有其各自根本所在。这虽然还没达到能统一归结于道的层次,但离道不远了,可以称之为“各行其道”。

    老子就是以此出发去寻找到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那就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自然的人;人民的生活是自然而然地进行与发展的。

    只有遵从这一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可能良好发展下去!

    这就是老子民生为大、民生自然的无为而治理论立足点!

    这点认识,应该说是老子于道学运用的特殊贡献了。

    说老子借道说事呢,也正在于此。这的确并未达到道学那么玄乎!反而挺朴素挺简单明了的嘛!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顺承而来的了。

    是说找到了事物的根本所在,我们对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就不必太在意了,那这东西在我们的心里就如同静静地摆在那里的一样,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它的命脉一样。

    拿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如民间说法那样:“这样孙悟空就翻不出如乃佛的手板心了”!

    “复命”字面意思是“归复其命运所在”;“静曰复命”即指事物根本一直摆在那儿左右着事物自而然地发展。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是说事物自然发展就是正常的,清楚正常规律就是明智的。

    不晓得正常规律,肆意妄为,那就凶险了!要犯错误,谨防翻船。清楚正常规律,就能宽容地对待大家,保持宽容就不失公正。

    比如:法不外人情,人情即公众共识;施法时充分考虑到人情,就不失公正。当然,此“人情”是指“人之常情”!谁在那种情况下都难免会那么去干的,就不应该过分责难了。

    当然,老子此处说的宽容不是无原则地做滥好人,而是要考虑到“人之常情”的情况下的宽容或包容。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说处事公道就能惠及全社会;照顾好全部,就如上天一样了;上天行的就是道;依道行事就能长久持续发展。这样你的功绩就算你死了都不会消失!

    从老子这番话我们也可看出,老子不自觉地就从领悟万物之道说了说的就跑到如何治理社会上来了。

    所以说,老子著《道德经》完全就是为了给统治者(周天子)看的,就是为复兴周室出谋划策,教以平和治世而达无为而治之策的。

    可笑世上庸人居然理解得花样百出!”

    清风听后微笑着说道:“你这解释的确与祖天师的大不一样!

    唉!有他老人家那《老子想尔注》在,我等哪能想到是这么回事嘛!”

    这下他算有些释然了!

    快近子时了,他也不再留我,只催我回去。

    临别时,还不忘说一声:“改天继续讲哈!”

    大家看看,我跟着他修炼,倒是修炼成个啥?不过,我却感觉挺充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