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武林随笔之三害 » 第十九章:江湖瞎话之四王乱海

第十九章:江湖瞎话之四王乱海

    且说李、周、白三人离了方城之后,便带着黑道人给的任务奖励,继续出发去青云门了。

    几人先是骑马,后又坐船,沿着长江不消半月便来到了青云门的总舵,上海。

    上海此地,是长江出海口,自海外贸易繁盛以来,就慢慢发展繁盛了。

    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大乾朝通过了改漕运为海运的决议。

    为何呢?

    无它,来源于江湖武者的开拓意愿。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最具有开拓意愿的是两种人:地主和军人。

    自秦朝开创耕战体系,千百年来,土地都是历朝历代各个阶层的人最看重的资产。无数达官贵人显贵之后,首先做的就是买地。

    而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矛盾最尖锐的问题往往也是土地兼并问题。

    豪贵之家阡陌纵横,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一场大规模旱灾,就会饿死上万乃至数十万人。于是又会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扯远了,说回大乾朝改漕运为海运的决议是如何通过的呢?

    因为船只技术更加发达了。

    而船只技术的进步,又是靠谁推动的呢?

    没错,就是江湖武者。

    看到这里,或许读者会疑惑,笔者要如何圆这个故事逻辑呢?

    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话说自北地六派之乱后,朝廷一步步的收紧了对于江湖武人的约束。无论是武盟、七大派,还是锦衣卫、东西厂,都对武人下了狠手。

    原本一批游离在朝廷底线边缘的江湖武人,受到了沉重打击,抓的抓,杀的杀。

    那造反又不敢,束手待毙又不情愿。

    大家又都是习武多年的武者,谁没有三分傲气、三分戾气呢?

    后又恰逢倭奴入侵鲜草半岛,朝廷大军开拔过去镇压。

    朝廷碰到战事,需要用到武人了,于是便开了一个特赦令,从军征战者可免罪,倭寇头颅也可抵罪。罪抵完了便可用倭寇头颅换钱。

    在鲜草半岛战争前期,江湖武者还是有不少用处的。起到了延缓、迟滞倭寇军队的作用。

    在战争结束后,这群人一想,回到中原还要受到朝廷提防。毕竟这群人可都是经历过惨烈厮杀活下来的江湖人士,武功又高,又杀人不眨眼。

    放在哪里,都是祸患。

    于是这群人本着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心态做起了大乾、鲜草、倭奴的三角贸易。

    这样对于海船也就有了实际需求。

    再加上往后海贸进一步发展,欧罗巴人参与其中,海贸更是有巨利可图。

    在现实世界里,海贸利益被东南沿海地区的大族、高官把持,这个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但是,试想,在一个有武功内力的世界,这种海上贸易走私,能少了武者?

    江湖门派手握着仅次于朝廷的强大武力,可以说,如果这些大族不调用军队,根本难以与强大的江湖门派抗衡。

    当然了,实际情况是,江湖门派与这些大族是蛇鼠一窝。共同瓜分着海贸利益。

    那为什么朝廷能通过海运决议呢?

    这还要说起一桩旧事,其名为:四王乱海。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有两件事是置于最高地位的:一是大一统。

    自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大一统便成了每一个心怀志向的人的最高理想。没有一统天下,那连千古一帝这个评价的门槛都没有达到。

    第二个,便是开疆扩土。

    每个王朝的开创者一统天下之后,那继位者能干嘛呢?总不能将天下解散之后,再重新统一一遍吧?

    那还想要展示自己作为皇帝的文治武功,甚至想要超越父辈,那么开疆扩土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西战新藏,东。。。

    东打不了了,因为是大海。

    那四王乱海一事呢?

    四王乱海发生的背景,就是大乾朝达到了鼎盛之际,完成北、西、南三个方向上的开拓战争,想要向东开拓大海,而导致了中原发现,海外并非是一片贫瘠之地。

    有利益,就会有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

    东南沿海之地,从福建出发,去琉球,经琉球,可南下南洋,可北上扶桑。

    海贸利益庞大,那么自然会有海盗出没。

    这四王乱海便是指海外之地,在刚刚开发时,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结构,发生的事情。

    当时东海、南海之地,有大大小小数十股海盗,这些海盗有的是倭寇,有的是中原活不下去了的武者,还有的干脆就是商人。

    有货时便是海商,闲时便可以是海盗。

    海外,一直是一片无法之地。

    在经过多年的厮杀、内卷,这些海盗卷出了四股强大的势力,被称为:东南海上四王。

    而后又过了多年,鲜草半岛战争,东南沿海的倭寇入侵战争。

    也就是说,三十年内,大乾朝打了三场大仗,其一,是六派之乱的平叛之战,其二是鲜草半岛的御倭之战,其三便是东南沿海的倭寇战争。

    这三场战争,消耗了大乾朝庞大的人力物力。

    但是也带动了江湖武人们开拓意识的觉醒。

    于是,江湖武人们踏上了征伐海外的道路。

    首先是四王之乱,本来已经趋向于稳定的东南海域,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打完了鲜草战争的武人们逐渐将贸易重心南移,鲜草半岛才多大?

    明显南洋和欧罗巴更有吸引力。

    于是,东南海域的海盗势力,又再次内卷。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海贸利益大大受损。

    这可让靠海贸为生的大族高官们不能容忍,你们死再多人也无所谓,但是让爷们儿少挣银子,那就不行。

    再加上朝廷其实一直知道海贸利益丰厚,但是为什么插不进手呢?

    皇上想要开海,为什么开不了呢?

    自然是受到利益既得者的阻挠。

    现在,朝廷有了参与的契机。

    当时,皇上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武者,倒也挺有用的吗。”

    这个时候,皇上就萌生了一个想法。

    既然武者们这么能搞事,为什么不能把这群人赶到海外呢?在海外当搅屎棍去。

    于是,海贸利益既得者为了尽快平息海上动乱,朝廷为了能参与进海贸,便开始兴建海军。

    于是,便有了海运。

    为什么?

    因为,这样既能够分担船只的费用,又能够迷惑海盗。

    以海运为名,建造运输船只。但其实这些船只全部是按照战舰的标准来建造的,在积累一定的规模之后,便拉去征伐海盗。

    而皇上则一次性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武人的出路问题,俗话说堵不如疏,国内武人生存环境恶劣,那就赶到海上去。随他们砍来砍去。

    二,插手进海贸,朝廷每年税收涨了数百万两白银,皇上做梦都笑醒了。

    三,改漕运为海运,大大降低了京畿地区运输粮食的花费。

    一件事,皇上赢了三次。

    四王之乱既是指那一段武人在海上厮杀的疯狂年月,也是指朝廷与海盗打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但是,战争打完了,只是开始。

    战后海上秩序的重建,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于是,朝廷为了能够管控海上秩序,便扶持了半官方性质的四股海上势力,朝廷赐下四面:靖海令。

    其上书:靖海安民,镇夷护商。

    这同时也说明了这四股势力的职责,安民、护商都好理解,镇夷则是皇上特意添加的,为何?因为当今皇上正值春秋鼎盛之际,心中那股开疆拓土的壮志还没有熄灭。

    官方称这四股势力为靖海卫,持靖海令,护卫东南沿海商路平安。

    而民间则戏称这四股势力为:海上四王。

    瞎话说完海上四王,咱们的目光回到三害这。

    前文中说过青云门举办“武英大会”的目的,此次,青云门还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是,决出青云门的掌门。

    这件事,也是三害到了青云门的地盘,打听到的。

    其实都不用刻意打听,这几乎是青云门地盘里,最近最火热的事情了。

    至于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