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晨风起 » 21.从斯万特·帕博谈教育与基因

21.从斯万特·帕博谈教育与基因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斯万特·帕博的父亲同样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基因能解释吗?还是受家庭环境影响。

    首先,我觉得受家庭环境影响是主要因素。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的素质,特别是教育素质的高低,即能否做到科学施教正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可见,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父母的知识、观念、心态、素养、能力无一不影响孩子。

    因此,想要教育好孩子,必先教育好自己;想要改变孩子,必先改变自己。

    然而,人们将“为人父母”理解为“生了谁就是谁的父母”,而这只是对“为人父母”血缘上原始的认识,没能从社会和教育角度去认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总是将家庭教育失败、受挫的原因归咎于孩子、学校和社会。

    为人父母,绝非繁衍后代、供孩子吃穿这么简单!教育孩子,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是社会赋予每位父母的社会职责。现代社会,为人父母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升华的职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学过解剖学,就开始进行外科手术,我们会对他的胆大包天感到惊讶,而可怜他的病人。可是,一般父母从未考虑过在身体、道德、智慧方面指导他们的原则,就开始从事教养儿童这个艰巨任务,却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惊讶,也没有引起对受害者的怜悯。

    就像我们生活中,企业在运营管理中,没有人会认可一个岗位,就任者既没有经验,又不具备相应知识;也不能认可就任者既没有评估,又没有考核。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就任者具备相应的资格,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岗前培训考核通过才能上岗开始工作。

    “为人父母”这一神圣岗位更需要担任者具备相当的资格,即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和足够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等,才能真正挑起教儿育女的重担,才不愧“父母”这一称号。

    家庭环境是孩子接受的第一教育环境。好的家庭氛围能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打下基础,而斯万特·帕博1955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的母亲是从爱沙尼亚流亡到瑞典的化学家凯琳·帕博(KarinPääbo),父亲为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瑞典生物化学家苏恩·伯格斯特龙(SuneBergström)。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教育伴随孩子成长,对孩子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

    其次,学校也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

    即使是家庭氛围好,基因优良,就是所谓根骨奇佳的孩子,如果生活在组织得不好的集体中,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门科学。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又应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根据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才能规定出教育目的,教育必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目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就是要辩证地、批判地从我们的政治需要出发。它不仅应当从当前的需要出发,而且应当从我们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因此,作为教育产品的人的培养计划,应当根据社会定货来制订。

    就像这几天关于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于近期启动。本次共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7至8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共5至6名,其中,载荷专家2名左右。航天驾驶员在陆海空三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飞行工程师在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在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

    这就是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那如何更好的做到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的“产品”呢?

    马卡连柯指出:“人受到整个社会的教育。社会中的一切事件、它的工作、前进运动、它的生活方式、成功与失败——所有这一切都是强大而复杂的教育因素……”

    作为教书育人的校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征,予以不同的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如何提升自身修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教育,也要重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

    学校教育不能让学生觉得他自己仅仅是个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相信,他是生产过程的参加者,他是公民,而老师是帮助他、指导他如何成长为生活的一个长者。教育过程不仅仅在课堂里进行,更随时随地回到社会中去实践。

    不论是作为父母自身不断进步,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都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待问题。

    最后,每个人都是祖母和父母所遗传的遗传负荷的再现。

    天才的含义是什么?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努力有用的话,那还要天分做什么!每个生命体都有自身神奇的特征。天才应该是生下来智商较高的人,并且天才就是一点就通的那种人。天生的蠢材也可以叫天才。所以天才是在某一方面接受能力很强,对这一方面很擅长的人。因此,所谓天才就是一生下来就很有智慧的人。天才是天生的,靠培养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梵高就是一绘画天才,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用浓烈的色彩和充满力量的表达手法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是一位天才画家,但他并不是从小就接受了绘画的系统训练,而是差不多到了二十七八岁才开始作画。

    梵高在生命后期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这位追求灵魂创作的画家,这位用画笔表现生命、表现狂野力量的画家最终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890年7月,梵高完成人生中最后一幅油画《麦田上的鸦群》,他现实生活是灰色的,暴戾的,他自残,行为怪异,然而他的作品又是如此地明艳、亮丽、充满生命感。

    梵高的成就,不止是自己的努力,也有一定的天分存在的。

    天分就是指基因,

    基因是由核酸构成的DNA序列,是携带某种遗传信息或控制某个遗传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在现有生物学定义中被认为是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片段。

    基因并非完全不可逆转。相反,生活的环境可以在不改变人们DNA情况下改变其基因表达。这种生物的奇异性可以一代两代乃至三代的遗传一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荷兰,在1944年到1945年入冬期间,入侵地区遭遇了饥荒,荷兰孕妇日均消耗量只有700卡路里,远低于2400卡路里的正常消耗量。

    结果,那一年出生的孩子出生体重普遍偏低,后也多患有肥胖和2型糖尿病。然而,即便是多年以后这些妇女出生的孙辈,他们仍然受到影响却不知道是战争物资匮乏所造成的。这证实卵子和精子不仅携带基因,而且携带祖母和父母在怀孕时的表观遗传负荷。

    生命伊始,表观遗传的改变很多都会对成人后的身体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怀孕期间受过创伤、压力、暴力、饥饿的母亲和遭受虐待和精神创伤的儿童,他们可能会有异常的DNA序列,孩子长大后也会难以承压,受到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癌症的困扰。

    基因会受到日常生活、起伏阅历、所吃的食物和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甚至更远。

    这就是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但是龙生九子又各有不同!

    如此,斯万特·帕博有天时地利人和,获得202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