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时空从1258年秋泛起涟漪 » 第5章 宋代官职

第5章 宋代官职

    作为当时东亚最先进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宋帝国,其官制非常复杂,正是因为其发达,所以官制最细致,其它各帝国,唐、元、明、清,都是两大系统:职事官系统和散官系统;而宋则是四大系统:职事官系统、寄禄官系统、荣誉虚职系统、散官系统。

    具体来说,宋把唐的职事官系统变为宋的寄禄官系统,而又另外创造了一套具体做事的职事官系统。

    至于文官荣誉虚职的职名系统,亦即馆阁学士,如包拯的龙图阁大学士。

    因此,宋的官员体系分为职事官文官、职事官武官、寄禄官文官、寄禄官武官(亦即武阶官,即军衔)、文官荣誉虚职(亦即职名)、武官荣誉虚职,文散官、武散官,共四大系统,八大班子。

    寄禄官,亦即阶官,是表示官员级别的,宋的寄禄官,文官的一套,即唐的三省六部制,武官的一套,亦即武阶官,即军衔。唐元明清,皆以武散官表示军衔,而宋,则另外创立了军衔体系,亦即寄禄官中的武阶官。

    职事官方面,因为三省六部已经变为仅表示级别,因此,宋具体做事的职事官,是两府三司制,即,行政权归于政事堂,军权归于枢密院,财政权归于三司。

    宋采用两府三司制,这样一来,三省六部制就形同虚设了,但是这样做的又一个好处是两套班子可以互相牵制,因此,宁可高官厚禄养着大批不做事的官员,平心而论,这的确是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

    不过,三省六部那套寄禄官班子不做事,但仍然高官厚禄,国家的财政负担可想而知,宋帝国养官员、养兵的钱来自百姓上缴的税收,因此百姓的税负因而加重,宋神宗年间,为了解决财政负担重的问题,实行了元丰改制,但收效不大。总之,在宋帝国,三省六部大致来说不甚重要,形同虚设。

    总而言之,宋帝国这样的复杂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

    具体说来,宋帝国的官员体系八大班子、加上爵位、勋位,共包括十个方面:1、职事官文官:即实际作为宰相的同平章事、作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掌管军事的知枢密院事,等等,直到县里的知县、县令,具体处理事务;2、职事官武官:北宋的都指挥使等等,南宋的都统制、统制等等;3、寄禄官的文阶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副处级等等,只表示级别和待遇,按级别领取俸禄,而不做具体事务,这一类包括太师太保太傅、少师少保少傅、三省六部官员如六部尚书,等等;4、寄禄官的武阶官:即军衔,最高为太尉,正二品,共六十级;5、文官荣誉虚职:即职名,包括诸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等等,如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6、武官荣誉虚职:包括节度使、团练使,等等;7、文散官:各种大夫;8、武散官:各种将军;9、爵位:包括,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等等。王、嗣王、郡王是专门封给皇室成员的爵位,而文武官员生前最高爵位可封国公,但身后可以追封为王,如王安石的舒王、岳飞的鄂王;10、勋位:相当于现在一级勋章、二级勋章、三级勋章等等。

    具体解释一下,职事官,又称差遣,是实际做事的官职,执行具体任务,没有级别,比如,担任宰相工作的同平章事;而表明官员级别的阶官,为寄禄官,宋的特点就是寄禄官不做事,而由职事官去做事,也就是说,三省六部的官员只负责领薪水,不做事,两府三司的官员才是真正做事的,两套班子互相牵制,这样安排有利于皇权。

    有时候,职事官和寄禄官有部分重合,宋帝国在很多时候由两府三司处理政务,将三省六部闲置,因此,两府三司的官员成为职事官,三省六部的官员只是表示级别的寄禄官,但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三省六部的官员也承担了部分职事,因此,部分寄禄官成为职事官,如,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原为寄禄官,不做事,但在改制后担任宰相工作,于是事实上成为职事官,而南宋时左右仆射又改为左右丞相,这当然更是职事官了。

    起初,职事官是没有品级的,他们被临时差遣,从寄禄官队伍里被挑选去执行具体工作,其品级由其担任的寄禄官的级别来决定,但时间久了,有些职事官呈现固定态势,两套班子的形态渐渐固定,因此,职事官也相应有了品级,比如,担任副宰相工作的参知政事,是职事官,但因为长期固定,因此也相应有了品级,为正二品。

    宋帝国官制的具体职位是这样的,共九品十八级,这里列出了大部分:正一品:职事官文官:左右仆射(元丰改制后)、左右丞相(南宋);寄禄官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中书令、尚书令、侍中;爵位:王。

    从一品:职事官武官:枢密使;寄禄官文官:检校太师、检校太傅、检校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位: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事官文官:参知政事;职事官武官: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武阶官: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位:开国郡公;勋位:上柱国。

    从二品:职事官武官:签书枢密院事、殿前都指挥使;寄禄官文官:检校少师、检校少傅、检校少保、六部尚书;武官荣誉虚职:节度使;文散官:光禄大夫;武散官: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爵位:开国县公;勋位:柱国。

    正三品:寄禄官文官:权六曹尚书;文官职名:观文殿大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左右散骑常侍;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位:上护军。

    从三品:职事官文官:御史中丞、开封尹;文官职名: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诸卫上将军、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位:开国侯;勋位:护军。

    正四品:职事官武官: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寄禄官文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诸卫大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位:开国伯:勋位: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职事官文官: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寄禄官文官: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文官职名: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待制;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诸卫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位:轻车都尉。

    正五品:职事官武官: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武阶官: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武官荣誉虚职:观察使;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位:开国子;勋位:上骑都尉。

    从五品:职事官文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职事官武官:殿前都虞候;武阶官: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武官荣誉虚职:防御使、团练使;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位:开国男;勋位:骑都尉。

    正六品:职事官文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武阶官: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勋位:骁骑尉。

    从六品:职事官文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勋位:飞骑尉。

    正七品:职事官文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翰林良医、赤县令;武阶官:武功至武翼大夫;勋位:云骑尉。

    从七品:职事官文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阶官: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勋位:武骑尉。

    正八品:职事官文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武阶官:敦武/修武郎。

    从八品:职事官文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武阶官:从义/秉义郎;武官荣誉虚职:防御/团练副使。

    正九品:职事官文官:殿头宣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武阶官: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

    从九品:职事官文官:黄门内品、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武阶官:承节/承信郎。

    这里列出了宋官员体系的大部分职务。因为经济文化发达,农业和工商业都很繁荣,物质非常丰富,因此,宋帝国文武官员的待遇都非常优厚,皇帝的享受更是极尽奢华,比如宋金和议之后的宋高宗。

    宋武官品阶普遍不高,正七品的武官就可以算是中级军官了,可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待遇。

    南宋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指挥官为伍长;五伍为一押,指挥官为押正;二押为一队,指挥官为队将;两队为一部,指挥官为部将;五部为一营,指挥官为正副将;五营为一军,指挥官为正副统制、正副统领;若干军为一个大军,指挥官为正副都统制。营是作战的基本单位,步军一营为五百人,马军一营为四百人。

    大军,即方面军。

    这是南宋军队的编制,与北宋军队相比,有一些改变,北宋军队总人数比南宋军队总人数多,但是南宋军队的各个单位的人数比北宋军队的各个单位人数多,比如,岳家军作为一路大军,正式番号为神武后军,总人数达十万,韩世忠军,也是一路大军,正式番号为神武左军,其人数也达到八万。

    宋军军衔,亦即武阶官,等级很多,最高为正二品的太尉,最低为无品的进勇副尉,共六十级。岳飞、高俅的武阶官品级都是太尉,这是军衔,不同于军职,高俅的军职是殿帅,亦即殿前都指挥使,掌管禁军。

    说到这里,就再具体说说军职,军职即职事官中的武官。

    战略层面的军职,包括四个层级:1、最高为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部长;2、第二层为宣抚使,区域内负责政治军事的长官,相当于后世的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等;3、第三层为招讨使,进行远征的总司令;4、第四层为安抚使、制置使、经略使,这些职事官本身无品级,其品级由其所任阶官的级别决定,级别高者为大使,如安抚大使、制置大使等等。安抚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世的省)的军事工作,并且也负责民事工作,制置使,路的军事长官,有时由安抚使兼任,经略使则相当于后世的战区司令。

    接下来是战术层面的军职,即,作战部队中的军职,以南宋军队为例说明,包括三大类:1、将校:包括,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副统制、统领、副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部将、队将,等等,队将为最低一级军官;2、节级:包括虞候、承局和押正;3、长行:包括效用和军兵。

    结合岳飞的具体事例来看宋军的军职和军衔,可以更清楚一些,军职上,岳飞投军,从士兵做起,以抗金战功,一路升到统领、统制,一直升到一路方面军的都统制,即大帅,又升任宣抚使,成为封疆大吏,最后又升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

    从军衔上看,岳飞的升迁历程是:进义副尉(无品)——承信郎——成忠郎——秉义郎——修武郎(正八品)——武翼郎——武义郎——武功郎——武经大夫(从七品)——武略大夫——武德大夫——武功大夫——亲卫大夫(从五品)——中卫大夫——中侍大夫(正五品)——太尉(正二品),太尉是最高军衔,然后,突破最高军衔,继续升迁到级别更高的阶官: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少保(正一品)。

    从爵位上说,岳飞封爵鄂国公,南宋中期,彻底平反后,爵位升级为鄂王,阶官升级为太师。

    复杂的文官、军官体系,稳定的薪水收入,优厚的待遇,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又一次说明了,宋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国家,如果不是意外地被野蛮的蒙古人打断了发展进程,很自然地,中华势必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蒙古吞并当时比它更落后的俄罗斯只用了一年时间,而南宋抗击蒙古则长达半个世纪,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力量。宋有些像现在的欧洲,军事力量不是最强的,但是也有相当的战斗力,生活上非常富足优越,农业和工商业发达,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不过,宋长期冗官、冗兵,财政负担过重,长时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北宋王安石改革失败,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宋则偏安一隅,面对强敌入侵,经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困难日益严重,实力遭到很大削弱,这是导致宋人最终不敌金人、蒙古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