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三章 司马诸葛

第三章 司马诸葛

    很多人以为,三国时期最为波澜壮阔,最富有史诗色彩的战争画面莫过于诸葛亮开展的数次北伐了。诸葛亮在北伐战役中完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多数人觉得,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曹魏的司马懿是北伐最大的拦路虎,或者说,蜀国伐魏主要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决。其实不然,诸葛亮在北伐时遇到的对手绝不止司马懿一人,至少刚开始北伐时甚至见不到司马懿的影子,因为司马懿当时并不是曹魏最重要的掌军人。

    魏明帝继位之初,时任征东大将军、扬州刺史的曹休奉命讨伐屯兵于皖城(今安徽潜山)的吴将审悳。曹休攻破皖城,斩杀了审悳,吴国将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众向曹休投降。曹休因功晋封长平侯,升任大司马一职。大司马是曹魏最高军事长官,是军界第一人。由此回到前面的问题,以曹休的身份和地位,在曹丕临终前难道还不能成为顾命大臣吗?不可能的。曹休是曹操的族子,青少年时便和曹丕一起生活,是曹丕的族兄,曹休后来成长为一员骁将,从曹操时代起就屡建功勋。还有一位曹操的养子曹真,同样是从小与曹丕一起长大,作战勇猛,曹丕去世前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当然,还有两位辅政就是陈群和司马懿了,两人都是当年的太子四友。可见曹丕对顾命大臣的安排应该是两位宗亲,两位外臣加密友,这样才可以取得平衡,所以曹休怎么可能不是顾命大臣呢?曹休不作顾命大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曹叡继位后,晋封曹真为大将军、邵陵侯,而曹休的大司马官位还在大将军之上,所以大将军曹真已经是辅政大臣,曹休必然也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魏明帝时期曹魏的第一掌军人是曹休,曹真次之,司马懿能不能排在第三还不好说。

    诸葛亮首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由于曹叡继位不久,魏国毫无准备,诸葛亮一开始便夺取了曹魏的陇右三郡,陇右也称陇西,即今天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于是曹叡亲率人马进至长安,并派大将军曹真、右将军张郃分别领兵抵御蜀军。诸葛亮本来占据有利态势,不想张郃率军攻破了马谡把守的街亭(今甘肃天水以东),街亭失守,蜀军优势全无,甚至有被魏军截断粮道的危险。诸葛亮只得引兵退回,陇右三郡也得而复失。注意,街亭是马谡丢失的,张郃攻破的,司马懿根本没有参与第一次北伐战役。说司马懿击败马谡,抢了街亭,以及后来诸葛亮和司马懿唱了一出空城计,那都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是罗贯中一手编排的,不是真实的历史,司马懿无端成了空城计的背景板。真实的历史是,司马懿刚刚于年初擒斩孟达,之后进京向魏明帝进谏攻吴的方略,当时正准备伐吴呢。

    果然,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秋,魏国在西面击退蜀军后,曹叡又在东面展开三路伐吴,一路由司马懿率军从汉水南下,直指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一路由豫州刺史贾逵统军攻击东关(濡须口一带),还有一路则由曹休统率诸军直奔寻阳(今江西九江)、皖城一线。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故意向曹休诈降,将曹魏的兵马引致石亭夹石一带(今安徽潜山东北),结果魏军被东吴陆逊、朱桓、全琮率领的三支人马围攻,曹休大败,幸有贾逵领兵及时救援,曹休才得以脱身。回去后,曹休因此战感到惭愧、愤懑,不久发病身亡。而司马懿这一路在得知曹休战败后便停止前进,后按照曹叡的指示引军而还。也就是说,司马懿这趟出兵什么也没干,曹休、贾逵生死一线之时,司马懿还在荆州三日游呢,这当然是因为司马懿的进军路线所决定的。此次三路伐吴,司马懿的队伍在最西线,距离皖城主战场较远,因而前去救援曹休的也是贾逵所部,因为贾逵距离最近。这场战事中司马懿虽然无功,但也无过。

    同年底,诸葛亮在得知曹休被东吴击败后马上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将陈仓(今陕西宝鸡)包围。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但在魏国将领郝昭和王生(又名王双)的率领下顽强防守,诸葛亮久攻不下,大将军曹真又派兵来援,这时蜀军粮草不济,诸葛亮只得退兵,第二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同样,二次北伐仍然不见司马懿的踪影。司马懿应该是从东吴战场刚刚撤回宛城,而诸葛亮的二次北伐又很快结束了。转过年,即公元229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三次北伐,一上来就夺取了武都(今甘肃省陇南市)、阴平(今甘肃省文县)二郡,之后诸葛亮派兵在两郡留守,年底又在汉中修筑起汉、乐二城,以加强防守。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并未继续扩大战果,而是一直守在汉中。那么,司马懿在哪儿呢?仍未出现。也就是说,从公元228年初至公元229年底近两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实施了三次北伐,司马懿始终没有参与,这时候诸葛亮面对的对手主要是负责魏国西部战事,以曹真为主帅的曹魏雍凉兵团。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七月,曹魏觉得与其等着诸葛亮打上门来不如转守为攻,由于曹休病逝,曹真此时已晋升为大司马,司马懿升为大将军。曹真计划率领主力由子午谷出发向汉中发起进攻,子午谷位于陕西长安县以南,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谷道,全长300多公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大将魏延曾建议由自己领兵沿秦岭经子午谷向东奇袭关中后,与诸葛亮在长安城下会师。但诸葛亮认为这样进军过于凶险,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这次曹真同样打算经子午谷由东向西攻击汉中,同时司马懿自荆州起兵溯汉水而上进攻汉中,还有大将张郃率军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期望三路兵马最终于汉中会师。褒斜道又称斜谷,是古代穿越秦岭的一条山间大道,是巴蜀通向秦川的主干道。不想蜀道艰险,曹真出兵后便遇上了大雨连绵,栈道断绝,魏军用了一个月时间只走了一半的路程。司马懿则自西城(原新城郡一带)水陆并进,凿山开路,溯汉水而上,一度到达朐䏰(今重庆市云阳县一带),并攻取了刘备在这里新设的汉丰县(晋书中记载为新丰县),之后同样遭受连日暴雨,无法行军。不久,魏明帝下诏令三路人马全部撤回。司马懿虽然没有在蜀地站住脚,但也算是摸到蜀国的边儿了,比起另外两路人马要强了许多。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次北伐,包围了祁山,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东部、西汉水北侧,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随后,蜀军在祁山东北修筑卤城作为大本营,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木制机械装置,是理想的山地运输工具。这时魏国大司马曹真已经病重,于是魏明帝改派司马懿领军驻守长安,总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统率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等各部抵御蜀军的进攻。这是司马懿又一次作为主帅统军出战,也是司马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诸葛亮展开较量。此时司马懿五十二岁,诸葛亮比司马懿还要小两岁。这样的年龄在古代已经算得上是老年人了,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堪称三国时期最为人称道的两位谋略大师终于在战场相遇了。此次双方的总兵力对比结合史料各方面分析来看,蜀汉全国的总兵力约在十万上下,除去留守成都及益州东部各地的人马,诸葛亮能带出来参加北伐的兵力最多五、六万人;而曹魏一方常驻雍凉对蜀前线的兵力大概就有五万,加上司马懿从之前总督荆州、豫州时带过来的一些兵马以及曹叡之后又为西线增兵的情况来看,司马懿统辖的总兵力应该不到十万,但和蜀军相比已占据绝对优势,这也是由两国的综合国力及人口数量决定的。

    司马懿出兵后首先命费曜、戴陵领兵四千驻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其余兵马则全部向祁山进发。就在司马懿出兵之前,即同年三月,大司马曹真病逝,司马懿终于成为了曹魏军中第一人。而车骑将军张郃目前在军界的位置仅次于大将军司马懿,于是张郃提出应分兵驻守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一带)两处,以为大军坐镇后方。司马懿却说:“分兵后若前军能够独当一面则将军所言极是,若不能独当一面而分兵,反而成为黥布击破楚之三军那样了。”黥布即英布,是楚汉战争中的名将,因秦法受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刻字,故名黥布。刘邦建立汉朝后,黥布受封淮南王。后来韩信、彭越等人相继被杀,黥布也感到内心惶恐,最终造反。黥布攻打楚国时,楚军兵分三路,希图能相互救援,出奇制胜。有人劝告楚军主将,认为兵分三路的话,敌人只要战败我们其中一路人马,其余的肯定都跑了,怎么能互相救援呢?但主将不听,结果黥布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后,其他两路便都四散奔逃。现在司马懿的意思就是要借鉴黥布的用兵策略,不宜分兵。司马懿领军进至隃麋(今陕西千阳),诸葛亮则率领部分人马攻打上邽,并抢收上邽附近的麦子,魏军都有些恐慌。司马懿道:“诸葛亮虑多决少,一定是先扎稳营盘再抢收小麦,我们加快行军,两日就能赶到。”于是领兵赶赴上邽。诸葛亮见司马懿大军前来,在抢收了一些麦子后便引军退回了祁山大本营卤城,司马懿继续领兵追至卤城与诸葛亮形成对峙。车骑将军张郃又说道:“蜀军远出祁山迎战我军,蜀军请战却又不战,如果我军觉得不战更有利,就是想和蜀军持久耗下去了。现在我方在祁山的人马知我大军前来,必然军心稳定。我们不如就屯兵于此,然后分出一支奇兵,想办法从蜀军背后攻击。如果我们只是迫近敌人却又不敢交战,恐将失去民望。诸葛亮孤军少粮,可能不久就会离去。”司马懿却不以为然,因魏军连续奔波已很疲惫,此时应凭险据守,于是司马懿只命在祁山附近扎营筑垒,却不与蜀军交战。由此看出,司马懿此次出兵对抗蜀军的思路就是集中全部兵力与蜀军对峙,利用蜀军粮少的弱点最终逼退诸葛亮。因为魏军在人马数量上占有优势,诸葛亮假如来攻根本攻不动,司马懿只需这样和蜀军耗下去,到时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司马懿并不追求某一场战斗的胜利,相反,若冒然出击反而有被蜀军各个击破的风险。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魏军有接近十万的兵力,这样一大坨堆在祁山这里让诸葛亮是攻也攻不动,啃也啃不动,到时蜀军粮尽自然退兵。然而张郃及众将的想法显然与司马懿不同,虽然张郃已处车骑将军高位,但在军中的地位仍在司马懿之下,所以急需立下军功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其他将领也是张郃这样的想法。作为军人,不打仗立功又怎能有升迁的机会呢?而司马懿作为主帅只要逼退蜀军,守护住了魏国国境便大功告成,自己依旧稳坐军界头把交椅,任何冒险的举措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可见在军中同样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有人讥笑司马懿说:“公畏蜀如虎,这不是让天下耻笑嘛!?”结果司马懿又病了,应该是装的,这招儿是司马懿的强项。

    两军就这样从三月耗到五月,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了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人马集中于卤城。其间魏军也曾一度缺粮,因为当地的粮米被蜀军抢走了一部分,司马懿不得不想办法从关中运粮,郭淮也对当地羌人、胡人加以安抚,以便从他们手中征粮。这里毕竟在魏国的地盘上,魏军的困难还是可以就地解决的。司马懿再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的联络,并命令张郃进攻卤城以南的守将王平,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诸葛亮分别派出魏延、高翔、吴班领兵迎战,结果魏军大败,被蜀军俘获三千多人,司马懿只好退回大营。这再次验证了司马懿只进不战的策略是正确的,即司马懿利用兵力优势将蜀军顶到国境线一带,形成对峙后,等待蜀军自退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六月,蜀军终于粮草不济,又收到蜀国后主刘禅下令撤军的旨意,诸葛亮只得引军而还。司马懿急令张郃追击蜀军,张郃觉得“归师勿遏”,也就是说当敌人退却时不应完全堵死敌人的退路,否则,要么迫敌死战,要么中敌圈套。但司马懿坚持要求张郃领兵追击,张郃无奈只得前往。不想在追击途中于木门道(今甘肃天水西南)遭遇蜀军埋伏,蜀军从高处弓弩齐发,张郃右膝中箭,后伤重而亡。一代名将张郃就此陨落,有人认为是司马懿蓄意致张郃于死地,强令其追击蜀军。这样的阴谋论显得证据不足,即使司马懿料定蜀军必有埋伏也要逼迫张郃追击,估计也只是想挫一挫张郃的锐气,而并不是要借刀杀人,毕竟死了一位车骑将军这样的大将,作为主帅的司马懿也是负有责任的。应该说,司马懿抵御蜀军第四次北伐是成功的,美中不足的便是损失了大将张郃。司马懿军中将领杜袭、薛悌都说,明年麦熟时诸葛亮必会再来,现在陇右地区少粮,应该趁冬季及时运输储备。司马懿却说:“诸葛亮二出祁山后,攻击陈仓失败便退了回去。之后犯我国境便不再攻城,而是寻求与我军野战,蜀军的战略目标必在陇东而不是陇西(即陇右)。诸葛亮常常以粮少为恨,这次回去,蜀军必会囤积粮米,料蜀人三年之内不会轻举妄动。”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依然无果而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蜀国的后方出了问题,中都护李严督办粮草不力,并假借谕旨召诸葛亮班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魏军主帅改由司马懿出任,而司马懿做人做事一贯隐忍不发,讲求后发制人,这样的性格在此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司马懿这种行事风格正好对诸葛亮循规蹈矩、不愿冒险,希望稳中求胜的做法形成一种制衡。然而,诸葛亮还有司马懿等人绝对无法企及的那种品格,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