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西晋东晋 » 第七章 曹爽改革

第七章 曹爽改革

    曹爽的势力急剧膨胀着,当一个人手中握有的权力越来越大时,想法也会越来越多。不过曹爽对待司马懿表面上依旧恭敬有礼,但各项决定举措,很少再与司马懿商量。曹爽先是表奏,免去了卢毓的吏部尚书职务,改任其为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一职由何晏接任,这样曹爽集团便将官吏任免的人事大权抓在了手里。卢毓是汉末名臣卢植的儿子,一向敢于直言进谏,在选官任官方面从来不徇私情。曹爽总觉得卢毓碍手碍脚的,后来又改任卢毓作了廷尉,曹爽的党羽,时任司隶校尉的毕轨污蔑卢毓在廷尉任上徇私枉法,于是曹爽并不详查便调任卢毓去做了光禄勋一职。卢毓久在朝中为官,人脉甚广,曹爽一伙对卢毓的态度招致朝廷上下一片非议。随后,曹爽又将魏明帝指派辅佐自己的大将军长史孙礼调任扬州刺史,伏波将军。其实,孙礼与曹爽素无来往,只是因为魏明帝临终前的嘱托才来到大将军府,曹爽本可以借此吸收新的力量,但孙礼为人耿直不屈,这让一向浮夸的玄学之流很觉别扭,曹爽也觉得孙礼的性格对自己不利,索性干脆把他给支走了。对玄学派并不感冒的不仅是曹丕、曹叡这样的君主,任职黄门侍郎的傅嘏就曾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燥,取巧好利,不求务实,我恐怕他会先蛊惑你们兄弟,仁人志士将远离你们导致朝政荒废啊。”曹羲把傅嘏的话转述给了曹爽,没想到曹爽又把话说给了何晏,何晏当然怀恨在心,于是利用职权将傅嘏给免官了。黄门侍郎是皇帝身边的近侍,负责皇帝与朝臣之间公事处理的往来传达,可自由出入宫禁,身份、地位都很特殊。傅嘏免官后被司马懿接收,任命其为太傅府的从事中郎。这时的曹爽还不是要对司马懿怎么样,也没有到敌视甚至仇视司马懿的程度。曹爽只是在何晏、丁谧等人的怂恿、蛊惑下想进一步揽权罢了,他觉得天下都是我们曹家的,自己作为曹家的辅政、代言人将权力向自己集中便无可厚非。曹爽不明白的是,这种急于揽权的做法必然会打破现有的政治格局,朝堂之上一旦失去了既有的政治平衡,事态将会向着极端方向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方向暂时对曹爽有利,然而也是埋下祸根的开始。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夏,吴国四路发兵攻打曹魏。大都督全琮领兵进击淮南,掘开了芍陂堤岸,芍陂又称安丰塘,是古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天安徽省寿县南部。东吴前将军朱然一路则围困住了荆州的樊城(今湖北襄樊一带),大将军诸葛瑾攻打柤中地区(今湖北南漳县西部的蛮河流域),威北将军诸葛恪率兵攻打六安,即今天的安徽六安地区,当时属魏国淮南郡。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这次是父子齐上阵了。曹魏征东将军王凌及刚刚接任扬州刺史的孙礼立即率军与全琮在芍陂展开激战,全琮先胜后败。荆州刺史胡质派出轻兵救援樊城,有人觉得敌人兵势强盛,不应轻易靠近。胡质却以为,樊城城低,守军又少,无论如何应赶紧进兵救援,否则就危险了。于是领兵向吴国的围城部队逼近,樊城城中军民开始安定下来。但吴国兵马仍然盘踞在荆州地区,太傅司马懿认为,柤中地区汉人、夷人有十万之多,长期隔绝在汉水南岸,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如数月不能解围,这是相当危险的。司马懿请求带兵前去救援,但朝中有人觉得,敌兵远来不会很快取胜,如受挫于坚城之下,自然败走,应该采取长远之计来对付吴军。司马懿道:“边城受攻,我辈岂能安坐于庙堂,如果疆场骚动,民心困惑,此乃社稷之大忧啊。“六月,司马懿率军南征。由于南方湿热,士卒不能持久,司马懿便令轻骑兵前去挑战,然而吴军不敢接战。于是司马懿干脆让队伍进行休整,然后选拔精锐,申明号令,做出一副随时向吴军发起进攻的架势。吴军得知是司马懿带兵来了,索性趁夜逃走。司马懿率众追击,追至三州口时(今湖北襄樊市东北白河入汉水处),斩敌万余人并收缴了大量舟船物资。至此,吴军此次伐魏以失败告终,各路人马相继退去。曹芳遣使在宛城慰劳司马懿的部队,之后增封司马懿的食邑达到万户,族中子弟十一人皆封列侯。司马懿再次因功受封,勋德日盛。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东吴攻击曹魏,几路兵马打得如火如荼之时,曹魏大将军曹爽干嘛去了?为什么曹爽没有领兵出征,这对曹爽来说,难道不是一次立下军功的绝佳机会嘛?

    史料中没有说明曹爽不去带兵出战的原因,分析起来应该是曹爽心虚了。曹爽虽然一步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但他玩的是人事而不是军事。从未带兵打过仗的曹爽虽然头上顶着大将军的名号,可面对吴国的四路出击,他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不心虚才怪呢。而且此时的司马懿仍然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可以都督中外军事,并没有完全丧失兵权,所以司马懿执意领兵前去对抗东吴,曹爽当然不能说什么,反而乐得清闲。然而曹爽的不作为却又一次成就了司马懿的功劳,尽管司马懿这次并没有和吴军大打出手,但仍然在追击战中凯旋而还,这种军事才能是曹爽之流望尘莫及的,也让曹爽失去了一次学习、历练的机会。曹爽身边那几块料更不具备军事才干,兴许就是这伙人劝曹爽不去带兵出战也未可知。曹爽虽然避开了烽烟战火,却让朝臣们都看出,作为曹氏宗亲、身为大将军的曹爽不去领军抵御外部侵略,只想着在朝廷一门心思地抓权,反观司马懿已逾花甲之年,却仍然为了国家效命疆场,这一老一少的表现对比鲜明,孰优孰劣便自有公论。

    曹爽真的不想有所作为吗?当然不是。其实曹爽从掌权伊始就没闲着,除了将自己身边的人安排好之外,比如曹爽的表弟,那位著名的玄学人物夏侯玄此时担任中护军一职,中护军不仅掌管宫廷禁军,还负责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众武将等,权力相当大;曹爽的其他兄弟也都分别掌控着京师禁军;何晏为吏部尚书,掌握官吏的任免权;毕轨任司隶校尉,李胜任河南尹,二人都可负责京畿地区日常事务;还有丁谧、邓飏任职尚书,负责行政等。也就是说,目前京城及周边地区的军政大权尽在曹爽集团之手,曹爽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正始年间进行一场改革,以上一众人事安排就显得十分必要。曹爽当然懂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道理,但自己在军事上还不行,那就在国家制度层面实现自己的意愿。新朝要有新气象,只有由自己来完成新政的实施,才能真正树立起第一辅政大臣的威信和形象。曹爽实施改革的举措主要包括:

    第一,改革‘九品官人法’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两汉以来察举制的延续和发展,由已故前任辅政大臣陈群主导制定。其核心内容就是由各州郡推选德名俱佳的大中正一人,负责品评人才,选拔官吏,并将人才评定标准细分、量化,一共九个等级,故称‘九品官人法’。但‘九品官人法’实行以来渐渐出现了诸多弊病,中正官的位子常常为世家大族所垄断,而选取的人才自然为世家豪门子弟,导致豪门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造成政出私门,官人私用,结果大量出身寒门的士人则根本没有进阶之路。曹爽改革‘九品官人法’的目的就是要将组织人事权力收归中央,削减中正官的权力,不能任由世家大族任意发展成尾大不掉之势。而中央吏部负责选官后,不必以门第出身作为唯一标准,能力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这很像曹操当年唯才是举的选官方法。然而,将选官之权集中到中央吏部固然强化了中央集权,抑制了地方豪族的发展,但当下的吏部尚书正是何晏,何晏等人倚仗曹爽的势力,迎合之人给予升官进职,违逆之人则罢官贬黜,导致朝廷上下均见风使舵,不敢违抗何晏等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改革了‘九品中正制’后,去除了豪门大族中正官以权谋私的机会,却给何晏等人又提供了在选官一事上徇私枉法的可能。也许曹爽改革吏治的初衷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用人不当,反而导致官场风气更加败坏。

    第二,自汉末以来,国家一直实行州、郡、县这样的三级行政区划制度。但随着国家管理的逐步细化,很多郡被再次细分,或是合并重组,导致政烦员冗,弊病颇多。曹爽改制的目的是要取消郡一级行政单位,而由州直接来管理县。由于县的实力相对弱小,又地域分散,州、县两级便无法构成对中央的威胁,这仍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力的需要。然而这一措施极大的触动了地方豪族的根本利益,通常世家大族都是以郡为单位各自形成势力,即所谓郡望,裁掉郡的话等于抽掉了豪门大族赖以依托的基础,无异于是釜底抽薪了。

    第三,曹爽和夏侯玄等人想要改变服饰礼制,特别是要抑制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日渐奢靡的生活方式,重塑简朴的社会风气,以消除平民百姓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其目的还是要抑制地方势力,压制儒家士族,维系社会稳定,最终巩固中央集权。但恰恰就是曹爽身边之人在吃穿用度上讲求奢华、过于浮夸,这让包括司马懿在内的世家大族看上去十分的不屑一顾。儒家士大夫从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爽一伙,包括曹爽本人从来奢靡浮华,又怎么好意思要求别人崇尚节俭呢?

    可见曹爽及其党徒们的改革,归根到底是要重塑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门、瓦解传统儒家世族的地位,说明曹爽集团与司马懿所代表的世族之间的矛盾还不仅仅是辅政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更关系到曹魏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曹爽改制的想法已经让自己站到了传统世族的对立面。但必须承认,曹爽等人的改革思路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是有利于曹魏未来发展的,只是因为曹爽骤登高位,威望不足,改革的矛头又指向了根深蒂固的世族体系,显得操之过急,加之用人不当,因而效果不佳。面对曹爽的改革举措,传统大族表面上不便反对,却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司马懿就曾和夏侯玄谈及改制的事情,夏侯玄提出限制中正官权力、除冗官、改服制等一系列想法,司马懿当面表示赞同,却以时机不成熟、缺乏人才去具体操作执行等理由不予实施。曹爽、夏侯玄看出,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传统世家大族显然成了改革的绊脚石,双方的矛盾开始由此积累,并在今后的岁月中愈演愈烈。顺便提一下,夏侯玄有个妹妹夏侯徽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两家本来存在姻亲关系。据《晋书》记载,夏侯徽深知司马师绝非曹魏之忠臣,而司马师对出身曹魏家族的夏侯徽也非常顾忌,已故大司马曹真正是夏侯玄、夏侯徽的舅舅。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司马师设计毒杀了夏侯徽,这又是一桩司马家杀人灭口的案例,当然无从查证,最终不了了之,这恐怕也是夏侯玄同司马家逐渐对立的原因之一。

    曹爽明白要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整顿这个国家,首先自己要掌握相当的权力以及与权力相匹配的威望。政治改革已经由自己开始主导实施,但在这个天下三分的时代,曹爽急需在军事上树立起自己的名望和威信,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外发动战争,获取军功。正始四年(公元243年),东吴诸葛恪率军袭击六安,之后又准备攻打寿春,还是太傅司马懿领兵进至舒城(今安徽六安舒城县),打算由此向诸葛恪展开进攻。吴军见司马懿前来,便焚毁了器械辎重,弃城离开了。吴主孙权也认为没必要和曹魏硬碰硬,于是令诸葛恪屯兵柴桑(今江西九江)。司马懿认为剿灭敌人的首要在于囤积粮谷,于是就在魏吴边境的淮北一带推行屯垦,负责屯田事宜的是司马懿一直看好的尚书郎邓艾。这下让曹爽一伙又急眼了,司马懿此时已近六十五岁高龄,随便带兵出去走走就把吴军吓退了,这声威已不是局限在曹魏内部,而是享誉国际啦。曹爽一天到晚为立军功愁的要命,可人家司马懿扬威疆场不过弹指一挥间的事情,这司马老儿真是老而弥坚,越老越来劲啊。不行,曹爽绝不能这样干瞪眼看着,就连底下的邓飏、李胜等人也急不可耐地劝曹爽赶紧发动战争建立军功。你司马老儿不是退了吴军嘛,于是曹爽一伙就将目标瞄准了西蜀。

    蜀国自从诸葛亮去世至今已历十年,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由蒋琬、费祎执掌军政,二人也是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但蒋琬、费祎一改诸葛亮之前‘每岁必征’的对外策略,而是采取安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年中几乎从未主动向外挑起战争,让蜀地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调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总督雍凉诸军事。三月,曹爽亲率七万人马西行至长安,会合了已经驻守在长安的夏侯玄,共计十万兵马,经骆谷向蜀国的汉中发起进攻,骆谷是连接长安至汉中的一条交通要道。假如曹爽这次能成功灭掉西蜀,那真是一鸣惊人,军事功绩堪比先辈武帝曹操了。以曹爽还未有过带领大兵团进行大战役的经历来看,一切都显得操之过急了。曹爽领兵出征前,司马懿也曾劝阻曹爽,认为西蜀多年未有战事,但始终厉兵秣马,现在根本不是灭掉蜀国的机会。然而司马懿不说什么还好,如果是别人进言,或许曹爽还能听一听,可唯独不能听司马懿的,曹爽及其党羽都以为司马懿是别有用心,这反而更坚定了曹爽征讨西蜀的决心。

    西蜀这时在汉中的守军不足三万,众人见魏军十万兵马来攻,气势之大令人恐慌。守将王平却显出镇定,王平以前效力于曹操,刘备当年夺取汉中时,王平又转投了刘备,在蜀国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了。王平提出利用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分兵与敌周旋的应对策略,同时向后方大本营成都请求增兵援助。王平率军占领兴势(今陕西洋县东北),漫山遍野插满旗帜以迷惑魏军,魏军无法继续前进。时间一久,魏军后方的粮草开始接济不上,关中地区以及当地的氐人、羌人部落转运物资军粮出现困难,累得牛马驴骡死伤遍地,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司马懿曾给正在前线的夏侯玄去信道:“春秋大义之人讲求责任大德望重,过去武帝曹操二次进入汉中几乎大败,这你是知道的。目前兴势地处险要,蜀军已先行占据,假如我军进不得应战,退又可能被阻截拦击,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到时这个责任可如何承担得了啊!”司马懿不失时机的一封信看得夏侯玄心里也没了底,于是将司马懿的意思转述给了曹爽,曹爽听后是又急又气。此时消息传来,西蜀大将军费祎已统率各路兵马前来兴势增援,曹爽见状,不得不于五月开始撤军。费祎领兵顺势进驻三岭,三岭是指骆谷中的沈岭、衙岭和分水岭,是谷道中三个形势最为险要的地区。蜀军在此对魏军展开阻击,曹爽等人于撤退途中且战且走,在损失了大量兵马、辎重后勉强通过了骆谷回到关中,整个关中地区为此战损耗巨大。曹爽这下是彻底栽了,兴师动众,糜费军资,结果徒劳无功,不幸又被司马懿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