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隋皇长孙 » 第76章,杨义臣与张须陀的重要性

第76章,杨义臣与张须陀的重要性

    见着杨义臣郑重答应了自己嘱咐的事,杨倓也就不再多说,问出第三个人,“杨公,你可知李密如今的下落?”

    杨义臣微微摇头,“之前据说出现在过淮阳,但被他逃了,现今在何处,无人知道。”

    “燕王提及此人,是准备用李密?”

    杨倓沉吟了一下,摇头说道:“李密此人心中已经没有大隋,又极有野心,不能用。”

    李密虽然的确是个大才。

    但李密的野心极大,又因谶言的原因,认为自己有得天下的机会,野心便更加膨胀了。

    这样的人,很难臣服谁。

    而史上也证明了,李密是不甘人下之人,先是杀了翟让,后来降唐之后,不久又反叛。

    用这样的人,太危险了。

    杨义臣心中松了一口气。

    李密当初辅佐杨玄感反隋,已经犯下死罪,不可能再赦免。

    而李密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又是文帝时期的上柱国。

    虽然到李密时,家族有些落魄了,但也是属于关陇贵族。

    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可能被赦免。

    如果杨倓想用,那真就会犯大忌。

    还好,杨倓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就不用再担心了。

    杨倓看向了侧边的张须陀,“张公,河南道十二郡方面,‘知世郎’王薄,连续大败在你手中,目前难再起势。”

    “郭方预部、左孝友部、卢明月部,皆是被你已经击溃,难以再有作为。”

    “唯独瓦岗的翟让,还是大患。”

    杨义臣与张须陀皆诧异看着杨倓。

    杨倓竟是对形势了解的这么清楚。

    张须陀感叹道:“以后有燕王在朝廷主事,何愁天下不平定。”

    杨倓心中苦笑,若想要在朝中真正主事,恐怕得逼迫杨广退位。

    但他现在还没那个能力,做起事来,还得在杨广面前谨小慎微。

    “张公认为翟让此人如何?”杨倓问道。

    张须陀沉吟了片刻,“翟让原是东郡的法曹,但不知何故犯下死罪,在处死前通过狱史逃走,逃到了瓦岗起事。”

    “此人豪爽仗义,作战骁勇,吸纳到大量叛军,目前势力很强。”

    “不过,经过我得来的情报分析,此人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安于做一个拥兵自重的山大王,要灭其部不会太难。”

    张须陀分析的很全面。

    翟让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多大的野心,之后将“大当家”的位置让给前来投靠的李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李密最终选择杀了翟让,不仅是因为翟让在瓦岗的号召力很强,也是因为翟让安于现状,没大野心,无心称霸,这与李密的心思完全相反。

    “翟让的确是个不难对付的人,但杨公,你需要警惕李密。”

    “这是何故?”张须陀与杨义臣皆是疑惑。

    “李密此人有野心也不甘寂寞,他必然会去投靠其他叛军。”

    杨倓分析道:“各路叛军要么势力弱,要么便是奸险之人,能看出李密怀有野心,即使接纳李密,也不会重用。”

    “李密难施野心,必然也将离开这些叛军。”

    “而翟让势大,又豪爽仗义,李密必然会去投靠,以翟让的性格,以及他们正好缺少贵族身份,必会重用李密。”

    听着杨倓的这些分析,杨义臣与张须陀这才明白杨倓为何会说要警惕李密。

    他们也都了解李密,以李密的性格,的确不会甘于隐藏下去。

    而翟让的瓦岗便是李密的最好选择。

    杨倓续道:“李密消失了这么久,目前极有可能已在瓦岗。”

    “即使现在还没到瓦岗,不出一年也将到瓦岗。”

    说到这里时,杨倓的神色变得郑重起来,向张须陀叮嘱道:“张公在讨伐瓦岗时,定要小心,万勿轻视了瓦岗。”

    张须陀是河南道十二郡的黜陟讨捕大使,避免不了讨伐瓦岗。

    而史上的张须陀,就是在讨伐瓦岗时,死在李密的计策之下。

    镇守河南道十二郡的张须陀一死,隋朝真就吹响了覆灭的号角。

    随着张须陀的死,李密的势力快速壮大,发展到了几十万大军。

    可见张须陀对于河南道十二郡的重要性,有他在,河南道就能镇住。

    张须陀也知李密并非是普通人,很有才能,不得小视,再看着杨倓这般郑重其事的叮嘱自己,他更是不会再大意。

    “臣谨记燕王之言。”

    说话间,张须陀心中也不由升起一抹感动之意。

    杨倓这般叮嘱他,自是非常重视他关切他,不愿让他在战疆场有损伤。

    这样一位贤王爱护自己,他怎能不遵从与谨记?

    杨倓放下心来,只要张须陀能谨记他的话,在讨伐瓦岗时时刻警惕,以后他再时刻关注战事,张须陀就能保下来。

    保下张须陀,河南道十二郡便能稳住。

    此际,杨倓已是送行了近十里。

    “燕王,就送到此吧!”杨义臣见着杨倓已经说完了话,便知是时候分别了。

    “杨公,我请求你一件事。”杨倓忽然向着杨义臣说道。

    听到杨倓用出请求二字,杨义臣与张须陀皆是大吃一惊。

    “燕王,臣不敢当。”杨义臣大惊失色道,“若燕王有什么吩咐,臣当遵从,燕王何至于用出请求二字折煞臣。”

    杨倓叹了一声,“如今陛下已经听不进忠言了,尤其是关于叛军的事,而以杨公的性格,在平叛时,也必然会将战事实情奏给朝廷。”

    听到这些话,杨义臣与张须陀慌忙看了一下四周。

    见着杨倓的亲卫与他们的军队,皆是在后方跟随,听不到杨倓的话,这才放下心来。

    “燕王有何吩咐,请明示。”杨义臣道。

    “我希望杨公能隐瞒战事实情,哪怕是打了胜仗,也尽量少奏给朝廷。”

    杨倓叹声道:“届时,陛下看到杨公的奏疏后,即使是打了胜仗,陛下也将会知道叛军还很多,这是陛下极不想知道的事。”

    “而在朝廷中,已经很少有人敢忠言了,不敢忠言便只能谗言,博取陛下的欢心。”

    “到时候,见着陛下不高兴了,必然会有大臣向陛下进谗言,反说杨公为求立功,谎报战况,陛下很可能就会听信了谗言。”

    杨倓说的话,并非是虚言。

    历史上的虞世基看到杨广因杨义臣的奏疏而不高兴时,为让杨广高兴,就是这样进的谗言。

    杨广还真就信了,将杨义臣召了回来。

    杨义臣也因此悲愤郁郁而死。

    冀州一带没有了杨义臣坐镇,真就完了,窦建德就此做大。

    而杨义臣一死,大隋天下也基本完了。

    冀州一带不能没有杨义臣,河南道十二郡也不能没张须陀。

    这两个人都必须保住,损失不得!

    杨义臣听完杨倓的这些话,脸色都变白了。

    他很清楚,朝中存在佞臣,更清楚杨广已经昏聩,听不见忠言,只听能够取悦自己的谗言。

    届时他将奏疏送到朝廷,即使是捷报,恐怕也会害了自己。

    “燕王之言,臣必当遵从。”杨义臣也明白,杨倓对他说出这番话,是将他当成了真正的心腹,在保护着他。

    杨倓这般将他当成心腹保护他,他岂能辜负杨倓?

    杨倓见杨义臣谨记了自己的话,放下心来。

    “杨公,张公,冀州与河南道,就倚仗你们了。”

    “燕王且放心,我们必保这两地在大隋掌控中。”

    三人就此分别。

    杨倓目送着杨义臣与张须陀率领着大军离去,他心中暗下决定,谋事在人,成事也要在人,他定要保住杨义臣与张须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