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年代: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五十一章:名士

第五十一章:名士

    舅舅也气,说:“小宁你等着,舅舅给你玩个大的。”

    就跑进屋拿出一把自动步枪,提起来对着天空就砰砰打起来。

    唐均傻眼了:“我靠,AK。先买来福,再买AK,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舅舅是公社民兵队长,这个时代不禁枪,倒是无妨。

    唐均和唐宁开心坏了,轮流抱着舅舅的枪玩。

    唐均还亲自上手打了二十余发,又待继续,舅舅却说,睡了睡了。

    次日早晨,唐均醒来,感觉肩膀酸疼。

    外面,舅妈和母亲同时喊:“都起来了,都起来了,吃汤圆了,团团圆圆。”

    今日依旧好天气,阳光树影投射在窗户纸上,又有白灵鸟歌声传来。

    1981年过去了,唐均并不怀念,因为1982年到了,未来会更好。

    腾一声起床,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帅哥,加油,写个长篇,赚点大钱。”

    初一按照本地风俗是不出门的,唐均就和舅舅又喝了一天酒,在农村逛了逛。

    初二,骑上自行车,驮着唐宁去简阳县城找周克勤。

    周克勤现在简阳县红塔区工作。

    红塔区在简阳县城郊,属于城乡结合部。

    中间却隔了一条滚滚的沱江,交通极不方便。

    要等十几年后,沱江大桥建成,两地才连成一片。

    到那个时候,红塔区也成为市区的一部,改区为村——村中村。

    这里所说的区,并不是区县的区。

    当年的地方行政区划比较乱,省下面是专区,专区下面是县,县下面一级有乡镇也有公社和区。

    区、公社下面则是大队和小队。

    区、公社和乡镇平级,只不过,人口规模和集镇规模比乡镇小得多。

    唐均也找不到周克勤的家,就向路人打听。

    老周可是地方上的大名人,一问,大家都说你是找周副书记啊,他今天在区公所开会,去那里一准找到。

    大年初二还开会,开的好像是关于地方治安的会议。

    唐均和唐宁推着自行车刚进区公所,就看到大门正对着的木板壁大厅堂里挤了三十多个背着枪的民兵,一位戴眼镜的五十出头的男人正在台上讲话,面前的桌子上还摆着一把捷克式轻机枪。

    唐均年三十打枪没打过瘾,顿时眼馋。

    没错,讲话的正是周克勤,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最近社会治安不是太理想,民兵应该发挥先锋队作用,加强巡逻,密切联系群众,群治群防……云云。

    讲完话后,民兵就要拉到河滩地区打靶训练。

    周克勤走向唐均:“同志,请问你找谁?”

    唐均忙道:“周克勤周老师,您好,我是唐均,牛沙河牛老师托我给你带点东西。这是我妹唐宁,一定要跟过来玩。”

    “《棋王》唐均。”周克勤眼睛一亮,热情地握住唐均的手,不住摇:“你的书我反复读过很多遍,过瘾,非常过瘾。走,跟我到家里去坐坐。”

    “周老师,你这里……”唐均指了指正排队出门的民兵。

    周克勤说:“有民兵队长带队,我这里不是有你这位客人吗,就不去了。”

    唐均想要拿那把捷克造搂一梭子的心思就此流产。

    不得不说,周克勤老师虽然年纪大,却长得很帅,他一米八零的个头,国字脸,浓眉大眼,跟电影明星一样,特别是那种儒雅的气质,让人如沐春风。

    这种人在古代,就是大名士。

    可谁曾想,周老师竟然是写乡土文学的,而且写成了八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旗帜性人物。

    周克勤的家就在红塔,离区公所不两里地的一处田野中,是一栋新建的小青瓦砖房,房前有一丛竹林,还种了不少粽子叶,在大冬天里显得郁郁葱葱。

    和周老师的儒雅英俊不同,周妻却是个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很有亲和力,看到唐均的妹妹小小,眼睛就笑成弯月:“多漂亮的小姑娘啊,老周,这城里的女娃子就是长得好,早知道我们当年也生个丫头。”

    周克勤和老妻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昨天回家过年,今天一大早就回单位去了。

    周老师稿酬丰厚,七十年代就是万元户了,家里年货自然不缺。

    周妻就拿了点心给唐均兄妹吃,又说客人上门,中午就烧个羊肉。

    简阳的羊肉非常出名,唐均心中欢喜,连声说谢谢阿姨。

    小小跑过去和周妻一起择菜,这丫头不认生,在外面落落大方的。

    周克勤就和唐均坐在厨房门口屋檐下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唐均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打火机和一瓶火油递过去道:“这是牛老师让我带给你的,祝你春节愉快。牛老师说,上次你去成都问他要了几次,他都舍不得。另外,牛老师说打火机不白给,下次去成都的时候给他带点拐枣,他喜欢。”

    打火机也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看起来有点年份,很有收藏价值,应该不便宜。

    周克勤哈哈大笑:“要拐枣啊,河边多得很,拿根竹竿去打就是。但现在季节不对,要等到明年秋天。”

    他们聊着,旁边的周妻插嘴:“老周你每个月都要去成都两趟,咱们这里虽然离省城不远,可你也是一把年纪,来回跑,身体受不了。”

    周克勤不服:“我身体好得很,浑身都是使用不完的精力。”

    周妻忽然幽怨:“使不完的精力,你如果有精力为什么不下地干活,去挑粪担子。我当年嫁给你的时候,本以为嫁了个吃商品粮的,要享福了。谁知道你换了几个单位,最后又回农村了,你说世界上怎么有你这样傻的人。每次和你说起这事,你都说你的根在农村,你要写作,要体验生活。你倒是体验了,我呢?”

    周克勤摆手制止妻子的话:“好了好了,有客人呢。”

    原来,周克勤的一生倒是挺坎坷的,他年轻的时候读的是成都的中专。

    那年头,考中专的难度比上大学还高,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可后来因为年少冲动受到冲击,回老家当了二十年农民。

    周妻就是周克勤在读中专的时候和他确定关系的,老周被斗,她一直不离不弃。

    回乡务农的周克勤不愧是同时代文学界最优秀的天才之一,并没有就此沉沦。

    反而不断有文学作品发表,迄今已经有二十多部短篇、中篇小说问世,前年更是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长篇小说震惊文坛。

    正因为他的巨大声望,县里解决了他的历史遗留问题,组织上给了个说法,调他去县文化馆做干部。

    不然,全国闻名的大作家还在地里插秧子,像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