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当在史记中穿梭 »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悠悠岁月,时光流转,转眼间已过八年。这一年,风云突变,局势动荡不安。

    秦王之弟长安君成统率大军出征赵国,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屯留这个地方,他竟然率军谋反!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然而,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太久。成手下的军官们纷纷被处决,而当地的百姓则被迫背井离乡,迁徙至临近地区。

    与此同时,奉命征讨成的将军壁也不幸战死沙场,英勇捐躯。

    然而,祸不单行。正当人们以为风波已经平息之际,屯留人蒲再次发动起义。可惜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蒲本人亦壮烈牺牲,并遭受了鞭尸示众的残酷惩罚。

    更糟糕的是,由于战乱频繁,民生凋敝,黄河中的鱼儿大量涌上岸边,景象惨不忍睹。人们无奈之下,只能赶着马车前往遥远的东方寻找食物,以求生存。在这个艰难困苦的时期里,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江辰回忆到这里,不禁感到一阵惋惜。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间,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国吕不韦因为受到嫪毐事件的牵连而被罢免官职,权倾一时的吕氏家族也从此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桓齮成为了新的将军,掌握着秦军的军权。

    与此同时,齐国和赵国派遣使者前来秦国,表示祝贺。

    两国的使臣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并在宫廷之上举行了盛大的酒宴。

    然而,这场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宴会背后,却隐藏着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纠葛。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茅焦的齐国人站出来,向秦王进谏说道:“秦国目前正致力于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大王您却有着将太后流放的不良声誉。

    这样的消息一旦传扬出去,恐怕其他诸侯国都会听闻此事,从而对秦国产生背离之心啊!”他言辞恳切,句句切中要害。

    秦王听后陷入了沉思,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诸侯们的不满和疑虑。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采取行动,将太后从雍地接回咸阳,并安排她继续居住在甘泉宫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平息外界的议论,又能够维护秦国的稳定局面。

    秦国大规模地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查行动,旨在驱逐那些在秦国担任官职的异国人士。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感到震惊和困惑。

    然而,李斯并没有被这个局面所吓倒。他心怀忧虑,深知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

    于是,他决定挺身而出,向秦王呈上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章,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

    李斯在奏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些异国官员们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将他们驱逐出境,将会给秦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外,这样的行为也会让其他国家对秦国产生恐惧和不信任,从而影响到秦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李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逐一分析了各种利弊得失,使得秦王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政策。

    最终,秦王被李斯的言辞所打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遂下令废止了驱逐异国官员的命令。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十一年。这一年,主将王翦率领着大军,气势磅礴地向着邺邑进军。他身旁紧跟着副将桓齮以及末将杨端和,三人齐心协力,决心要一举攻克这座坚固的城池。

    然而,邺邑的防守异常严密,秦军久攻不下。于是,王翦当机立断,决定将三军合并成一支更为强大的军队,集中力量攻击邺邑。经过一番激战,虽然未能成功夺下邺邑,但他们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先后攻占了周边的九座城邑。

    面对眼前的局势,王翦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深知不能让部队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必须另寻突破口。经过深思熟虑后,王翦毅然决然地带领一部分兵力转而攻打阏与和橑杨两地。

    与此同时,他将继续攻打邺邑的重任交给了王橑将军,并叮嘱他务必坚持不懈,等待自己胜利归来。

    就这样,王翦踏上了新的征程,而王橑则留在原地,继续与邺邑的守军展开激烈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