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老文散文集 » 第5章 古代星象学

第5章 古代星象学

    上古之时,我国古人对天体的崇拜信仰由来已久。在那个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一无所知的时代里,人们最初所崇拜的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自然对象,由此产生了大自然崇拜。这种崇拜信仰促使了星占术的诞生,而《史记·天官书》则是一部关于上古社会星占学的专书,集中反映了我国上古社会的天体崇拜等宗教信仰。

    “古人相信天上有上帝管着人间的事,表现他的最高权利。然而上帝是无声无息的,有什么东西可作为他的具体表现呢?他们想,天上有日月星,是我们瞧得见的,日月星的变动应该就是上帝的意思吧,所以他们就把天文的现象当作上帝对于人间的表示。“这就是古人对天体崇拜的初衷。尽管崇拜对象因不同地域和环境而有所不同,但日月星辰等天体却是无论何地都是共有的,因此,原始人对天体的崇拜是普遍而真挚的。

    在我国古人的崇拜中,对日月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尚书·尧典》中就有“寅宾出日“、“寅饯纳日“的记载,指的是迎日和送日进行的祭祀仪式。《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以及舜“禋于六宗“的祭祀活动。郑玄认为这里的“六宗“指的是“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而从卜辞材料中可以得知,殷人视太阳、月亮为神而加以祭祀。

    殷人对日月的崇拜和祭祀传承到了周代,形成了对日月星辰普遍的崇拜和祭祀礼仪。《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而《礼记·祭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到了秦并天下之后,祭祀崇拜的天体种类更加丰富,其中包括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等等。汉武帝继位后更是对鬼神之祀更加尊敬,专设“太一坛“来祭祀北极神,祭祀礼仪持续了七天,“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汉宣帝继位后,立起了许多祠庙来祭祀星辰、太白、南斗等天体。

    由于古人对天体的崇拜信仰,星占术应运而生。在古人面对日食、月食、星辰变化、流星彗星等变幻莫测的天象时,他们很难解释这些现象。因此,他们将天体星象的变化与世间人事的吉凶祸福相联系。《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世本·作篇》也有类似的记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

    星占术的产生一方面与历法的需要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渴望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以解析宇宙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占卜和预测人的命运。这种信仰和实践反映在《史记·天官书》中,该书集中反映了我国上古社会人们对天体的宗教崇拜,其中大量内容主要体现了恒星崇拜和行星崇拜。

    《天官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体崇拜的专书,更是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它记录了星辰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星辰无处不在,无论是昼夜交替的太阳和月亮,还是璀璨的星星和行星,它们都是古人心中神圣且不可及的存在。人们通过观察和崇拜天体,寻求与宇宙之神的联系,希望获得吉祥、安宁和幸福。

    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科学的解释和观测技术,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的天体崇拜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使命。星辰仍然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带来灵感和思考,引导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天官书是上古人们对天体崇拜的见证,它记录了他们对日月星辰的敬畏与虔诚,以及对宇宙的无尽探索和思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星辰仍将永恒存在,为我们的心灵带来启迪和慰藉。让我们珍视对天体的崇拜,不断追求智慧与真理,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对天官书中的星辰崇拜传承下去,永远不息。

    一、恒星崇拜。在夜幕降临,星光点点的夜空下,人类的心灵似乎与宇宙之间建立起了某种神圣的联系。古人对星辰的敬畏追溯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图腾信仰。而这种崇拜,也在《天官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据《天官书》记载,恒星系统由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组成。这五宫分别被赋予了特别的名称,分别是“苍龙”、“朱雀”、“咸池”、“玄武”。其中,“咸池”在后世被称为“白虎”。这些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恒星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想象。

    在上古社会,图腾崇拜是人们信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相信星宿与动物之间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王充在《论衡·龙虚》中曾说:“天有仓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可见,人们将恒星与神兽相联系,并将其视为自然界的象征。这种崇拜除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力的敬畏,更体现了对于宇宙中星辰力量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