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半壁黄花 » 三十六

三十六

    大龙投入全部身家建起了豆制品厂,基础设施建设和厂区装修一个多月就完工,从河南买的机器设备也运到,已经安装调试。

    郭少维这段时间陪着大龙跑各种手续,环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证照。

    大龙听他二舅的建议,先不注册公司,而是注册豆制品农业合作社,然后办理家庭作坊生产许可证。

    张起安说做豆腐干这种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农副产品,以合作社的名义就足够了,名字就以盖士村命名,盖士村做豆腐有三十几年经验,远近闻名,可以借助这个名气。

    郭少维觉的大家联合起来创业,不如叫众联豆制品专业合作社。李盛强说全国各地有很多托运部叫众联或者新众联,不如叫联合众豆制品专业合作社。

    张起安觉得名字太绕口,豆制品覆盖面很大,不如就叫盖士豆干合作社。

    大龙综合大家的意见,合作社定名为“南乡县盖氏豆制品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发起人必须要5人以上,前期出资是盖大龙一人独资,张起安算是技术,郭少维和李盛强算是销售,考虑到还得需要一家做豆腐的农户,就把本家一家做豆腐的盖荣强叫进来做个空头发起人。

    盖大龙去给盖荣强说了自己的计划,希望他能以家庭作坊名义参加合作社,大家也同是同祖爷的兄弟以后相互照顾,共同发展。

    “那还有什么说的,都是自家兄弟,应该支持你的”盖荣强同意以空头名义参加合作社。

    办完营业执照,盖大龙又请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同学小余科长来指导工作。小余是法制科的科长,他建议大龙既然打开门做生意就要合规合法的做。

    环保评审、生产许可,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产品检测,质量管控等各个方面达到国家要求。

    在小余的介绍下,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来现场做了指导,水污分离,废水排放管网和检测,生产环境检测,水源检测等等专业。

    盖大龙还主动到消防部门和安监部门去申请现场指导。

    这两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到现场做了专业技术指导。他们夸赞盖大龙是年轻人回乡创业第一个自主申请上门指导业务的创业者。

    “各位领导,我出门打工十几年,现在回乡创业,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好样的,有年轻人的精气神,好好干”领导们鼓励大龙。

    再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各种证件都批下来,工厂准备进去试产阶段。

    岳父建议大龙先期产量不要做太多,要把质量做好,一炮而红,做出来的豆干,他在城里卖菜的档口都会帮忙卖,县城销路由他来打开。

    盖大龙不忍心和本地的小作坊在南乡县竞争,这样会大大挤占本地家庭作坊的生存空间。

    “慈不掌兵,商场如战场,咱们的目标是县域外市场,但是初期咱们也要吃喝用度呀,不再县城卖点货收点钱回来,工厂怎么运转?”郭少维说道。

    大龙岳父也说做生意各做各的,又不是抢人家饭碗,再说如果生意好,需求量大,可以用合作社的名义向那些家庭作坊订购豆腐。

    那些家庭作坊和散户可以加入合作社,他们在县城卖完豆腐后,回家可以再做两箱豆腐给加工厂送来。前提时豆干加工厂生意要好,订单要大才行。

    解决以上问题后,工厂就开始试生产,做好的豆干都拉到县城里去卖,销路奇好。

    郭少维和李盛强两人带着样品跑遍了周边县成,结果订货的商家寥寥无几。

    豆干这种农副产品,说到底就是一种小众产品,各县都有作坊生产,在当地反到不稀奇。

    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商量销售的事情,盖大龙力主开发省城市场,由省城再往外拓展到周边省份省城。

    销量做上去后就注册品牌商标和地理标志。做成地方特色产品,借助当地旅游开发让游客带出去做宣传。

    郭少维力主开发线上市场,打造电商平台。

    李盛强建议还是在当地销售,可以向市区发展。

    盖大龙给大家分析形式,当地市场毕竟有限,本地作坊又多如牛毛,一个县城每天的物资消耗是固定的,没有外来人口,仅仅靠居民,几个学校食堂是吃不了多少的。

    现在工厂还只是个加工厂,产能还没发挥大最大,产品知名度不高,受众人员少。盲目的上电商最终的结局就是烂市扑街。

    现在的电商已经过了大鱼吃小鱼的阶段,现存的都是体量比较大的,像地猫店铺光保证金就得几十万,平时的运营费用也不少。都西电商平台也是同样,虽然都西自营很火,但是人家是集中在电子产品。

    我们做豆干的,就只做一件事,把豆干做好,产品质量做上去。先期还是要靠传统的批发商来跑量打开市场。

    传统市场做好了,基础做扎实了,产品丰富了,再考虑选择多样的销售平台

    最终大家采纳了盖大龙的建议,工厂生产交给张起安看着,三人各跑几个城市。

    盖大龙和郭少维在省城及周边市县跑市场,李盛强在周边省份附近的几个市跑市场。

    一圈跑下来还真有几家批发商订货,盖大龙返回南乡主抓生产和发货,郭少维和李盛强在外跑业务。

    外地客户对南乡盖士豆干评价很好,有嚼劲,有豆香,口味多样可选,一下子在省城打开销路,工厂产值按从刚开始的几万猛增到30万。

    产量猛增后,盖大龙考虑用合作社的名义收购各家庭作坊的豆腐,然后再制成豆干出售。

    张起安说这生意刚起步,最好是自己生产,人手不够就雇人,一个班不够就开两个班,现在企业体量还不大,暂时不要收购散户的豆腐。

    再加上农村套路也深,本来出发点是好的,一不小心好心办坏事也有这种可能的。

    盖大龙最终还是决定向盖士村里的散户收购豆腐,每家一天提供一百斤成品豆腐,要求和自己上街卖的豆腐同样质量,不能注水。

    第一天,各家豆腐都和平时街上卖的一样。

    第二天,开始沥水了,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第三天,沥水开始多了,按质量要求是拒收的,来人说都是一个村的,今天是意外。

    第四条,豆腐里的水份还是一样多,碍于同村人情面,勉强收下。

    第五天,水份依然是多,第一天送来的豆腐已经制成豆干,成品外观不够,里面结构有气泡,口感不好。张起安尝了口说这是豆腐没压紧的原因。

    当晚盖大龙挨家挨户去散户家里讲解豆腐质量要求,各散户纷纷表示配合做好豆腐。

    第六天,水份还是原样子,碍于脸面又收了。

    第七天,豆腐水多的往地上趟,盖大龙宣布明天起所有的散户不用送豆腐来。

    “为什么不收了?”散户问道。

    “对呀,我们到街上去卖3块一斤,卖给你2块7,一斤还少卖三毛,怎么说不收就不收了”里面有人起哄。

    “那,我给大家算笔仗,你们早上做100斤豆腐去县城买,3快一斤,卖到下午三四点回家,8个小时卖300块。”

    “你们以前女的去街上卖豆腐,男的就在家里种地,喂猪没有收入。现在我收豆腐,你们男人可以在家再做100斤豆腐,送到我这里来2块7,放下就走,而且是每天都有保障的,这份收入就是额外收入。”

    “那也要按我的质量要求来呀,你们这豆腐一天比一天水份多,我是做豆干的,你们送来的豆腐我都是按斤称的,水也给钱的。”

    “但是我的成品是干的,我本想帮大家一把,多赚点钱,可是这七天来,你们送来的豆腐不合格,导致我的成品不合格,无法往省城送货。”

    盖大龙这王八蛋,有钱了就忘了乡亲了。

    才做了几个月尾巴都翘上天了。

    拒收豆腐后,各种流言蜚语再村里传开。

    大龙岳父把村子里散户送来的豆腐做成的豆干拉到城里低价处理掉。

    他告诫女婿,农村很复杂,尤其是做小生意的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