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半壁黄花 » 七十一

七十一

    南乡县第三届农副产品展示会取得巨大成功,这届展会的亮点在于个体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

    在南乡县过往的招商引资计划书中,投资额度动辄过亿,要求投资方必须是大集团公司,投产的都是大型工程,大规模集团。

    南乡县有句老话叫:你挑别人,别人还挑你呢。

    南乡县境内没有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无法吸引大的能源企业前来投资。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一不靠海,二不靠港,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传统产业。

    制造加工业基础为零,金融服务业为零,电子商务产业也才刚刚起步。

    这样一个内陆小县城,除了财政经济外,就是劳务经济。本地不出产产品和服务,都是打工者到外面去务工挣到钱了回老家消费。

    县里有的几家企业,更是象征意义的给撑撑门面。

    这次展示会以村为代表,以农户为中心的家庭个体经济登上了南乡县的展示舞台,要论特产的特性还得数农户家的,比如说南乡县著名的红豆腐。家庭作坊里做的和食品厂做的味道就不一样,同样是红豆腐,家家户户做的味道也不一样。如果是工业产品讲求标准化,但是农副产品,地方特产讲的就是一个“特”字,有特色,有特别。

    从远地方来了的客商来展示会看到原滋原味、土色土香的南乡县秦巴山区土特产,在现场进行了试吃,觉得味道好的就捎带两盒,一时间参展的农户带的土特产供不应求。

    盖大龙看到这商机,他以前在广东那边打工时,那边当地的特产作为伴手礼,手信市场很大,像杏仁饼、墨鱼仔、鱿鱼丝等特产都是作为手信市场的畅销货。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秦岭大巴山之间有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特产,为什么不学习广东那边,把我们这种土的掉渣的特产包装成为高大上的手信礼品呢?

    忙碌过后的盖大龙在自己家里泡功夫茶招待小伙伴们,南乡县本地产茶,人们都喝茶,但是在盖大龙看来,南乡县没有茶文化。

    南乡县的茶属于绿茶,味道偏苦、偏涩,没有铁观音和龙井的香味,当地人喝茶都是用一个大茶缸,泡一杯浓茶,喝上一天。家里来客人了都是用塑料的一次性口杯给客人倒茶,盖大龙是从广东打工开始时有喝功夫茶的习惯,后来给福建老板做事后,就跟着福建老板喝功夫茶喝上了瘾。

    盖大龙泡了一壶功夫茶,给在坐的各位都倒了一杯茶。

    “大家这段时间都辛苦了,今天难得能闲下来聚一聚,大家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就像潮汕地区的人一样,一年四季在外奔波,到年底了回乡,甭管有钱没钱,一把潮汕红红泥壶,几把椅子,一众老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叙叙旧,说说这一年的辛苦。”

    大家纷纷拿起杯子趁热喝了杯热茶。

    “哟,这是红茶啊!”王虎说。

    “冬天喝红茶好,暖身,暖胃,喝的出来是什么红茶嘛?”盖大龙问大家。

    “不会是咱们南乡县的红茶吧,天汉红?”王虎问。

    “咱们家乡的茶跟家乡的人一样,好高骛远,茶叶价太高了,一斤红茶炒到几百块,口感不好,我这是云南的滇红,凤庆县的经典滇红,价格也不贵,算下来一斤200来块,比本地的炒青和红茶还要便宜。”

    像郭少维、岳老三、盖华兄弟经常在盖大龙家喝茶,并不觉得稀奇,像王虎、大肚皮、李盛强几个人因为常年在外工作,一年难得有几次见面的机会,很少在盖大龙家喝茶。

    一众人边喝边聊,王虎在一边给盖大龙吹牛。

    “这一年时间过的好快,记得去年这个时间还是我接你回来的,这一年后,你就是远近闻名的盖总了。”

    盖大龙在家里,尤其是在私人场合,是十分不喜欢有人叫他盖总的,他给人说现在社会上这个总那种总,都是商业胡吹,如果真真实实是企业总经理,那叫声某总算是尊称。一个私人摆摊的老板,做防水的个体户,卖瓷砖的经销商也配叫某总。

    盖大龙对王虎说,大家是发小,是兄弟,不管有钱还是没钱,大家的情谊不要变,就像以前大家都刚工作时,那时每年回家都是王虎骑着自行车来车站接盖大龙,后来就骑摩托车,现在就开小轿车。

    大家不要忘了以前在中学课文里讲的“苟富贵,勿相忘。”

    王虎也觉的不好意思,他的工程队今年生意不好,外面也欠的有账,平时为了承揽点工程,在人面前吹捧人习惯了,这个总,那个总的叫顺口了,被盖大龙这么一说,自己才猛然反应过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算是这次展示会的收获,我以前在浙江时,打工都是找那种不正规,人数在100多人,产值在3000万左右的工厂,我把这种厂叫百人厂,自己就是百夫长。浙江很多这样的小工厂,像我们县招商公告中那样的大企业反倒是少数,”

    盖大龙喝了一口茶后继续讲。

    “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咱们这里的企业,基本生意都不怎么样,我在设想,做这样一种假设,每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特色产业,有一个拳头产品,咱们南乡县有100多个村子,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那就是100个加工厂,这就是100对100。”

    “这100个企业里,人数不要太多,一个企业工厂就像咱们的豆干厂一样,有个三四十个人,一年产值做个几百万,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每个工厂养活三十个人,这三十个人背后就三十个家庭,能解决三千个家庭收入问题,那可不的了的哇。”

    “这种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就是浙江几十年前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借鉴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家乡啊。”

    王虎今年工程队生意不好,看郭少维在展会上卖当地特产狠赚了一笔,他自己也有心转行,就对盖大龙说了自己的想法,想做一村一品。

    “咱们盖士村的豆腐人家盖大龙已经在做了,你王虎就不要想了!”岳老三说。

    “一村一品,那肯定不能做重样了,隔壁五曲村我的一位亲戚打了一辈子的炕炕馍,现在人老了,干不动了像把手艺传给我了。我一直在纠结是继续干工程队还是去打馍!”王虎说。

    “虎子,你觉的你这几年包工生意怎么样?”盖大龙问王虎。

    “怎么说呢,摊子大了,赚的是多,但是都是欠账,一年到头到年底要钱很难要,给工人工资一发自己连过年的钱都不剩了,平时出入饭店KTV,光一年招待费都要花掉十来万。”王虎说。

    “甭说你挣了多少,要算你存了多少?”郭少维说。

    “你们干工程的,体量大,欠账多,虽说摊子大,其实落到自己口袋里的没多少,像我们本地打炕炕馍的,人家一年也搞十几万的,而且这个生意不欠账,每天都是现钱回收,并不需要垫资。”盖大龙说。

    王虎说他自己也想转行,可担心以前的朋友看不起他,笑话他。一个包工头老板去打馍。

    “我说你是棺材上打粉,死要面子,你那些能叫朋友吗,我看是酒肉朋友吧,你真真有难时,那些人会帮你吗?”盖大龙问王虎。

    “如果你决定做了,刚好这是个转型的机会,五曲村的炕炕馍在全县都是有名的,你不抓紧时间去做,如果被人抢先了,那你又落后了。打馍的传统工艺是不能变的,变的是营销方式和策略,以前打馍的打一辈子馍还是个小作坊,那你要来做,就要做成食品厂啊,把咱们南乡县所有的馍开发出来,在保质期上下下功夫,卖到外地去,这才是出路啊!”

    王虎听盖大龙这么一说,觉的是比包工程好做,就回家和家人商量打馍的事情。

    “聊天聊对了,就会聊出一个生意,这是我在浙江学的,大家看,今天我们在这里喝茶聊天,聊生意,不就给王虎聊出了个商机嘛,这总比在麻将铺里打麻将和茶铺子吹牛强吧。”盖大龙。

    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喝完杯中的茶都回家休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