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半壁黄花 » 九十

九十

    李书才看出了郭少维的疑惑,特意给他解释了这条横幅的来历。

    “这是九几年开办企业时我们用的横幅,当年是国企,乡镇企业发展的热潮,我们就是用这条横幅欢迎了那些企业来这里。”

    “可惜好日子不长,才几年光景,企业没有效益纷纷都垮了。”李书才言语间尽显世事沧桑,透着一股唏嘘。

    郭少维听完,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扎根下去,把这满山遍野的山货化作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两厂村的村民都主动帮忙卸货,这里位于大山脚下民风纯朴,他们也是十几年后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的车拉着东西在他们村子里投产。

    盖大龙见郭少维搬走,再看看自己正在拆掉的民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回乡一年多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乡村的发展绞尽脑汁的找产业搞项目,才一年光景就因为人事变动而全盘皆输。

    他又想起二黑哥给他说的话,南乡县落后的不是经济,是人心。

    他想去看看河坝那片油菜花,当年征地建养老院时,他从小耕种的那一亩油菜地被全部征收,围墙把油菜地一分为二,原本连片的油菜花被人为的分割成半壁黄花。

    南乡县对外宣传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每年组织游客开车爬山翻梁的去丘陵山区观看油菜花。

    殊不知南乡县最好的地就在盖士村,最美的油菜花就在盖士村。最美的油菜花都被分割成半壁黄花,最平坦,最肥沃的土地都被征用建城,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乡县人对于这“最美油菜花海”也是无力吐槽。

    走在村道上沿途的村民都在讨论着盖卓天又给他们发钱分红了,他们像一群待宰的羔羊一般,尽情的享受着被终结前的最后平静。

    那些闲来无事的妇女端个板凳坐在自家院坝晒太阳,稍勤快的织着毛衣干点家务活,懒的就抓把瓜子站在院坝边几人围在一起说三道四。

    盖大龙的事情在她们嘴里成了无数个版本的故事,唯一没有的就是年轻人回乡创业励志的故事。

    那些闲言碎语传入盖大龙的耳朵,他只能微微一笑,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小村子里,没有工厂,没有外发手工活,冬季地里不忙没有农活,家家都是这样过的。

    这些妇女冬季农闲时不时打麻将就是晒太阳,没有事情做就闲在家里,把村子里的事情翻过来翻过去加工点缀。

    另一边的两厂村村民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帮郭少维卸完车后都回家去干农活,有的上山挖草药,有的去放牛放羊,有的打谷草,每家每户都有做不完的农活。

    盖大龙来到了那片半壁油菜地前,不知道是哪家勤快的人把这一条宽不过1米,长不过30米的半块地里栽满了油菜。

    正直腊月年关前,这一株株油菜挺立在寒霜中,尽管它们的命运从栽下地时已经注定,但是它们却努力的生长,活出精彩的自我。

    一年前也是在这片花海前,盖大龙萌生了回乡创业想法,这片半壁油菜地承载了他回乡的希望,他希望以自己的勤奋劳动在自己家乡开办企业,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

    新闻报道里那些放弃城市高薪回乡创业的励志故事在现实中寥寥无几,有是有的,到成功的又有几人?

    迷惑和不甘使盖大龙产生一个超大胆的想法,他决定要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整合所有的资源,在南乡县干翻大事出来。不再像刚回乡的第一年扣扣索索,小家子气,他要在这秦巴山区的小县城翻天,要干翻头上的这片苍穹。

    接下来的几天,盖大龙深入到本地各大乡镇了解情况,实地调查研究,考察县内所有的土特产。

    刚回南乡县又马不停蹄的跑完了天汉市所有的县,这还不算刚过完年就去了隔壁三个省份,考察那里的土特产。

    他得出一个结论,特产,特产,加上一个“特”字就不好销售,因为地域人口风俗习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在当地人为好吃的东西,外地人就不会接受。

    秦巴山区天汉市也才300万人口,这一地区消费力不行,要把目光投向全国,投向那些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只有人多的地方才能消耗这么多的物资,就像米面粮油这些商品一样,全国各地都要消耗。

    以前的山货特产都是经过熟人介绍,做点单位福利单,这种销售面太窄了,或者放在商超卖,又要收取入场费,这样那样的费用,使得本就利润不高的生意没有利润可赚。

    现在时兴网络直播,以前是网店淘宝是电商主力,但是传统的静态单向沟通方式没有新兴的动态双向沟通放式来的更直接。

    盖大龙看王虎做直播上,带给了他很大的灵感,为什么不尝试新的销售方法呢?

    岳老三以前劝盖大龙少参与村子里的事,做人低调一点,踏实做生意,把企业做好。

    那时的他刚回乡,意气风发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一样,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积弊已久的村子,现在想来着实可笑。

    盖大龙站在这半垄油菜地前,挺直了胸膛,心里有百万雄兵,就等一个机会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盖大龙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他有自己的计划,他先去看望了郭书记,又去老院子看了祖爷爷盖法候,又去看了那两户无家可归的山里人,最后和一帮年轻人坐一起喝了杯功夫茶。

    过了年三十,正月初一他就坐上了南下的火车,这趟他不再是去出门打工,而是去寻找出路。

    盖大龙去的第一站就是潮州,二黑一家人盛情的款待了他,二黑带着他到潮汕地区逛了个便。

    “好好吸收一下潮汕地区人民勇于挑战,敢闯敢拼的文化吧,这里可是走出了李嘉诚,黄光裕等首富的潮汕帮。”盖大龙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

    盖大龙把自己心中的百万雄兵讲给二黑听,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去年那个畏首畏尾的小年轻了。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他十几年来在浙江地区打拼出的韧劲和过人的胆识。

    二黑对盖大龙的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才是出来跑的人,这才是干事业的人。”

    从二黑的谈话中,他也明白这一次的大手笔将对整个南乡县的产业结构和经商环境造成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

    二黑想起了三十年前盖大龙父亲送他上火车的场景,那时的他也是从茫然无助到为生存而战,再到为生活而奋斗。

    二黑决定对盖大龙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1000万,并派给他一个财务管理团队协助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大礼包差点砸晕了盖大龙,这个一直省吃俭用,扣扣索索的小伙子恨不得跪下感谢眼前这位财神。

    “我投资你,一是为了报恩,没有你爸,也没有我的今天。二是为了证明南乡县招商的眼光是错误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招商项目不从最基本的工业项目出发,动辄几亿招当地产开发商,看不起我们这些生产制造业,我就是要在南乡县投资工厂,做实业。三才是觉的你的方案可行。”二黑给盖大龙倒了一杯鸭屎香茶,推杯到他面前说到。

    “二黑哥,你这1000投下来我压力很大。”盖大龙啜了一口茶慢慢的说道。

    “我问你,在你打工的工厂里,最高的产值是多少?”二黑问道

    “一个多亿”

    “那不就行了,你管理过产值一个亿的工厂,这1000万投资的工厂对你来说是小意思啦。”二黑喝了口茶说到。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次厂房要请设计院来勘察设计,花点钱请人设计漂亮点,施工队伍不要用当地的,从省城那边找专业的建筑公司,逼近人家经验丰富,南乡县那种小打小闹的公司就算了。”

    二黑教自己的小兄弟怎么样做生意。

    “做生意大配大,小配小,大小都有自己的做法,按你的思路在当地就算是大生意了,但在我们眼里还全是小生意,这1000万,放在南乡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放在北上深广也只是一套房子的钱。”

    “重点是要把系统和渠道做好,把产业生态链做起来,从产到销再到开发设计、拓宽市场整个体系架构要建立起来。”

    二黑在商场打拼多年,以他目前的实力,他的话是很有份量的。

    盖大龙取得了资金投入后,过了正月初八就赶到深圳,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电商产业链,他经朋友介绍在这里系统培训了半个月。

    离开了深圳他又来到东莞的工业区里,这里有全国顶尖的生产制造业,以前他是以打工者的身份在这里工作过,现在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在这里学习。

    从东莞走后他又返回了浙江,这是他最后一处打工地,这里有他最熟悉的工厂和产业,仅仅一年之后,他就以创业者的身份来到了这里。

    站在以前工作过的厂门口,他始终没有走进去,门口遇见几个认识的人,也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这种打工途中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人走茶凉。

    后面的几天盖大龙主要走访了市场,他在研究在老家建立这种专业市场的可行性。

    就这样兜兜转转,回到盖士村时,已经是正月末了,回了村里就听见同姓人在他面前夸赞正月初一盖卓天回盖士村举办了祭祖大典,虽然盖法侯和许多老人没参加,但是人家依然搞的热闹。

    “人家都是酒店里来办的酒席,喝的是剑南春,抽的是中华,给老人都发红包……”

    盖大龙把眼前这人哄出去,他需要时间总结这次外出学习的经验,马上要投入一场新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