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斜风细雨入剑南 » 第117章天差地别

第117章天差地别

    三月初,智王爷带着佟诗诗的娘亲率众出了临安城,李莲作为君上的内臣拿着圣旨相随。姜太保闲不住,君上给了他一个剑南域巡察御使的闲官,也一起来了。

    除了姜太保,其他人没有离开过临安城。临安城的郊县,自然也算是临安城。

    出了江南域的地界,千里苍茫,断无人烟。

    丫鬟们没有出过远门,看到什么都新鲜。

    “夫人,你看岸上有野人。”

    “真的,有野人。”

    结果船员的一句话,颠覆了她们的认知。

    “那不是野人,那是百姓。”

    姜太保倒是司空见惯,不以为意。

    智王爷脸色难堪起来,上官家治下的百姓都民不聊生,衣衫褴褛。本来这次出行是低调行事,好好体察一下民情,现在真实的一幕映入眼帘,让他情何以堪。

    更让他心烦的是无数的检查站,开眼的直接放行,不开眼的竟然拦下要收费。本来想杀两个立威,被佟夫人拦下了。

    不过他发现,打着蜀都商号和剑南域边军的船队是一路畅通无阻。不过他看到从剑南域方向的船队,每到一个关卡,都会卸下粮食和细盐以及白酒给哨卡的官兵。他明白,这是给买路钱。

    大家见到智王爷那紧皱的眉头和阴郁的脸色,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船舱里还是太闷了,自己还是要时不时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只不过,他选择在夜里。

    佟夫人从未出过远门,见到两岸的荒芜,对于佟诗诗的选择,心里自然是非常忐忑,忧心忡忡。

    智王爷的心情不好,即使在夔域码头,岳域主想要尽地主之谊,都没有给他机会。

    船队过了夔域不久,江面上基本没有设卡拦江,船只都是自由航行。江面上的船只多了起来,船上大都是绿油油的秧苗。两岸的百姓多了起来,即使衣着褴褛,都在田间劳作。

    这让智王爷心情大好。

    本来欧阳丰要出城几十里来接,由于走的水路,智王爷给婉拒了。

    船队经过陵州白塔山水域时,江面有天府军的舰船在江面上巡逻。

    在船队准备进入锦江时,早已等候多时的天府军舰船,主动在前面开道,引导船队前行。沿途的商船和客船,主动避让。

    大家见到智王爷脸色由阴转晴,也纷纷站上甲板看热闹。

    船只由川江进入锦江,繁忙的河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画舫、小渔船就如过江之鲫,密密麻麻的布满江面。

    在这里见到拉秧苗的货船就更多了,连成串绕道北上,甚是壮观。

    收到消息的欧阳丰、唐苏、顺王爷、上官睿等大小官员,在万里码头,身穿朝服,列队相迎。隆重的迎接仪式自然还是要有,帝国的规矩不能坏。

    智王爷和顺王爷那是一家人,自不必说,引荐主要几位大人见礼后,就移驾莲池坊。

    100多人是要住驿馆的,原来的驿馆破旧不堪,剑南域也没有钱。大兴土木需要钱粮,也需要时间。在灾荒之年本着节约的态度,大家一商量,就借用曾玉麟在莲池坊的宅院使用一下。

    其实这些,都提前商量好,安排好的,向上面哭穷。

    护送的几百官兵就驻扎在城外,只有几十名内卫,留在身边。

    带来的嫁妆自然不菲,光是那个阵势就让人眼热。毕竟是王爷嫁女,这排面要够。

    曾玉麟知道,这是皇家的底蕴,他一个小县城子弟,毕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

    他们就入住曾玉麟的宅院,晚上在银杏南亭大酒楼用餐。

    曾玉麟和佟诗诗设了接风宴给他们接风洗尘。

    接下来休息两日,在锦官城到处转转。他们也被锦官城的繁华、干净所吸引,整个城市充满一股朝气,不像帝都暮气沉沉的。

    曾玉麟的父母也告了假,到锦官城拜会智王爷,商讨婚事。这些都是走个形式,曾玉麟私下里早就商谈好了。

    智王爷特意把曾林夫妇二人留下来,好生交谈,重点就是黑甲军,这也是他来剑南域要做的事情之一。

    既然曾林成了亲家,为了更好的掌控黑甲军,就把曾林升为了黑甲军的主帅。什么人靠的住,自然是自己人。

    黑甲军是国之重器,刚经历一次惨败,目前的状况他要了解清楚。

    曾林也知道自己这个黑甲军统帅怎么来的,也把智王爷想要了解的情况事无巨细,一一作答。

    智王爷了解到,没有剑南域支持的粮草,这个冬天黑甲军必定非常难熬,好在都挺过去了。他明白,帝国对这些真正干活的人,还是太冷漠了,没有一点人情味。

    通过交谈,总之他很满意,黑甲军的精神面貌不错,状态还行。

    接下来,就单独接见欧阳丰、李忠、魏将军等重臣,代表君上问候一下,主要是感情联络,要把这些人,紧紧掌控在手中。

    智王爷作为曾经的摄政王,对于官场的一套自然是门清。

    通过和上官睿的交谈,了解到剑南域军政的各方面情况,对于上官睿能够迅速融合到锦官城的官场也是深感欣慰。

    对于马上就要大规模插秧自然是格外上心和重视,因为这几乎决定了帝国的存亡。百姓吃不上饭,那真的是要造反的。现在的内忧外患,基本都到了临界点。

    唐苏把修建蜀山仓的事上报后,除了引起朝堂的震惊外,也给大家打了一针兴奋剂。无论真假,都暂时缓解帝国内部的压力。

    帝国的情况曾玉麟不清楚,唐苏作为军政大员,了解的多深刻啊。听到曾玉麟的想法,自然是全力支持,并且积极的上报给君上,就是为了给朝堂一信心。

    上官睿来锦官城任府尹就是为帝国安排退路做准备的,智王爷这次来就是要亲自看一下。剑南域的插秧具体情况,另外看看今年能不能再从大月国多换点大米。

    对于曾玉麟这个乘龙快婿,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父母在黑甲军任要职,即使他再能干,他们也不会同意的。

    他们作为大乾帝国的皇亲国戚,也就是曾玉麟眼里的食税族,农工商阶层就是缴税族,他们之间有天然的鸿沟,根本无法逾越。他们从心底里,根本看不上瞧不起。

    他们的表现,曾玉麟可能没有察觉,或者是明明知道故作不知,维护表面的和谐。

    几天下来,佟夫人喜欢上了锦官城的风土人情,就想留下来不回临安城了。这些年的斗争她也累了,名不名分的都不重要了。

    曾玉麟自然希望她能够留下来,诗诗正好和自己的娘亲朝夕相处。他知道后,就把隔壁的院子作为见面礼送给她。

    佟夫人才知道,这周围的院子除了住人的,剩下的都是曾玉麟的私人财产。她这几天也见识到曾玉麟在锦官城的实力,顺王爷、唐侯爷、欧阳域主和他几乎是平辈相交,他的势力可见一斑。

    自己在锦官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临安城可舒服多了。并且周围住的人,用曾玉麟的话来说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