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朕非仁君 » 十五 忠臣

十五 忠臣

    李广出殿,跟受气的一般,远远地站着。

    刘珝朝那边看了一眼,拿起书本开口道,“再教殿下读书之前,老臣有几句话说!”

    朱祐樘见状,站起身道,“刘师傅请讲!”

    这句刘师傅,让刘珝的老脸顿时泛光。但还是保持着刻板,不近人情的模样,“殿下还小,尚不能分辨忠奸良善。宦官身体残缺,多是心胸狭窄善于阿谀奉承之辈。”

    “英宗朝之王振祸患不远,本朝的钱能,韦眷,王敬,梁芳等人亦都是贪婪奸佞之辈。嗯......还有细长汪直,皆蒙蔽圣听祸患朝纲。”

    “宦官殿下可用,但不可信,更不能视为心腹,否则翌日将有大患!”

    文官眼中三大反派,武将太监和外戚。

    朱祐樘刚开始觉得心中好笑,但听着对方的话脸色也变得郑重起来。

    开口道,“刘学士所言甚是,所谓亲贤臣远小人,古人的话总是没错的!”

    “大善!”刘珝点头赞许,大手一挥,“上课!”

    ~~

    百家姓千字文等,在朱祐樘这个后世经过十几年教育的人看来,非常简单易懂。

    但他依旧学得很认真,一丝不苟的同时也在观察着身边的几个侍读侍讲。

    开口呵斥李广的状元谢迁,面容刚毅端方。

    李东阳写的一手好字,飘逸隽秀。

    刘健为人沉稳,不善大言。

    和这些人的接触才刚刚开始,许多事还要慢慢来。

    上午的课很快讲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时候朱祐樘都是跟着刘珝等人一遍遍的朗读,然后再翰林侍读的监督下,在纸上一笔一划的书写。

    大明朝太子的教育没有后来清朝时那么变态,还算是轻松。朱祐樘只需要上午读书即可,下午自有活动晚上温习,每三天师傅考核一遍。

    上午读书下午可以自由活动,初一十五或是雷雨天,则可以在宫中休息。

    课程结束,朱祐樘要起身出殿。

    身后的刘珝却叫住了他,“殿下下午何事?”

    “孤要去见父皇!”说着,朱祐樘犹豫下,坦诚说道,“孤让父皇给孤找了几个习武的伴当,下午跟他们学骑马射箭!”

    闻言,刘珝顿时再次面目狰狞起来,且几乎双眼喷火,走到朱祐樘面前,大嘴张开,“殿下,读书才是根本!”

    其实从明英宗开始是大明储君在教育方面的分水岭,明英宗之前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子,都要文武双全。而在明英宗之后,朝臣们不但自动删减了关于武事的教导,且在太子和普通皇子的教育上,也所有不同。

    太子知书达理就好了,皇子将来是要做藩王的,随他去吧。皇子太贤惠了,反而对太子不好。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土木堡之变,还有英宗景泰的皇位更替交叠。是以明朝中后期,正德那样的皇帝被认为不务正业,而后续的其他皇帝不管如何,都是深居简出。

    “刘学士,孤知道读书时根本,但孤认为身体也是根本!”朱祐樘笑道,“孤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总不能大明朝的储君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病秧子吧?”

    这话,到时让刘珝满肚子的说辞一下子堵死了。

    “读书明智,习武强身,身与智缺一不可。孤乃大明储君,身子求昂见也是国家之福,你说是不是?”说着,朱祐樘一笑,在群臣的叩拜中,翩然而去。

    看着他的背影,刘珝神色复杂。

    侍读谢迁开口道,“恩师,学生看殿下天资聪颖有宣宗之资,怕是日后不单醉心文事,武功一道也要有所成就。”

    刘珝面容狰狞,“他做不成马上天子!”说着,哼了一声,“明日加课!”

    ~~

    “太子爷,皇上在猎场!”

    朱祐樘刚出来文华殿不久,就见到了前来迎他的太监张敏。

    “皇上交代了,奴婢们偷偷带您出去,万不能惊动了旁人!”张敏笑道。

    “出宫吗?”朱祐樘笑道。

    猎场在宫外南苑,又称南海子。

    因苑内有永定河故道穿过,形成大片湖泊沼泽,草木繁茂,禽兽、麋鹿聚集。南苑又称“南海子”,元代是皇家猎场,史称“下马飞放泊”。“下马”,指离城里不远,骑上马,一会儿下马就到了。“飞放”,指飞鹰放狗,“泊”自然是指“海子”。

    后大明首付燕云十六州,这猎场归属了当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

    朱棣取名南囿秋风,供皇家子弟打猎使用。

    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武运兴隆时,皇帝每每着急勋贵将臣,亲军侍卫在此打猎。一是玩乐,更重要的是培养皇族子弟等人的军事素养。

    大明虽是汉人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更是亲自颁布法律,效仿盛唐衣冠礼法。但对前朝蒙元对于贵族子弟的培养,却也虚心接受。

    土木堡之变之前的大明勋贵集团,就带着几分皇帝亲军的味道。

    只是时过境迁,再加上土木堡之变,大明勋贵武臣十不存二,不但再也不能在朝堂和文臣们掰手腕,连跟皇帝出来打猎都要偷偷摸摸。

    皇帝本人出来打猎,也是要偷偷摸摸。

    被文臣知道了,少不得又是连哭带嚎一顿聒噪。

    朱祐樘在太监和侍卫的簇拥下,换了便于出行的贴里常服之后,坐上马车从左安门出宫。

    侍卫和太监们也都是便装,但一行上百人也还是有些显眼。

    这是朱祐樘第一次出宫,他好奇的撩开马车的帘子,兴致勃勃的看着京师人间景象。

    宫外,远比宫内更有烟火气。

    街上行人如织,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无论汉胡皆是其乐融融,南来北往之人汇聚京师,一派天朝上国富贵气象。

    “殿下,别着了风!”朱祐樘正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圆脸汉子出现在马车外,笑着说道。

    这人团团脸西长眼,看着和蔼可亲。可身材膀大腰圆苦口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万人敌的勇将。

    “你是?”朱祐樘开口道。

    “臣薛继祖,领宫中勋卫!”汉子爽朗的笑道,看着朱祐樘的眼神,满是宠溺和亲近。

    “是永顺伯的后人!”太监李广在马车里,小声的说道。

    朱祐樘顿时恍然大悟,赞道,“功臣之后。”

    永顺伯薛家其实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

    朱元璋问鼎天下之后不但承认前朝大元,且对天下宣称汉胡一家,无论汉人还是蒙古人,还是其他地区的蛮人都是大明子民。其实元末明初,大明的军队中也有大量的蒙古人投效。

    比如靖难时建文一边的死党,千古名臣铁铉他就是色目人的后裔。

    不过朱元璋还下令,所有的胡人都要改汉姓。

    薛家的先祖明脱欢,洪武年归附一直隶属于燕王朱棣麾下,后靖难有功被封永顺伯。

    但薛家最出名的其实是眼前这位薛继祖的父亲薛寿童,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中跟成国公朱能一道在鹞儿山与瓦剌大军激战,慷慨战死。

    据说,当时薛寿童手中的弓箭都射完了,身受重创依旧大声呼战为大军断后,最后面南战死,临死之前仍旧大骂不止。

    后来瓦剌人知道他蒙古人的身份,佩服他勇武的同时也佩服他舍身为主的忠义,把他尸体交还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