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 » 第一百九十二章:初步试探,张辽病重

第一百九十二章:初步试探,张辽病重

    众将齐聚一堂,威严的气息外溢,一般人根本不敢说话。

    刘禅却滔滔不绝,分析着目前的局势。

    “南阳方向,已经退守穰城了,这意味着南阳北部,都落入魏国手中。”

    “现在就看是我军先攻破长安,还是魏国先攻破穰城了。”

    “长安的守将是司马懿,此人极其谨慎,就算我军到长安城下屯田,他都不一定出战。”

    什么?

    张飞一惊,不禁提高了声调:“真有这样胆怯之人?”

    刘备、关羽、法正等人,都陷入了沉吟之色。

    司马懿此人从未领过军,对于他的作战方式,他们并不了解。

    但刘禅如此坚定,想必不会错。

    此战,真的变成攻坚了。

    “即刻命人加倍打造攻城器械。”刘备沉声道。

    井阑、冲车、云梯为传统的攻城器械,汉军还掌控着投石车。

    “陛下,不如分派诸军,从三面包围长安,使敌军困顿。”黄权神色凝重道。

    “不可,司马懿谨慎,是在没有胜算、或者胜算很小的情况下。他若捕捉到了战机,也不会错失。”

    “我军的兵力与守军旗鼓相当,胜在兵锋正盛罢了。分兵三路,削弱了我军的力量,随时都需要担心司马懿的奇袭,得不偿失。”

    刘禅坚决反对,虽然黄权说的有道理。

    因为城内的守军、百姓要生存,离不开一个问题,吃饭。

    魏国知道长安要坚守,必然准备了足够的粮食,吃上几个月没有问题。

    但有一样东西,他们的准备必然不会太充分。

    干柴!

    经过一个冬季的消耗,长安城内的干柴消耗严重,都用来取暖了。

    这种时候,一般都有樵夫进行砍柴,然后拿到城内贩卖,属于城市的消耗品。

    只有粮食,没有干柴,也是没用的。

    封锁城池,能够使得城内的物资消耗,得不到补充。

    问题在于,这样的攻城方式,耗费时间很长很长。

    没有几个月,是见不到效果的。

    更何况,百姓要出城砍柴,汉军能够阻止吗?

    很难。

    这些百姓,大都是家里顶梁柱,一旦他们回不去了,城内妇孺老小很容易饿死。

    汉军不可能做这样的事,刘禅、刘备也不允许。

    无论哪一战,都尽量把百姓摘出来。

    这是汉军的原则!

    但“慈不掌兵”,刘禅是懂得的。

    他吩咐关兴、张苞等人道:

    “以后加派巡逻,看到城内的砍柴队伍出来,侵扰魏军。”

    “最好抓一定的俘虏。”

    他对于长安的执念很深。

    拿下长安,再攻占潼关,那么汉室将再获得一州!

    凉州!

    凉州的战略意义在于,汉室可以培养自己的骑兵了。

    有了骑兵,便有了与魏军在平原、草原抗衡的资本。

    “突击!”

    密集的步伐,踏着大地。

    坚定的意志,盘桓在阵列上空。

    甲片的碰撞,发出金属的铿锵,清脆悦耳!

    庞大的攻城器械,轰然间前行,发出“吱吱”的摩擦声,滚木在底部转动。

    一辆辆井阑车,巍峨如山岳,屹立天地间。

    攻城持续了一天,期间换攻六次,四次攻上城墙,与守军展开白刃战。

    汉军的气势,已经打出来了。

    直到黄昏,汉军才鸣金收兵。

    司马懿望着犹如潮水一般退却的汉军,心有余悸。

    “这支军队,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军队,他们都是疯子,悍不畏死。”

    “悍不畏死也就罢了,还有战斗意志、战斗技巧,若在平原上决战,我军必然危险。”

    司马懿深刻地意识到汉军的强大,心有余悸。

    “是啊,下一次再战,恐怕我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蜀军有很多投石车,只是还没有派上用场。”

    “等到正式攻城,必然是以投石车为主,届时我军如何反击?”

    张郃心神震裂,现在蜀军正在积聚投石,以及各种攻城器械。

    长安只会越来越难坚守。

    但他们没有退路了,长安一丢,他们的头颅肯定不保。

    曹洪的下场多凄惨?都被丢到洛阳的地牢里了。

    虽说是用人之际,但曹洪的表现,实在令所有人失望。

    在这种时候,很少有人继续出头了。

    汉军也很头疼!

    魏军守城的坚决,非是等闲。

    张飞提议道:“明天立即安排投石车,给长安来几下,不就容易多了吗?”

    “叔父,投石的要求很高的,匠人正在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几十、几百的投石意义不大,要留在主要战场上。”刘禅提醒道。

    无论是“投石”,还是箭支,都弥足珍贵。

    “投石”也会被敌军利用来守城,给自己制造麻烦。

    因此投射物也需要精心设置,不是纯粹的石块,有黄泥和陶器混合,坠落时会破碎。

    后世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现在也差不多。

    战争,打的也是后勤。

    李陵防御匈奴时,打了一场最坚决的战斗,麾下不过几千人,却创造了“一日五十万矢皆尽”的壮举。

    在宋代,一打十二支箭就得要一贯钱了。

    据《大明会典》弓箭造价,成化年间箭每支银三分,弓弦每条银五分,弓每张六钱二分。

    可以估算一下,李陵的五十万支箭,有多么恐怖,多么耗钱。

    匈奴增兵至八万铁骑,才堪堪拿下他的五千人。

    西方的战斗更是有“别射箭,箭太贵了,上爱尔兰人,他们不要钱”的说法。

    眼下这场战斗,双方都没有露出破绽,没必要把底牌压上。

    强攻本就是损失惨重的做法,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两军兵力相当的时候,作为攻城的一方,更要小心谨慎。

    长安之战,稳定了下来,一时半会没有突破。

    诸葛亮退守穰城后,遏制了魏军的进攻。

    纵使曹丕亲临,也没有任何办法。

    论起经营,诸葛亮不比任何人差,严防死守不在话下。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合肥之战,成为了关键所在!

    时光荏苒,岁月不留人。

    身为合肥主帅的张辽,一病不起了。

    他的儿子张虎、王凌、蒋济等人,都不足以主持大局。

    对于陆逊、赵云来说,简直天赐良机啊!

    他们联军十五万,几次攻打合肥,城池摇摇欲坠。

    有一次甚至撞开了城门,杀入城内。

    后来张辽纵马提刀杀出,堪堪守住了城池。

    联军看到张辽气血发虚,骑乘战马都摇摇欲坠,更加确信了一件事。

    张辽命不久矣!

    陆逊攻合肥愈急,要将张辽逼死,只要他一死,那么江淮之地,唾手可得。

    孙权得知这件事后,完全没有心思在广陵郡和曹休纠缠了。

    他留全琮、徐盛守曹休,自领五万人,加入合肥战场。

    汇聚在合肥之地的联军,达到了二十万人。

    浩荡的军威,令魏军感到畏惧。

    “哈哈哈!”

    “待吾一鼓作气,拿下合肥,一雪前耻。”

    孙权很张扬,能够克制他的,唯张辽一人而已。

    张辽一死,他再无肇肘。

    纵横江淮,夺取青、徐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曹休,还没有足够的资格抵御江东军。

    孙权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军心。

    现在的江东军,可谓是士气如虹,攻城悍不畏死。

    孙权给出了极其丰厚的奖赏,斩张辽者,封侯,掌四县奉邑。

    江东军都彻底疯狂了!

    因为江东的兵制,多为私兵。底层的士卒,是效忠将军的。

    孙权每次打仗,都需要号召各部出兵,集结兵力。

    合肥之战,他为何惨败?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江东军都是各自为战。

    将军们有自己的“部曲”,自己养自己的兵。

    没钱养不怕,孙权会划分奉邑,这些奉邑的产出,都可以用来养私兵。

    这个政策,巩固了江东孙氏的统治,唯一的麻烦在于,作战的时候不好调度。

    孙权前来合肥,就是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

    他宣告诸军,道:

    “三十天内,必破合肥。”

    以张辽的病情,很难坚持这么久。

    合肥守军人心惶惶,仿佛天要塌了。

    蒋济身为谋士,他可以运筹帷幄,但并非帅才。

    眼看张辽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知道此战危险了。

    张辽召集众将,用最坚定的语气道:

    “合肥……绝对不能……失守!”

    “先帝之恩,陛下之恩……咳咳……”

    说着说着,张辽气息不顺起来,他望着半空,仿佛能够看到魏武雄风。

    “张将军,您好好休息,只要我等尚在,必以死报国。”王凌铿锵道。

    “父亲,城内还有十万精锐,何惧孙刘联军?您先养病,等您的病好了,再与孙刘决战!”张虎振臂道。

    张辽的生死,成为了江淮战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