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4章 徐家学堂

第4章 徐家学堂

    “如何,郭叔?”徐心然抿了抿嘴说。

    徐心然并不太喜欢酒,毕竟他的前世一直是个工程狗,对酒的接触相对较少,通常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喝一点。这酒的度数看起来约为三十多度,相较于现在常见的十几度酒来说,确实更为醇厚。

    郭叔郭峰则满脸醉意地说:“贤侄,这酒太好了,哪里能再弄点?我可以买来,无论是谁,只要有这酒,都不会愁没有客人啊。这酒应该流传很广才对”

    “为何我从未听说。”

    徐心然苦笑着回答:“郭叔,很抱歉,没有了。这酒是我父亲以前收藏的,在酒窖里保存了很久,这已经是大半了。”

    他的回答让郭叔郭峰有些遗憾,但也理解了情况。

    随即一脸郑重徐心然问向郭峰,“郭叔,你的任期到了是要升迁去哪里了呀,有没有消息。”

    郭峰无奈道:“我就这样了,估计是平迁吧,再升是上不去了。平时收取的税也不高,也孝敬也不多。上面早就不满了。”

    “不把平迁去偏远和边疆我就很幸运了吧。”

    郭叔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也小贪但是也有自己的底线,在汉川这税相比其他地方已经很少了,没有去过分的盘剥百姓。

    徐心然感叹一番,现在官员能有这样的,已经很不错了。

    吃完饭回到家里开始休息。

    第二天早上,晨光透过窗帘投射进房间,柔和而温暖。渐渐地,徐心然从梦中醒来,但他的身体还沉浸在那片舒适的被窝之中,仿佛那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心的地方。

    睡懒觉就是舒服呀,这样宁静的日子才是最想要的。

    他舒展了一下身体,感受到被窝轻柔的触感,那温暖的气息包裹着他,让他陷入一种恋恋不舍的状态。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被窝。

    但此刻,他只想再多待一会儿,享受这一刻的宁静和温馨。

    突然,门外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碰碰。”

    “少爷该起床了,太阳晒屁股了。”

    门口传来徐玉的声音,就是昨天回来抱大腿的小屁孩,现在都十二还跟小屁孩一样吵吵闹闹,领养的几个小孩,要不是能力很强,要不聪明伶俐,就他因为长相洗干净后跟瓷娃娃一样才收养的。

    他轻轻叹了口气,慢慢地挣脱被窝的包围,最终踏出了舒适的床铺。

    前世还只是咸鱼,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没有适应过来。

    吃完早饭,迈着步伐来到了徐家学堂。

    这是一年前在后宅修改的建筑,主要就是对这几个孩子进行简单识字,写字,以及算术的传授。

    自己也会花时间编写一些来自未来的书籍,以供他们阅读。对于一些知名的书,脑子印象还算深刻。

    看向下面几个学生,感到一股满足感涌上心头。这些孩子都是我亲手培养的,看着他们逐渐茁壮成长,以后是这个时代的种子。

    其实古代也不闭关锁国的,除了满清,也是积极对外进行交流的,是得看王朝的,不说汉唐,就是大明也对外来的进行不少的交流。

    在明末这一时期的科技水平还是不落后于西方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等都是代表科技的一种体现。

    徐心然还专门去收集这时代的不少科技著作。

    徐心然之前雇佣的教书先生完成任务后,问徐心然要不要教更深的四书五经什么的,徐心然果断拒绝。八股文简直就是毒瘤,之前在四书五经挑选几个如论语这样的来教一些人生道理,已经足够了。

    再走老路,这不是白来到这个世上了吗。

    “好了,静静,你们一般算术没啥问题了,又看了不少书了。今天开始学习别的”

    徐心然轻声说道,他的声音在学堂里回荡。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土地矛盾。”他接着说。

    坐在木板桌前的王程远陈虎一行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有些人显然对这个词汇感到陌生。

    “如果你们现在还不明白,没关系,接下来我会详细解释的。”徐心然安抚地说。

    他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多子多福的道理,对吧?这意味着在每个家庭多一个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劳力帮忙种地,可以互相依靠,不被欺负等等,这种观念逐渐形成了。”

    王程远等人点了点头,徐心然接着说:“那就是说明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想生至少三五个孩子,上一辈父母二人,下一辈孩子按四人算。”

    “那便是每过二十年全国人口就会增长一番,如此也罢,但是耕地却没有增加。”

    “明白什么意思吧,一家一百亩地,有了二个儿子,下一代只有五十亩地了,再下一代,再度减少,当然随着开荒以及别的因素缓解,但基本意思是下一代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

    周锦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家的几亩地,同时听父亲提起爷爷那时拥有的十几亩地。现在的几亩地已经不足以养活他们了。

    “那么,如果发生灾情,或者人祸会发生什么呢”

    徐心然叹口气说道

    “发生灾情,粮食不够,农民们只能去卖地来维持生计。而这时,地主士绅们会趁机兼并土地,还不得缓解那便是卖儿卖女。要是有一个领头人振臂一呼,接着便是起义,叛乱,一点还无所谓,要是一个省,二个省,那便是天下大乱,中原重新洗牌。”

    震撼

    太震撼了

    王程远本是信阳人,四年前河南遭受了大旱,他的家里粮食告罄,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将家里的田地卖掉。

    希望在第二年会有所好转,但命运却开了个恶作剧,灾情再度降临。他们等来的没有官府的赈灾,只能跟着父亲踏上南下的流浪逃荒之路。

    沿途,王程远一家遭遇了马贼的袭击,年幼的他竟然目睹了父母的惨死。这场血腥的遭遇让他深受创伤。

    途中,他看到了饥民们,他们身穿破烂的衣物,瘦骨嶙峋,像活死人般在挣扎着生存。这残酷的景象深深地刻在了王程远的脑海中。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他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饥民的苦痛和无助。

    今天,听少爷如此深刻地讲述土地矛盾,他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整个大明现在都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