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71章 火器分厂

第71章 火器分厂

    刘忠走入大堂,将一封密信递给徐心然,神情凝重地告诉他:“杨嗣昌任督师,已经在十月初二抵达襄阳!”

    徐心然接过信,迅速打开阅读,密信中详细记录着有关襄阳的情报。

    杨嗣昌来到襄阳后,迅速展开了行动,大誓三军,准备进剿农民军。

    并开始大肆整饬军纪,甚至斩杀监军佥事,并弹劾湖广巡抚方孔炤

    同时,情报还提到了襄阳地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郧阳缺饷引起骚乱的问题,以及内地的不安定局势。

    “来了,这一关即将到来。”

    徐心然喃喃道,虽然时间跟记忆的有所出入,但也差不多,随后问向吴刚:“吴叔,咱们的火绳枪现在生产多少了?”

    “随着厂房的扩建,现在我们已经生产了三千把新的火绳枪。”吴刚说道。

    差不多可以装备二校了,但还不够,生产也是在上个月才提上来,之前更慢。

    不过还好开花弹倒是被工匠们搞出来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上这个时代本来就会开花弹了,现在只是在基础上改造。

    不过这过程也是甚难,如何有效的控制爆炸距离是最难的,这一个事情那就是需要工匠进行无数次的试验。

    徐心然肯定不能让他们瞎试,太浪费时间了,便想起来后世的一种爆炸方式,让他们试验一番。

    那便是用一根直径一厘米甚至更小一些的小竹管作为最原始的引信,在小竹管内填充特制的缓燃火药,这种火药比传统火药燃烧得更慢。

    小竹管的一侧标有刻度,每个刻度代表装药量和爆炸的时间,这是提供了精确的控制。

    炮弹经过改进,上面冲压出一个一厘米的洞口,以容纳小竹管。

    在装填火药后,小竹管插入炮弹,确保爆炸发生在预定的位置。多余的部分可以轻松锯掉,以适应不同的目标距离。

    在射击的时候,炮膛内的火药便会点燃竹管内的缓燃火药;

    炮弹射出的同时,缓燃火药一直在燃烧,然后在设定的缓燃火药燃烧殆尽之后,点燃炮弹内的火药,最后引发爆炸。

    原理很简单,要做出来也不难,但难就难在缓燃火药的设计上。

    这是制作这种装置中最困难的部分。缓燃火药必须同时具有燃烧慢和可控性的特点。

    工匠必须不断进行试验和调整,以找到最佳的配方。这可能需要数千次的试验,包括材料选择、火药密度和添加剂等方面的调整。

    在战场上的应用是相对简单的,当火炮或大炮发射时,炮膛内的标准火药点燃小竹管内的缓燃火药。

    同时,炮弹被射出,而缓燃火药会持续燃烧。只有在缓燃火药完全燃尽后,才会点燃炮弹内的标准火药,引发爆炸。

    这种设计提供了极高的精确性,可以根据目标的距离来调整装药量,从而实现精确的打击。

    不过需要军队会判断敌军距离以及角度问题。

    有了开花弹,太平军战力便再上一层台阶,要知道明军用的还是芦苇作为炮引的开花弹,不易控制就算了,质量还十分感人,不过今年算是用不了开花弹了,现在也只是试做成功了,要进行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也需要改进一下。

    毕竟大炮炮管质量不过关,如果造成炸膛,周围一圈炮手就要遭殃。太平军可是严格标准才能出厂的,徐心然从来没有催促过,反而设立不少检验火炮及火药的流程。

    至于明军嘛,你看看有哪个头铁的敢用任何火器便知道,用也是西洋火炮。明明技术跟西洋差不多甚至还好不少,但是生产都是残次品,也是可悲,这就是典型的制度落后。

    徐心然对吴刚道:“吴叔,火炮,火枪,火药三种分开,别再放在一起管理,单独成立火炮厂,火枪厂,火药厂。”

    吴刚惊讶问道:“为何如此麻烦?”

    徐心然解释道:“一来,可以使他们更加专业管理,各干各的事情,不易分心。二来,谁厂的质量不好也可以更好的把控,避免引起的混乱和质量问题,三来,更加有效率,生产更快。最重要的是危险可以分散,毕竟是火器啊,甚是危险。”

    吴刚点点头,少爷不愧是啥少爷,问题考虑就是周到,不禁称赞:“少爷,果然用心良苦。那么,为何生产煤炉呢?这附近的树木可是不少啊。”

    徐心然能为啥,当然是赚钱,便说道:“招工用了那么多的钱财,不想办法从工人手中赚回来,对整个太平军的经济太不健康了,要进行循环起来,达到出有进、进有出的良性循环。”

    “煤炉和煤球如此,烧制红砖也是如此,水泥也会慢慢向民间开放一些,这样百姓赚钱财富,不会做成银冬瓜,埋藏在后院。而是去装修自己的家,穿着柔顺的衣服。”

    百姓有钱了,下一步就要刺激消费,让百姓更好的享受生活也是必须的,繁荣不只是工业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民生与幸福等。那么百姓再有之前的思想,喜欢把钱都喜欢藏起来,就是很大的阻碍,有钱就花起来,生活品质得提升上来,如此对太平军的认可也是前无古人的地步。

    徐心然对此把不少忌讳都取消了,什么商人不能穿绫罗绸缎,只要不是绣龙凤和官服等特别忌讳的都无所谓,还有房子的装饰什么,除了个别忌讳的都放开了,乘坐轿子,骑着高头大马等等。

    而且现在小冰河时期,四川也是贼冷,零下十来度是常事。明明四川北有大巴山阻挡,冬季寒风难以进入,所以常年冬天并不下雪,而明末晚期夏季竟然大雪,“积数尺”,可见当时气候甚寒。

    当然也比北方好太多,这一次小冰河时期也是历史之最,那么保暖也是过冬必不可少的,煤炉和煤球在保证通气情况下反而比烧炭好很多,不只是耐烧,温度上来的也较快,售卖也便宜一些。煤炉更是可以烧水,烧制菜饭,没有煤球拉一个铁管或者堆砌一个通风口直接烧木材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