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99章 过年

第99章 过年

    徐心然想了想也是无奈,这读书人哪能那么快的培训出来,更别说还是适合做官的,太平军的制度别看很完善,很有效率。

    但是代价就是对于官员需求量高,消费开支也大,而且徐心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必须得满足太平军的条件。

    站在一旁的刘忠看着徐心然陷入沉思,忽然涌上心头的主意让他站出来,向徐心然行礼道:“大帅,属下有一个主意!”徐心然抬眼看向刘忠,充满好奇。

    “哦?什么主意说来听听!”

    刘忠一本正经地说:“大帅,之前那些贪官污吏,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来进行赎罪。”

    徐心然听到这个提议,眉头微皱,然后突然恍然大悟。他想到了洪武年间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那段因为惩罚过于严厉,导致官员要么被赶下台,要么被砍头的时期。这种极端的惩罚使得许多官员无法自然退休,导致一些地方的衙门都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采取了一种独特而令人意外的手段。他要求那些犯了罪的官员戴着镣铐继续留任,成为一种赎罪的方式。

    不过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在元末贪污受贿乃是家常便饭,不进行重压之下压根没办法惩治。

    想了想,徐心然眼神突然变得明亮,仿佛被一道灵光击中一般。他转身对着刘忠、全铎等人说:“四川读书人少,不然去江南等地,招募一些过来?”

    全铎摇着头表示怀疑:“大帅,这,咱们这身份,压根不会有人来的吧!”

    刘忠等人也跟着点头,认为这个主意并不可行。

    徐心然却笑了笑,解释道:“这次的招募并非普通的招募,而是让黑冰台人在江南开办一场盛大的诗会,之后再一起请过来,记住这诗会声势要搞的越大越好。”

    全铎等人瞬间明白了徐心然的意图,不禁有些无语。这不过是把人才“掳”来,而且一旦来了,恐怕就难以离开了。这些人虽然可能无法胜任机密任务,但却可以用于一些体力劳动,这对太平军来说无疑是个好办法。

    徐心然进一步说明:“我们计划在元宵节那一天,在武昌举行一场由黑冰台主办的巨大诗会。我们将宣传得越广,声势越大,吸引的读书人就会越多。”

    全铎不由感到一丝寒意,读书人真是被大帅算计也是一种痛苦,随即不解的问道:“大帅,可是他们凭什么参加咱们的诗会啊!而且会不会得罪所有的读书人!”

    徐心然双手一摆,无奈的说道:“咱们本来就是反贼,得罪就得罪,再加上咱们也不是杀了他们,只是请他们来干活,而且还有俸禄,这不好嘛!”

    “至于他们是否愿意来参加诗会,我相信只要宣传到位,赏金到位,读书人们肯定会争先恐后地赶来。毕竟,他们能得到的不仅是钱财,更是名声。”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最注重的就是名声和在士林中的声望。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平台,任何有追求的读书人都不会轻易错过。

    刘忠思索片刻后问道:“大帅,这不是有些仓促了吗?离元宵节还不到二十天。”

    徐心然想了想,觉得也是,成都距离江南等地甚远,光是加急赶路就足以近乎半月了,不过是顺水行舟,会快上不少,但是还是太赶:“那二月二吧,不怕出钱,一定把这宣传的越广越好!”

    “这一段时间,大家再坚持坚持,官员培养也要逐步进行。”

    次日,也就是大年三十。

    整个四川近乎一半的地方,都笼罩在一片欢腾的喜庆氛围中。

    毕竟太平军抄家得来的钱财,进行以工代赈撒下去巨多,不说都能吃上肉,起码过年都有吃的,有喝的,还有衣服穿。

    特别在重庆等地,一座座工坊的工人,身上的钱财,都可以在过年这十几天顿顿吃肉。

    不过太平军却还在外地战斗,他们才是消费的主力,没办法,谁让饷银很高呢。

    一大早,官府就开始忙碌起来,为百姓筹备新年。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红灯笼,灯笼上绣着大大的“太平”字样,气势磅礴。官员这是迎接新年,之后便进行封印。

    封印也就是官员们把印章封存起来,开始放假了。

    举行封印仪式的时候,大堂上所有灯笼、火把、蜡烛都要点起来,印章放在案上,官员们点香跪拜。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传统,其实本来放假很长时间,直到元宵节,但是徐心然给的假期就七天,没办法现在时间太紧张了,哪有那么多时间休息。

    不过也进行奖赏,给一些粮票,盐票。

    这也是为了给之后的纸币进行铺路,先用这一些粮票与盐票进行获取民间的信用,之后逐渐再替代。

    现在百姓拿着这票可以直接去信用社进行兑换,盐票也是简单粗暴,一张写的是一两,也有的是二两,粮票写的是一斗,五斗,一石。

    整个几大城池内,市场里劲气十足,人声鼎沸。街头巷尾摆满了各式货物,摊贩们大声叫卖,眼看着生意兴隆,喜气洋洋地笑着。杂耍、马戏、空竹、陀螺等各种娱乐项目也应运而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江津县张家村,位于群山环绕的宁静小镇。林淼挑着鸡鸭,踏入一片宁静的小院。

    “娘!俺回来了。”林淼的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

    一位中年妇女从厨房里匆匆走了出来,看见是林淼,一把搂住他,喜悦地说:“淼儿回来了!你在造船厂不是一直在加工赶点吗,俺还以为今年回不来了!”

    林淼放下手中的鸡鸭,跟着妇女一起进入热腾腾的厨房,他的眼睛在厨房里四处游走,看着那些香气扑鼻的家常菜。

    林淼好奇地问:“俺哥呢?”

    “淼儿,你哥去城里买东西去了,这不是要割一些肉来过年呀!”妇女指着桌上摆放的刀具,笑着说道。

    林淼点点头,随即关切地问:“家里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