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明末 » 第121章 军阵

第121章 军阵

    过去的火炮,只是简单的滑膛式,缺乏了膛线这项重要设计,因而其精度一直较为欠缺。

    膛线又称来复线,也就是炮内或者枪口内,有一圈又一圈绕着枪管内部旋转的凸起来的螺旋条,类似带螺丝钉的螺纹状,这就是膛线。

    这项技术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当子弹被推入火炮的枪膛,火药被引燃,无比巨大的气压与作用力一同推动着子弹向外飞驰。

    然而,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弹头与枪管内部密切贴合,凸起的膛线开始在弹头上刻出一道道凹槽。

    接下来的一幕仿佛是一场精密的舞蹈,子弹如同有着无形轨道的列车,随着膛线的引导,在枪管内快速旋转着,直到最终以惊人的速度飞出枪口。这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只是一味的机械动作,而是让子弹以一种有秩序且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离开火炮。

    这种设计并非只有单一的好处,而是有着双重利益。首先,它保证了弹头始终朝向前方飞行,确保了射击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其次,膛线的存在增加了子弹在枪管内的摩擦力进行旋转子弹,使其具有更高的伤害力。

    有了火炮膛线的技艺,之后往燧发枪发展也是很快的。

    徐心然随后对着周锦吩咐道::“好!现在抓紧攻克燧发枪的产量!现有的火炮大规模拉膛线!等大明军队来,定给他一个难以置信的惊喜。”

    “遵命!”周锦毫不犹豫地回应。

    徐心然转身问道:“现在生产燧发枪多少杆了?”

    周锦报以坚定的口吻:“如今有一千八百杆!”

    尽管火枪厂房规模扩大,时间逐渐积累,老师傅们手艺也变得十分熟练,但仍然只有不到二千杆,仅能供近卫军使用。

    而普通火绳枪则众多,数量已经超过一万,这正是太平军在装备上的底气。徐心然定下的生产目标是三万杆,足以供给四团使用。

    然而,他心知肚明,一万杆并非一万人的绝对数量,需要考虑到维护保养等各种因素,因此实际可使用的火枪数目需要打个七八折。

    徐心然不禁陷入深思:“如今可以考虑军阵了!”

    随后对着周锦道:“武器生产后,直接送往夷陵去。”

    “遵命”

    徐心然意识到太平军的一大短板是骑兵。尽管已经缴获不少战利品,在成都平原也有一些马场,但与大明相比,骑兵规模仍然差距巨大。太平军主力仍以步兵为主,骑兵仅起辅助作用,战斗的骑兵营数量也有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徐心然心中早已酝酿着一场军阵的构想。

    在周锦离去后,徐心然深陷对军阵的思考。他心中早已构想了一种军阵,灵感源自西班牙方阵的概念,早在制定军制时就有过这方面的考量。

    这个方阵由1000至1250人混编组成,包括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

    火绳枪或滑膛枪兵在一阵齐射之后,士兵们迅速在排与排的间隙中退后,有条不紊地装填弹药。对于滑膛枪的使用,如果有超过10个以上的横列,就能保证火力的持续输出。

    这种不间断的射击方式使得军队在战斗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火枪兵和长矛兵的威力。

    战场上,步兵以数个方阵的阵型布署。每个方阵的中央是长矛兵,两侧则是火绳枪手。这种布阵方式有其深思熟虑之处。

    在战斗前期,火绳枪手可以通过远程射击骚扰敌人步兵,为接下来的冲锋打下基础。而长矛兵则在方阵中央形成一道坚实的防线,构筑起一座堡垒,保护着枪手免受骑兵的猛烈冲击。

    这种军阵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火绳枪和长矛的优势,还在横队间保持了高效的协同作战。方阵的稳固结构使得太平军在战场上能够迅速调整,对抗不同类型的敌军。

    徐心然深思熟虑地细致规划这个军阵,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策略,更是太平军向现代战争装备迈进的一步。

    这样的方阵适合训练有素的军队使用,正好太平军满足这样的条件。

    要是给大明,效果估计连百分之五十的效果都发挥不出来吧。

    次日,晨曦温和地铺洒在南坪镇的禁军军营,徐心然步履稳健地踏进这片训练场。

    军中氛围沉稳而又新鲜,士卒们在操练场上奋勇训练,大部分都是新近加入的战士,他们的嘶喊声与兵器碰撞的声响交织在一起。

    军营大帐屹立在其中,象征着军队的指挥中枢。徐心然径直走向大帐,张挚已早在帐外迎接,一见徐心然,他急忙上前行礼:“见过大帅!”

    徐心然友善地摆摆手:“无需多礼,我们进去说。”

    大帐内显得宽敞而整洁,桌上摆满了各种地图和战报。徐心然在主位上坐下,示意侍卫将几张纸递给张挚。淡淡道:

    “如今太平军缺少对骑兵手段,这是我想的一种策略!”

    徐心然厚着脸皮说道,反正西方压根还没传进来,而且这一个世纪只是初步的方阵,压根威力不如徐心然这个。

    张挚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几张纸,细致入微地考虑着方阵的构成和应用。徐心然在一旁耐心等待,随后他不由得道:“这阵容的确展现了火器的威力,使我们的军队就像是一支移动的刺猬,让骑兵难以找到破解之法。”

    张挚的目光中透露出一抹惊叹,对于这个新策略的威力,他显然是深信不疑的。然后他问道:“大帅不知这方阵可有名字?”

    徐心然微笑着摇摇头:“暂无,你看着叫即可。”

    徐心然对于这个方阵的命名并不十分在意,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个战术完美地融入太平军的军事体系中。

    徐心然嘱咐道:“这方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你定要好好研究,无需非要按照本来这样,可以适当根据我们太平军情况调整!”

    张挚立即坚定道:“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