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大医崛起之路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参会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参会

    时光似水,岁月如梭。

    医院的工作简单、重复而又有趣。

    在忙忙碌碌之中,这一周的时间逐渐逝去。

    周五下午,医生办公室。

    “刘栋,下班后一起走呀?”下午三点左右,赵刚和刘栋查了一圈病人后,和他说道。

    “好呀,我在办公室,你走的时候喊我一声。”刘栋点点头,回道。

    周六上午9点至12点,即将在西南中心城市召开一场学术会议,因为会议在早上,需要他们乘坐高铁提前抵达。

    对于这个会议,刘栋还是充满好奇的。会议,刘栋参加的很多,但临床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临床医学的培训班,他倒是参加过一次。那还是前些时候去京都参加过的泌尿外科腹腔镜培训专题的。

    在收到参加学术会议的邀请后,他曾经趁晚上的闲聊时间和李潇谈论过。在科里的时候,也偶尔听其他医生谈论过片段。算是初步有些认识吧。

    据李潇的分享,对于研究生来说,能够在国内的医学会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或者壁报分享,在学校或者医院评优时,会是加分项。哪怕是投稿的摘要中了,都是一份资历。

    而对于刚工作的年轻医生来讲,也有和医学生一样的这种加分项的需求,但是工作之后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如果职称到了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就个人的发展来讲,比较受重视的除了国内年会的口头报告、壁报展示以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国际会议上有更多的展示,将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将团队的基础或者临床成果展示,在国际或者国内平台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种潮流,也是评优、评职称的加分项。说出去,自己都感觉倍有面子。

    刘栋他们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不同于这类需求的—这是药企举办的主办会。

    刘栋没有因为这是药企的会议就持有偏见,对于陌生的事物,他在充满了好奇心的同时,会了解后再评价。他也在思考,这类的学术会议的运行方式以及从中是否有所借鉴。

    从举办的形式而言,有线上会议和线下会议。但是线下会议基本上是占据了主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术交流,也需要信任,单纯的线上,只是个印象,线下可以有更深的印象吧。

    职业道路上,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结伴成行。

    既有师徒、同门、同校,也有其他前辈的提携,同辈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有不同小团体的复杂交往圈。潮起潮落,一言难尽。当然,线上会议也有它的优点。线上会议,不挑时间,工作日和周末都可以,没有角色的人只要扫码观看即可,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和关闭,可以同一时间在不同的演讲间切换。只有那些有角色的参加者,才需要预留好足够的时间,要么用来演讲,要么参与讨论,主席或者主持则需要开场、结束和过程中的小结加介绍等。

    占据主流的线下会议,有时候更像个名利场,大佬不同的会场间游荡,时间上卡的很紧。也有的会集中时间在一个会场的,不同的人,选择不同。

    周六的这个会议,从主办方来讲,是药企赞助的。从形式来讲,是线下会议。

    之所以选择在周六或者周日。道理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的医生周一到周五都需要在医院全勤,不方便外出。而周六和周日,除去法定节假日、年终总结、财年结束等时间,一年之内,实际上也是所剩无几。至于是选择周六还是周日,谁更吃香,则主要看这场会议主办方最希望谁能参加?!

    药企主办的会议,也是有学术性目的为主,以及推广性目的为主的两种类型。学术性目的,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品牌打造,树立药企学术的标签,在这种氛围下,实际上更利于他们进行“观念塑造”,毕竟,医学虽然是“不确定的科学”,但是基本盘是“讲科学、讲数据、讲实践的”,有用的就是有用,没用的说破天也是没用。哪怕暂时可以被蒙蔽,长久还是要看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当然,除了药企的会议外,主流的还是各个级别的医学会主办的会议,例如国际级、省级、市级等等。国家级的医学会的学术年会,是国内最重磅的,其他的实际上效力也有限。而国家级的学术会议,通常会每年固定一个时间-例如肿瘤临床学术会议就是每年的九月在东南旅游城市召开,或者也有每年时间不一样的,通常是在上一年度的年会时就确定了下一年的会议时间。

    关于这个,刘栋在了解了之后,也是感觉大开眼界。了解这个后,他也有意,在合适的时间,要积极投稿并且获得分享的机会。

    下班时间到了后,刘栋背着包,跟着赵刚走到医院门口。那里,已经有专车在等待。

    上车后,就听到赵刚的手机响起,“喂,我上车了,辛苦了。”

    赵刚放下手机,发觉刘栋有些好奇,就转头和他说道,“销售的电话,他帮忙代叫的车,之后开发票是可以报销的。”

    看着刘栋点了点头,赵刚继续说道,“这个小伙子还是比较靠谱的,人话不多,但是不乱说话,也不惹麻烦。我们还是凭借本心,不用多想。”

    接着,两人讨论了下最近医院发生的事情,以及即将召开的会议的主题,说起这个,刘栋就更感兴趣了。

    会议的主题是“胃肠间质瘤的全程管理。”

    说起胃肠间质瘤,比较有意思,这是一类罕见疾病,但是在临床上也时不时可以遇到,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而且,这个疾病在很多方面缺乏参考,换句话说,就是诊断和治疗的策略,正在逐渐的建立规范。

    作为一个相当年轻的肿瘤,它是近十年才从消化道肿瘤分类中正式独立分类出来,此前,它在临床中经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而且,除了胃肠道可能出现外,还可能游离在胃肠之外,叫做“胃肠外间质瘤。”

    总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

    正因为这种正在建设规范,所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很大。病理、免疫组化等基础科研,以及药物治疗等临床科研,都需要很大的进展。

    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各种途径来源的新知识,是医生工作中的不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