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第68章 功过(下)

第68章 功过(下)

    《晋世家》·晋国霸业·继往开来之惠公·功过(下)

    晋惠公即位之后,并没有履行他的承诺。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

    我实在是不好意思,现在侥幸返国即位,曾经许诺的地盘大臣们不同意,理由是我的承诺发生在即位之前,并非以一国之主的身份,我没办法。

    这是惠公对秦的答复。

    另一面,对权臣里克也没有兑现应允的话。

    还有一面,惠公对继续流亡的重耳下达追杀令,以彻底消除对自己政权的威胁,但没有达成。

    首先,惠公的承诺的确发生在即位前,而且是由惠公自己主张,不是秦的要求,里克也没有以此邀功求赏,等于惠公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从个人私德上看,惠公确实背信弃义。

    对内追杀重耳,铲除异党里克、邳政,稳固自己的政权。

    里克之死,在情理之中,被杀的理由也很直接。

    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里克对曰:“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这段对话真是道出了古今国主与权臣的心底话。

    惠公说,没有你里克,我不能返国,这是你的功劳,但是,我很怕你,你懂的,你能诛杀骊姬母子,也能诛杀我,就算你没有诛杀我之心,我也不得不防,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我谢谢你帮助我执政,但是做你的领导太难了,我睡不着啊。

    里克给后人留下了千古名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你够狠,不愧是你老子晋献公的儿子,我认栽。

    里克归根结底属于最初的太子党,因为献公有废太子之心,里克没有办法保护太子,而申生又过于懦弱,没有熬到献公死,里克反对骊姬母子,在献公死后,能轻而易举的铲除骊姬党,说明里克在晋国的势力是足够强的,他掌握着兵权。

    晋国一直都是军政合一,军中掌权者在内政上也握有实权。

    里克的势力不可小觑。

    秦国对晋惠公的背约事实上并没有极度震怒,继而发生战事。

    秦穆公还是希望有一个弱晋在旁边,既然晋惠公这样无德,对秦国无损反而有利,晋国之乱乃秦国之福,秦国之所以不能东进中原,就是因为晋国太强大,有一个“国人不附”的惠公秦人暗自高兴。

    邳郑使秦,闻里克诛,乃说秦缪公曰:“吕省、郤称、冀芮实为不从。若重赂与谋,出晋君,入重耳,事必就。”秦缪公许之,使人与归报晋,厚赂三子。三子曰:“币厚言甘,此必邳郑卖我於秦。”遂杀邳郑及里克、邳郑之党七舆大夫。邳郑子豹奔秦,言伐晋,缪公弗听。

    因此,秦穆公听闻晋国内乱,但是反对伐晋,一是有自己的打算,晋国情势符合秦国利益,二是晋国实力也不弱,贸然相争,胜败难说,我们怎么可以被你们晋国几个权臣瞎指挥呢?

    与其伐晋,不如坐山观虎斗,乐见其乱。这是秦穆公的真实想法,不能撕破脸。

    晋惠公虽然背约,话也多少有点道理,毕竟他不是在国君的位置上做出的承诺,既然你打着大臣国人不愿意割地,那就算了。

    但是秦晋后来还是撕破脸,问题出在晋惠公身上。

    国际间的来往最忌讳趁人之危,或者见危不救。

    当时的国际形势,齐桓公已死,中原缺少新的霸主,而且齐国内乱,已不复当年威风,秦晋楚相继崛起,对天下虎视眈眈,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国征服南蛮,晋国在献公时期开疆拓土,已露出争天下的气象。

    晋惠公即位,自然想比他的老子更英雄一些,但是惠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言反尔,失去了霸天下起码的伪装,就是说政治上很不成熟,但是晋国有实力争天下,这点毋庸置疑。

    韩原大战就是在这种态势下发生的。

    晋饥,乞籴於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菑流行,国家代有,救菑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秦穆公能得孔子的高度赞赏不是没道理的。

    孔子:“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孔子说,秦穆公在位期间完全具备称王的资格,作为霸主有点可惜了。

    孔子为什么这么评价秦穆公呢,要知道孔子一生没有去过秦,秦国被中原视为戎夷之卒,没文化的民族。

    看看秦穆公在晋国闹饥荒的态度就多少了解了。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晋惠公不遵守承诺,是他个人的问题,晋国闹饥荒,伤害的是百姓,老百姓有什么错呢?

    可见秦穆公的态度在当下也是值得赞扬的,具有国际道义,有仁心。

    晋国饥荒,秦人助之。

    后来秦国闹饥荒,晋惠公做出了违背国际道义的行为,伐秦,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晋惠公确实没有霸主的气派,眼里只有利益。

    秦国不得已应战。

    打的很惨烈,可以说秦国胜的一塌糊涂,有一些传说,譬如秦穆公已经陷入绝境,幸而得当年放过的那些“食马肉”的人相助,才得脱困境,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缪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

    晋君败得原因还是出于内部不和谐,太史公记述中归结于战前占卜不吉,惠公执意不听导致被俘。

    这是不是真正的原因,都不好说。

    战事反转,秦人赢得很侥幸,晋惠公被俘虏了。

    愤怒的秦人要把惠公给活祭了,幸亏惠公的姐姐出面说情,得以脱离灾难。

    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孤虽得归,毋面目见社稷,卜日立子圉。”晋人闻之,皆哭。

    晋惠公倒也痛定思痛,传话回国,没脸见家乡父老了,改立国君吧,竟也把晋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惠公返国,经此大难,有了改革的决心,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

    必须提及惠公的改革。

    一是爰田,即设立私田制度,相当于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

    一是州兵制度,差不多类似军人服役的措施。

    这两项措施让晋国大兴,后来的晋文公也沿袭了这两项制度,直接影响到晋国后世百多年的霸业。

    从这个角度看,惠公的贡献还是蛮大的。

    晋惠公留下的,

    一是背秦,

    一是诛杀权臣,

    一是兵败后的改革—爰田和州兵制度。

    背秦的说法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诛杀里克党和后来的改革,为晋国崛起夯实了基础。

    史家看,晋惠公不算很光彩,大抵都是惠公的背秦,他对国家百姓没有问题。

    也因此,谥号为“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