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第70章 潜龙勿用

第70章 潜龙勿用

    《晋世家》·晋国霸业·公子重耳·潜龙勿用

    晋献公一代雄主,奠定了晋国后世的霸业,如果一定要找晋献公的问题,那就是爱上了骊姬这个女人,爱上也就罢了,有扶正之心,结果鼓舞了骊姬的愿望,引发了晋国史上的骊姬之乱。

    晋献公有儿子八个,除申生、夷吾、重耳外,其他五子没有史料,想来德行不济,史家那里不足挂齿。

    骊姬之乱,太子申生不忍伤父献公之爱,陷入投毒案,又无意申明自己蒙冤,自杀新城以表清白。

    在史料提及的献公三子,皆有贤行。

    太子申生一派有里克拥护,夷吾一派有郤氏,重耳一派有狐赵之徒,各有势力。

    其中申生势力最大,晋国实行军政一体,主内政者必有军权,太子申生常年领军,里克也在军中要职,得军权者得天下。

    可惜太子申生秉性柔懦,自杀身亡。

    骊姬之乱,申生死,夷吾、重耳惧祸出奔。

    骊姬恐,因谮二公子:“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二子闻之,恐,重耳走蒲,夷吾走屈,保其城,自备守。

    晋献公时期,为了杜绝公族乱政,尽遣群公子,提拔异姓功臣,这个政策极大鼓舞了晋国上下,一时蒸蒸日上。

    但是晋献公自己并没有落实到底,虽然驱逐公族旁支,却给夷吾、重耳筑城于蒲、屈。

    献公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屈城,弗就。夷吾以告公,公怒士蔿。士蔿谢曰:“边城少寇,安用之?”退而歌曰:“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卒就城。及申生死,二子亦归保其城。

    献公重臣也感叹,现在给了夷吾重耳地盘,一国三公子各有势力,晋国未来恐怕多事。

    很奇怪晋献公自己究竟有什么想法,首先他有废太子之心,这个就很严重,一定会引发政治动荡,岂止如此,又给予夷吾、重耳两公子各自地盘,难道晋献公忘记了“曲沃代翼”的历史教训?

    太子废立,献公说了算,但起码要削弱其他政治力量,把实权交给心目中的太子。

    献公雄主一生,这些都没有做,颇为惊讶。

    申生死,夷吾、重耳出奔。

    献公怒而伐之,伐屈,不能下,伐蒲,重耳奔翟,翟是重耳的母家。

    献公死后,晋国大乱,太子党里克不满骊姬之乱,喋血国都,诛杀骊姬母子三人,控制晋国大权,考虑拥立哪一位公族继任。

    里克首先想到的是重耳,派人联络,重耳拒绝。

    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脩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

    重耳真的不愿意返国即位吗?非也。

    太史公记载: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

    重耳十七岁的时候,晋国有名望的大臣追随左右,自小好士,爱结交贤能之人。

    你说这帮人跟着重耳干嘛?吃喝玩乐,游戏风月吗?

    可没有这么简单,要说没有政治上的野心没人相信。

    后来的事实证明,重耳即位后一系列光辉政绩都是依仗这帮人出谋划策,天下霸主的身边可不是一帮纨绔子弟。

    近二十年在外逃亡,风雨飘摇,追随重耳无怨无悔,可以说重耳的身边是晋国的一批精英。

    当有机会返国即位,重耳选择的是拒绝,理由是什么呢?

    我因为跟父亲献公有冲突,现在就是一个流亡的公子,而且父亲死后也没有尽丧礼,我哪有脸回国呀,对不起,请另立贤才。

    理由非常充分。

    但是你不要忘了,里克归根结底是太子派系的人,当前晋国上下掌握在里克手里,尤其是军权。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谁继任国君那也要看着里克的脸色来,等于被里克操纵,成为里克的傀儡。

    贸然返国,风险很大。

    有人说,重耳似乎多虑,里克虽然是太子党系,毕竟太子申生已死,拥立新君在所难免,如果当时听从里克,返国执政,又何苦在外流亡十几年呢,似乎并不明智。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重耳不这么想,他的追随者也不这么想,如果你返国,军权政权在谁手里?

    当然是里克,重耳派系的人有希望在重耳身边辅佐吗?

    相信里克也不允许。

    那么重耳岂不是孤家寡人了,何况里克诛杀骊姬母子,已经有弑君之行,重耳即位又怎么处置里克呢?

    选择拒绝正见得重耳的冷静。

    重耳拒绝里克,于是里克联络夷吾。

    夷吾同样如重耳一般想法。

    但是夷吾心动了,又不放心里克,怎么办,只能找强大的外援。

    秦穆公同意扶持夷吾返国,这时候夷吾下了血本,许诺割地谢秦,作为扶持自己返国的报偿。

    那么夷吾能这么做,为什么重耳没有想到呢?

    非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事实上,秦穆公一直观望晋国政局,献公死后,曾经派人私下接触过重耳,从后来的发展看,这里面有秦穆公的试探意思,看看晋国有资格继承的公子中,哪一个最贤能。

    秦穆公的人暗示重耳,现在正是得到君权的机会,虽然现在服丧,毕竟国家需要君主来领导,你要有想法的话,机不可失。

    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重耳跟自己人商量一番后,辞掉了秦穆公的美意。

    理由仍然是不能尽丧礼,不敢有他志。

    秦穆公从重耳的行动得出自己的看法:重耳是个贤才,有仁心,讲究礼,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秦穆公对重耳很是赞赏。

    但是另一面,秦国内部也进行过讨论,核心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晋国?

    扶持重耳的话,大家都看到了,重耳并没有积极靠拢我们,而且也没有表现出争权的意向,其心不可测,他要返国执政,一定成为秦国的最强对手。

    这可不是秦国所希望的,一个平庸的晋君,一个弱的晋国才是我们要的。

    秦穆公最终选择了夷吾,也许是夷吾给的报答太丰厚了,割让许多地盘,秦穆公也实在难以拒绝。

    但是他看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公子重耳。

    重耳的选择是正确的,夷吾返国,忌惮并诛杀里克一党,引发国内局势哗然,虽然肃清太子派系,但也付出了背信弃义的代价,与秦交恶,更是声誉扫地。

    即便换作重耳,国内局势也难以控制,重耳一拒里克,再拒秦,就是意识到非其时也。

    易曰潜龙勿用。

    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