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第115章 三家分晋(1)

第115章 三家分晋(1)

    晋悼公在位15年,加强公族势力,制衡卿权,对外频频发动战事,一方面谋求复霸,一方面凝聚国内各方势力,效果显然。但是晋国传统的六卿制度,使得晋国在取得复霸的同时,卿势力也随之壮大,外部战事频仍,掩盖了内部公族与卿权,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晋悼公对外战绩赫然,再霸天下,没有了外敌,内部政治势力的扩张与暗斗逐渐显露。

    晋悼公29岁死,其子晋平公即位。平公元年,诸侯会盟,齐国缺席,于是维护霸主威严,晋国伐齐,强大军事力量的威慑,齐国只能坚壁以守,齐都临淄被晋军团团围困,不得已低头服输。

    后来晋国内部栾氏一族叛乱,齐国借此机会扶持栾氏,差点逼杀晋平公。范氏力保平公攻栾,灭栾氏一宗。但是齐国最终获益,算是报了临淄被围之仇。崔杼弑君,齐又内乱,晋国因齐乱伐齐大胜。

    这时候似乎缺少了楚国的声音。太史公没有将晋楚争霸的最后一战列在《晋世家》。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在此时,即第二次弭兵之会,由宋国这个可怜的家伙主导。弭兵之会发生在湛阪之战后。

    湛阪之战,晋军攻入楚本土,大胜。楚国在晋悼公时,被晋国扶持的代理人吴国频频侵扰,不胜其累,损耗甚大。晋这一战能挺进楚的本土是晋悼公扶吴扰楚的战略成果。

    晋国虽胜齐败楚,也深受西秦北狄的骚扰,连年争战国力也不堪承受,楚有后顾之忧,亦无再霸中原的念想。宋国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再次游说晋楚弭兵会盟,会盟结果晋楚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其它中原列国分属晋楚从国,这相当于国际上的一次和平协议,自此各国不再交兵。

    外患消除,内忧凸显,尤其是晋国内部卿权日盛,晋君大权旁落,公族势力日益卑微。

    吴延陵季子来使,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语,曰:“晋国之政,卒归此三家矣。”齐使晏婴如晋,与叔乡语。叔乡曰:“晋,季世也。公厚赋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门,其可久乎!”晏子然之。

    而晋平公在败楚、齐之后,荒淫无度,委政于卿大夫,导致平公以降,晋君沦为傀儡,特别是对北狄政策采取“谁得地属谁“的原则,公族在这场势力扩张中几乎没有获益,反而各卿大夫逐渐势强,至于互相兼并,终成三家分晋。

    卿大夫掌控国政是晋国固有的传统,晋献公以后,有文襄悼的政治强人尚能压制卿族,悼公以后晋君都是庸碌之君,政在私门,君权日衰,平公后八十余年,晋国覆灭,韩魏赵三家分晋,春秋时期结束了,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传说甚广的晋平公“七十而学“,所谓“炳烛之明“完全系后人杜撰,晋平公在位二十二年,他老子14岁即位,29岁死亡,推测晋平公继位时不过10岁左右,怎么可能有“七十而学“的说法,而著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非平公时,太史公是记在了晋悼公那里。

    倒是晋平公荒淫好色,史料不乏。比如平公所爱齐少姜,10岁即被齐国献给晋平公,于是专宠,一年就被平公爱死了,对国际上的说法是少姜“有宠而死“。而晋平公也因沈溺女色,患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