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147章 若敖

147章 若敖

    《楚世家》·内斗·若敖与楚王

    楚国史上真正的崛起似乎要归于楚庄王,毕竟楚庄王被列入春秋五霸。回头看,楚武王、楚文王为楚国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到了楚成王,开始插手中原,“以观中国之政”,且在实质上具有了霸主的威严,算是达成了楚人一直以来的夙愿。

    楚成王以后,整个春秋时期进入了漫长的晋楚争霸。齐国自桓公以后,霸主气象不再,但仍不失为大国,秦国穆公时期,征服西戎,但不能东进,就是因为东面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南楚强势崛起,无奈遇到了大BUG晋文公,200年间,晋楚争雄,晋国始终占据上风,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原文化与西秦文化与南楚文化存在差异,中原各国虽然也依据国际局势选择归服楚,一旦有了足以称雄的中原国,则会马上依附过来,至少在文化上有其共同点。晋国兼具中原文化与戎夷文化,不能算是彻底的中原文明国。

    细看晋楚争霸的那些年,他们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国内政治团结无分裂,则霸天下,如果派系冲突剧烈,则失霸,晋国如此,楚国也是如此。晋国的问题在于国内六卿政治势力,楚国的问题在于若敖氏与王室的较劲。楚成王时,应该是考虑到了内部若敖对王室的威胁,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楚成王进一步向北决战晋国,致使城濮之战后拱手把霸主送给了晋文公。

    当然,楚国的兴盛崛起也有赖于若敖氏的鼎力辅佐,正如晋国的强盛是六卿悉心奋斗的结果,但同时,六卿的反噬也给晋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楚国也是这样,若敖氏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可以与王室抗衡的政治势力。不同的是,晋国在于卿相与君的权力之争,而楚国属于大宗与小宗之争。譬如晋国史上曲沃代翼,实际就是小宗灭大宗的过程。楚国王室担忧这点,采取了一些措施打压若敖氏,拒绝被若敖氏小宗取代王室的大宗。这个矛盾逐渐在楚成王时开始显现。最突出的表现在城濮之战。

    若敖氏是楚国王室的一个分支,若敖氏的真正兴旺离不开斗谷于菟,就是楚文王的私生子,那个被老虎喂养过的楚国令尹子文。斗谷于菟便是若敖氏的杰出代表,他可以说为了国家奉献了全部。楚成王即位,年幼,军政大权掌握在叔叔子元手里。这个子元是楚文王的亲弟弟,他最后的失败在于爱上了文王的女人息妫,最后被息妫与若敖氏联合铲除。这次事件称为子元之乱。

    但是这个事件似乎拉开了若敖氏与王室斗争的序幕。不排除息妫有搞乱楚王室的私心,毕竟她嫁给楚文王是极不情愿的,是一个刚烈的女人,虽然她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楚成王。但是对息国的灭亡内心中存有甚深的情怀。子元在楚国经营这么多年,且属于王室亲族,居然被若敖氏打败,真的没有问题吗?至少可以看出若敖氏的力量在逐渐壮大。斗谷于菟在这次事件中成功上位担任楚国令尹,自此以后,楚国到楚庄王时,经过三代成王、穆王、庄王,前后11位令尹,若敖氏就有8个,若敖氏在楚国政局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斗谷于菟是楚国若敖氏壮大的先驱,他对楚国的贡献,在楚国的影响非常大。相信楚成王不会不忌惮这一点,而且若敖氏有他们自己的军队,王室与若敖一致,国内太平,如果出现分歧,楚王不会感觉不到冷冷的寒意。

    斗谷于菟,令尹子文年老告退举荐了成得臣,即子玉。这个时期,楚国内部出现了另一家族蔿氏,蔿氏反对子玉行令尹职务,但是楚成王还是遵从了子文的意见,毕竟国内若敖氏的势力太大。但这让楚成王看到了对若敖氏制衡的选择。他开始有了削弱若敖氏的想法,城濮之战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结果子玉刚强逞勇兵败。城濮之战,参与的楚国力量主要是若敖氏,明显看出成王对子玉的不满,面对齐秦晋三大强国,成王明知必败,在子玉要与晋国决战的当儿,成王没有增援,子玉没办法,只能组织若敖一族加入进去。城濮之战的失败事实上对楚国没有多少影响,不过失去了中原霸主而已,就算楚成王倾国之力战齐秦晋,也难有胜算。但是楚成王的巨大收获却是若敖氏被削弱了。子玉兵败,推荐的子文也不堪其辱,抑郁发病而死,这下若敖的两大巨头同时沦落,对楚王室可以说是一大利好。

    之后楚成王尝试使用蔿氏家族,但是蔿氏太薄弱,若傲氏在楚国盘根错节不能撼动,蔿氏在与若敖的斗争中失败,权力又重新回到若敖族,直到楚庄王时,爆发了若敖氏与楚王的正面决战,而庄王隐忍多年,一举制胜,使得楚国王室得到了加强,之后北进中原,问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