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170章 子击不怿

170章 子击不怿

    《魏世家》·魏武侯·子击不怿

    子击是谁?魏武侯。

    《魏世家》中记载了他的一个小故事,耐人寻味。子击在路上碰到魏文侯的老师田子方,于是自觉的下车站在路边让田子方先过去。田子方也不问礼,自顾自的过去了。要知道子击可是太子,主动避让父亲的老师,按说很懂得尊师重道了,起码田子方应该还之以礼,美言几句才是。但是田子方就是大摇大摆的目中无有子击,没搭理他。

    子击很不爽,追上去问,“先生,富贵的人骄傲还是贫贱的人骄傲呢?”子击问的比较婉转给田子方很大面子了,不好意思说你为什么不搭理我,好歹我也是当今太子啊。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才骄傲。一国之主骄傲的话,就会失去国家,一个大夫骄傲的话就会失去家族,贫贱的人,又没有钱又没有地位,这里不用我可以去别处,就好像扔掉一双破鞋一样,没什么了不起。这话说的很冲,意思就是管你什么太子不太子的,我又没钱没地位,也不图钱不图地位,何必去巴结你呢。子击什么反应呢,子击不怿而去。自己听了很不舒服,不高兴的走了。

    这是太史公《魏世家》的说法,但是司马光给了另一个结局,一下子全变了。

    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说这个故事的,大体还是子击遇到田子方,子击避让恭敬,田子方大拉拉的不理不睬。然后子击问,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还是那般说话,最后说,又穷又没地位的离开一个地方就好像脱掉鞋子一样,没什么了不起,到哪里不是一个穷光蛋,穷吊丝呢?就是说什么都没有,自然不怕失去什么,自然不需要去畏惧谁,最坏就是个穷光蛋嘛,我现在就是。

    这些大致一样,唯独不同的是子击的态度。太史公的是“子击不怿而去”,生气的走了。司马光的正好相反,“子击乃谢之”。子击听了赶紧道歉,老师您教训的对,我错了。

    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结局,传达出的东西就不一样。

    事实怎么样呢?魏文侯临死,将子击托付给谁呢,不是田子方,也不是段干木,而是吴起、李悝等人。为什么魏文侯不托付给田子方、段干木,这可是他以为师的人呢。说明什么?魏文侯的尊儒是假象,他尊的是子夏,子夏的确出自儒家,但是儒家却认为子夏是“异端”。魏武侯即位后,沿袭了李悝的政策,但没有重视田子方那些人,而田子方、段干木也在史料中消失了,换句话说,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大局没有什么作用,自然不会留在史料中。

    按照司马光的写法,子击乃谢之,是心悦诚服的,那么即位后肯定会重用田子方,毕竟受到过他的提点,受到过教导。如此,魏武侯便是儒家的圣明君主,具有君子般的人格。但是这是司马光的一厢情愿,他自己编的。如此可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夹杂了私货。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就是篡改历史。但是如此这般明目张胆的歪曲史实来达到儒家宣教的目的,强行灌输,实在是,咳咳。这是资治通鉴永远不能超越史记的最根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