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01章 奔魏

301章 奔魏

    《赵世家》·赵悼襄王·廉颇奔魏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太史公记载赵偃继位颇耐人寻味。孝成王卒,然后发生了廉颇叛逃,亡入魏,这不应该是一次简单的逃亡,表面上看是廉颇不满乐乘,愤而攻击乐乘,然后跑到魏国去。仔细思量,这背后是一次政治斗争。从太史公的行文看,廉颇出奔到魏国之后,赵偃立,是为赵悼襄王。

    十年,太子死。此处语焉不详,但可以判断后来赵偃并非以太子的身份继位的。据说赵偃娶了一个妓女为妃,且将她扶正为王后,这个女人还是赵氏宗亲的夫人。这样就很复杂了。出身卑贱且是宗亲夫人,赵偃能扶持她做了王后,在当时肯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件事推测发生在廉颇奔魏之后,并不是造成廉颇叛逃的原因。

    说廉颇叛逃,看起来又像是一次儿戏,因为后来廉颇百般设想要返回赵国,而赵悼襄王也有意召回,破坏廉颇返赵的是谁呢?郭开!郭开在赵悼襄王乃至赵王迁时期很有权势,郭开在《赵世家》中也是突然而贵的,就像赵悼襄王一样,郭开的身份是赵悼襄王的师傅,从小跟着赵偃的。赵孝成王应该并没有将赵偃立为太子,很大可能是赵孝成王突然挂了,来不及确任接班人。赵偃又是有资格继承国君位置中年长的,于是被扶立为王。

    这样一来,廉颇的奔魏就可以理解了。廉颇是四朝元老,有战功有军权,属于国相,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乐乘。关于乐乘的记载是赵国抗燕的战争中,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有一点要注意,这个时候的乐乘的身份是武襄君。能被封为君可不简单,乐乘的史料不多,他的老子很厉害,是乐毅,看来乐乘所以封君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乐毅的荫庇。

    廉颇为国几十年,被封相国信平君,可以说是权高望重,怎么会轻率的放弃这些跑到魏国去呢?只有一点,未来的赵悼襄王不喜欢他。或者说廉颇在赵偃继位的问题上没有支持。廉颇这么重要的人物对新君不支持,那么赵偃为王的合法性上就存在问题。于是赵偃即位后立马撤换廉颇的军职,使乐乘代之。这里面有郭开的参与,郭开是赵悼襄王的人,是赵偃继位出力最大的人,从后来陷害李牧可以知道郭开在赵悼襄王父子执政时期的权势有多大。

    廉颇武将出身,性格刚直,既然不被新君信任,才发生了攻击乐乘出奔魏国的事件。廉颇奔魏说明了赵国进入一种昏君执政,乱臣干国的状态中。赵偃没有被确立为太子能判断赵孝成王并不看好赵偃,赵孝成王卒,太子早死,赵国能继承王位的只有赵偃。据说另有一个王子在秦为质,廉颇是倾向于扶立在秦的王子即位。

    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廉颇刚攻取了魏国土地,然后出奔魏,这段时间赵国跟魏国的关系很乱,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助魏攻燕的也是廉颇,攻取繁阳的也是廉颇,出亡之地是魏国。这是怎么回事?有一种分析认为与信陵君魏无忌有直接关系,当初信陵君窃符救赵,留在赵国,赵国国内形成了一股亲信陵君的新势力,而廉颇与信陵君交往深厚,后来信陵君返回魏国,廉颇奔魏也是奔着信陵君去的。但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惹怒了魏国高层,政治上失势,这让廉颇在魏国不得志,后来辗转到了楚国,含愤而死。

    廉颇奔魏这个事件固然有廉颇本身的性格使然,更重要的是赵偃父子的先后为政彻底削弱了赵国的力量,前有廉颇后有李牧,赵国近二百年基业毁于赵偃父子的手上。从赵国看,赵孝成王廿年最大的失败不是长平之战,而是没有为赵国选任一个好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