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31章 治国

331章 治国

    《齐太公世家》—治国

    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吕尚一行慢慢悠悠去封地,心中似乎并不情愿,幸得旅舍主人提醒,哪怕齐地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封地,如果丢失,自己岂不成了孤家寡人,很难向周主交待。于是连夜赶程,遇到莱国进攻,击退莱国人,顺利接管齐地。

    齐地是个什么地方呢?“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靠近海,到处都是盐碱地,土地少不长粮食,人口少,基本算是一个偏僻荒凉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近东夷,常遭受野蛮部族的侵扰,没人愿意去。武王封吕尚在这,一方面他本身就是“东海人”,另一面,吕尚有本事,没有别人比吕尚更合适镇守周朝东面边境。还有一点更为特殊,文化上与中原不同,管理起来非常困难。

    那么吕尚怎么管理的呢?

    《史记·货殖列传》: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红,极技巧。通盛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汉书.地理志》:“齐地负海潟(x刹)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

    一、文化上因俗简礼

    古老氏族,部落林立。偏处东夷,有他们的习俗,生活方式上与中原不同,礼仪制度上也不同。这样给太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强行施行周朝制度,势必引发原著居民的抵触,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吕尚很开明,并没有把周人那套礼乐制度强加给本地人,而是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各种古老、野蛮的风俗,比如兄妹婚,这在周人看来那是有违人伦的,但太公并没有一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精简礼仪,结合当地的习俗,安抚百姓。

    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史记中的这个记载,也能看出齐国自太公行政之后,仍然保留着固有的一些文化,在人的命名上很显然传承着商朝时的特色。吕尚并没有刻意的去摒弃这些,他把国家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至于文化上,采取了因袭旧制,渐而改之的态度。事实证明,太公的做法是正确的。

    二、经济上因地制宜

    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农业资源稀缺,吕尚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三、得专征伐

    齐地在吕尚的治理下,逐渐富足强大。后来周成王行政,淮夷叛周,于是周天子令齐可代周王行征伐,辅佐天下。拥有军事特权,齐由此开始征伐叛周诸侯,不断扩张领地,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