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 399章 子路不悦

399章 子路不悦

    《卫康叔世家》·子路之殇·子路不悦(中)

    孔门弟子中,有一个学生最为特殊,也有人认为严格地说不能算是孔门弟子,说是孔夫子的师友还差不多,而且在孔门传人中也不太待见他,常常在论语上嘲讽他,认为他不是纯粹的儒家学生。这人是谁呢?就是子路。叫我来看,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中,最值得交的有两个,一是子贡,一是子路,可以跟子贡学习做生意,然后跟子路交朋友,子路有点侠义风,也可以说带点江湖气。

    一、子路的侠气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里的季路普遍的说法就是子路。孔子跟弟子们讨论人生,都来说说自己的人生志趣吧。子路率先发言,这是子路的性格,直来直往,有什么说不什么,毫无顾忌,很可爱。子路说,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最大的问题是要大方,特别是钱财这些东西不能计较。真心朋友,有钱大家花,有好的享受大家一起来,没有遗憾,不后悔。

    子路的想法非常棒,在社会上人际交往中最纠葛的就是一个“利”字,“熙熙攘攘,为利来往”,子路注重情义,钱财身外之物,不管富贵显达,穷困潦倒,始终做到“与朋友共”,这就很不简单。子路表示的是他自己的态度,他并没有要求别人对他也这么做。我就是这样对朋友的,我无遗憾,至于别人怎么对我,我管不了。所以,要交朋友,就交子路这样的,这是子路在社会上如何相处之道。子路的话很有激情,大概他说完之后,一副自得的神情。

    颜回也在场,他的话很简单,我不喜欢彰显自己,我就是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好好修行,克己修身。颜回早早就死了,短暂的一生比较穷,但不困,穷不过是物质上的缺乏,但颜回始终追求“仁”的最高境界,哲学层面的,他可以算是一个实用的心理大师,哲学大师,喜欢思考人生。上次说到颜回应对孔子“不得志”的一番话就很能说明他这一点。性情通达,不汲汲于外物,而是向内求。他尽管一生短暂,穷的吃不上饭,但是他肯定是一个豁达通透的人。颜回的人生境界极高。孔子能理解他,子路以及其他弟子比较的说就差一点。子贡虽然社会上混的很好,学问也很大,但是比较颜回的话,他应该会自叹不如。

    直率的子路反问老师,我们都说了,先生也说说看。估计孔子心里骂他一句,这家伙,跟我这么久还不懂我。不过孔子老师嘛,让学生说,自己说说也是应该的。他说,我啊,尊老爱幼,与朋友交讲究诚信。孔子这句话内容很多,一个社会真正做到尊老爱幼,其实并不容易,嘴上说说简单,实际做起来问题很多,牵涉到一个国家社会治理方方面面的问题,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全都包含得到。说句得罪孔子的话,他说得感觉有点空泛,就是有点空。什么都可以装进去。这是开孔子的玩笑。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还是子路的话更加激荡人心,生活中做不到子路这样的很多很多,做到了但是心中有憾的也不少,真正做到为朋友付出一切,就算朋友亏待了自己也了无遗憾,这就很伟大。子路算是一个儒侠,其实我觉得应该是君子侠。

    二、坦率无碍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孔子又一次评价子路,自己穿的朴素无华,但是与穿貂皮大衣一身名牌的人相处,子路毫无芥蒂,很自然,仍旧那么坦率,一点心里障碍没有。一个人做到这一步,了不起,那份从容坦然,非常可爱。普通的人都是,哎呀,肩膀不一样齐,人家地位高,有钱富贵,于是就会拘束,甚至手足无措,丑态百出。孔子对子路的观察和判断很高明,也见得孔子是一个玲珑剔透的贤达,无可置疑。

    三、果敢勇毅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一句话解决问题,有什么纠纷,孰对孰错,子路一出马上解决,厉害不厉害。有的时候,处理人际纠葛,道理讲半天,问题越来越麻烦。人情如此,天下道理谁不懂呢,没有多少特别的,只是一个做到与否罢了,你说他不懂道理,你错了。到他身上的时候他就不讲道理了,别人身上,他的道理一套一套,很明白。真正的懂道理不是嘴巴上说,而是真的做到,这叫懂道理。所以子路处理问题,大道理不跟你多扯,袖子一撸,你的错还嚷嚷个什么鬼,那副架势理亏的也不敢强词夺理了,乖乖就范。片言可以折狱,似乎该这样理解。你一句话一说,哇,人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没这回事。天下道理没有几多,差不多都懂,都做不到。

    四、突兀的评述

    子路,行行如也。子贡,侃侃如也。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敢提反对意见,甚至敢批评孔子的,没有之一。在论语上,总是会提到子路很自大,有点吊儿郎当,甚至行举散漫,冲动这些,比如上面所提“行行如也”,很勇武的很有气概的样子,不是那种文弱的儒生,当然这类人,会比较有激情,有冲动,不那么含蓄内敛,这是孔门弟子的子路。但是与前面的描述对照,似乎很有问题,子路是不是一个被埋没的具有英雄侠气之人呢?或者说子路本身的气质豪放,引起别人的误解或者曲解呢,这些都不得而知。在孔门的,这类人总是不招待见。

    说子路好勇,好勇来看,似乎是逞强好胜,只喜欢拳头解决问题,这个评语与孔子前面的表达还是有问题。值得讨论。事实上,子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比较直接,并不是单纯就靠暴力来,挥拳头,如果这样的话,怎么会一生伴随孔子这么多年,而且在卫国也做过公务员,很得民心。孔子说,如果我这一生无所建树,我愿意乘船出海去流浪,隐居算了,那时候大概能陪伴我的只有子路了。这个话与子路最初的表达“与朋友共”是相符的,子路尊重孔子才追随那么久,而且一旦认定,没有反悔,义无反顾。答应了就去做,做到极致,无宿诺。

    五、子路不悦

    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以民之勞煩苦也,人與之一簞食一壺漿.孔子聞之,使子貢止之.子路忿不悅,徃見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夫子使賜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於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則可,不則汝之見罪必矣.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子路做地方官,为民整修水利,自己拿出钱来提供饭食,孔子听说了,让子贡去制止。子路很生气,我为百姓做事难道不应该吗?你天天教导学生们行仁政,爱民,我这么做你却反对,我怎么理解?我不能接受老师你的意见。

    孔子说,这不是你该管的事,政府办事政府应该出资,你拿自己的钱算怎么回事,你这是明摆着买人心啊,你这样会遭受嫉妒出事的。

    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我看他倒不是替子路担心,他是担忧“田氏代齐”这类的事发生。政府不作为,大臣贵族施加恩惠,招揽民心,老百姓都是谁对他好向谁,哪管什么礼制秩序?这里看,孔子的政治主张大致上是维护周礼的,君君臣臣这一套,为君者讳,大体是维护统治秩序的。他反对子路这么做,就是洞见到这样发展的后果会引发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埋下不满的种子。子路似乎并不看透这点,他只是单纯的同情百姓,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谋些实际的福利罢了。

    六、乱邦不居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

    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发生在卫出公时期,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儿子蒯聩作乱出奔,但他是事实上的太子,理应继承君位。南子与大臣们共同选任蒯聩的儿子继承国君。但是蒯聩不同意,带兵回来攻打儿子卫出公。这是当时的背景。

    卫出公想任用孔子,这已经很不错了。弟子们都很高兴,老师终于有机会参加国家治理了,纷纷来探问究竟。子路上来就问,先生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从哪开始?意思是,先生终于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了,咱这第一把火怎么烧你说吧。

    孔子来句,得先正名。子路突然爆粗,先生怎么这么迂腐?你到处周游为的什么,不就是指望人家能聘用你吗?这下有机会了,又正名,有必要吗?

    这时候也到春秋晚期,各国家内乱不止,周天子已不能实际的控制诸侯,所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不能专政了。诸侯国内争权斗争此起彼伏,像卫国这种情况已经是稀松平常,熟视无睹了。甚至大家都认可了谁有势力谁就坐的天下,天下者有能者居之,至于是否正统,是否合法性,都是其次,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谁执政不都一样吗?国际上的政治氛围已经不再是孔子理想中的周礼了。

    孔子很不满意,竟然跟我说粗话,你这个乡下人,懂得什么。看来孔子受刺激了,很少看到孔子这么骂人,然后一大段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究其原因,当时的国家政治并不符合孔子彻底的礼乐思想,卫灵公时候,孔子还是充满希望,现在国家乱纷纷,自己的政治理念更不能贯彻,首先“忠君”就做不到,卫出公父子相争,这种态势无论如何孔子不会涉足其间的。这正是孔子周游列国无所用的根本一点,当时礼崩乐坏,到处都是篡位弑君,以势力相倾轧,哪有什么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