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朱棣穿越汉少帝 » 第十七章 李文忧前线归来 小破院君臣试探

第十七章 李文忧前线归来 小破院君臣试探

    ——————————————————

    ......

    初平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虎牢关前的十八路诸侯已经尽数退去,此战大功臣李儒也在昨晚返回洛阳城。

    今日朝堂之上,受封合阳候,官职也越级晋升为尚书令,文官翘楚。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儒本该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哪想李儒闭门谢客,拒绝了所有同僚的拜访。

    尤其是如王允等人的贺礼。

    “这是想与我们撇开关系,跟董卓表忠心啊!”

    看着那些退回来的谢礼,王允冷怒一声。

    但却让人意外的是拒绝了群臣贺礼的李儒,竟然独独去拜访了弘农王。

    弘农王的小破院门前,李儒瞧着里面正在勤加修习武艺的弘农王,略作沉思后,冲着里面喊道。

    “尚书令李儒,见过弘农王!”

    “原来是合阳候啊!快请坐,请坐!”

    看着来人是李儒,朱棣急忙放下手中长剑,邀请对方进来坐坐。

    李儒却是摇摇头,朱棣看着门口的侍卫,立刻会意。

    “合阳候来此,有何贵干?”

    “微臣是来感谢弘农王的。”

    李儒说着,朝着朱棣躬身拜道。

    “哦?不知这谢从何来啊?”

    朱棣疑惑的看着李儒,李儒拜谢完直起身子:

    “这一是谢弘农王出的退敌妙计,方才让李儒捡了个便宜,落了个大功劳。”

    “此乃合阳候自己的本事,我只是提了一点小建议而已。”

    朱棣笑道。

    “这二是谢弘农王帮我退了曹孟德。”

    李儒这话就让朱棣有些诧异的。

    “我帮你退了曹孟德?”

    原来在前线诸侯当中,就属曹操反董的意志最为坚定,而且他又是整个讨董联盟的军师。

    最后袁绍,孙坚等诸侯一直不退,皆是因为......曹操。

    所以,要退群雄,需要先攻破曹孟德。

    李儒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就在才思枯竭时忽然听到洛阳城月旦评上,弘农王三步写出的那首《破阵子》,顿时灵机一动,想到了之前,朱棣的那半首诗暗讽诸侯的诗词。

    曹操看后震惊不已,更是有感而发,替朱棣做了下半首。

    李儒随即将下半首以绢呈上。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朱棣看后,内心颇有些惭愧。

    这首《篙里行》本就是曹孟德诗作,自己无奈借来罢了。原本剩下半首已经忘了,却是阴差阳错又被曹孟德给补全了。

    “曹孟德还听了殿下那首《破阵子》,更是对殿下的才华惊叹不已啊!”

    “这知己可就算了!尚父不喜欢他,本王也不能喜欢他!”

    朱棣立刻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李儒对此只做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在谢过之后,便没有多停留。

    临走时,又留下一句话:

    “相国早年丧子,其子与司马防之子司马郎同岁,两人颇为相像,故而爱屋及乌,相国对司马郎也颇为喜爱。”

    说完便径直离开了。

    待到朱棣回到屋内,一直暗中听着门外两人对话唐妙云当即现身。

    “这李儒哪里是来感谢的,分明是来警告殿下的。”

    “我更愿意把他当做提点。”

    朱棣笑道。

    谁不知道董卓对曹操恨得尤为要紧,李儒故意当众与自己谈论曹操,显然也是在让自己当众表一个态,表示自己站队问题。

    这话不能乱说,队不能乱站。

    这一点是很明显的,不用太深究。

    只有最后李儒留下的那句话,弯子绕得可就有点多了。

    字面意思是董卓很喜欢司马郎。

    而司马郎之前跟朱棣打过一架,所以是在提醒朱棣不要跟司马郎的关系太僵。

    可是如果只是这一点浅显的意思,那李儒完全就没必要说了。

    显然还有别的意思......

    直至傍晚,临近饭点的时候,突然到访的司马郎,让朱棣才想明白一切。

    “怎么了?还要再打一架吗?”

    司马郎不能进院门,只能在门外等候。

    在朱棣出来之后,急忙施礼赔罪:

    “司马郎专程来跟弘农王赔罪的!”

    论起来,那天七人当中,唯有司马郎跟自己是毫无过节的,其余六人父亲均是在跟朱棣骂战当中输了。而司马郎的父亲司马防性格谨小慎微,未曾来过这里。所以司马郎之所以会混进七人当中,想必是因为碍于兄弟情面,被强行拉入伙的。

    司马郎解释说自己这几日一直被父亲训斥,但又爱面子不肯过来认错。直至不久前,朱棣那首《破阵子》一出,全城皆是惊讶。

    “我二弟说,殿下能写出那样的诗,必然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

    “你二弟?”

    朱棣眉毛禁不住一挑:“司马懿?”

    “正是!”

    “他好像才十一岁吧?能懂本王的诗?”

    “舍弟愚钝,只能懂一两层。”

    司马郎再度施礼致歉:“之前意气用事,多有不对,请弘农王谅解。”

    朱棣不由得想起了上午李儒的提醒,便摆摆手:

    “本王不是小肚鸡肠的人,这事儿过去了。”

    说完,转身回到了院子当中,看见司马郎还杵在门口。

    “你还想留下来蹭饭啊?”

    朱棣直接把大门给关上了。

    司马郎见状无奈的摇摇头。

    因为朱棣全程毫无礼节可言,实在是有些想不通,这样的人自己的弟弟司马懿怎么就对他颇为推崇呢?

    就因为那首诗?

    实在是难解其意啊!

    司马郎随后转身离开,朱棣转身回到房内。

    立时惊喜的告诉唐妙云:“原来李儒觉得我这段时间有些招摇了,在提醒我收敛锋芒。”

    “哦?”

    唐妙云颇为疑惑:“李儒是董卓的近臣,这不等于是在帮助殿下吗?”

    “他可不是在帮我。”

    朱棣笑道:“他这是在帮自己。”

    “帮自己?”

    唐妙云颇为不解。

    朱棣连忙解释道:“这其中的根由想必还是得从士族跟寒门的矛盾说起啊!”

    自秦汉以来。

    当官的主要途径便是靠举荐。

    也就是察举制和推荐制。

    而举荐必然会牵扯出利益。

    就拿察举制州郡名额来说。

    每二十万人岁举一人。

    不满二十万两年一举。

    不满十万人三年一举。

    每年的官员名额都是又限制的。

    自家嫡亲子职的工作岗位都还安排不过来呢!更别说还有表亲,远亲等等一大堆人。

    哪里还轮得到李儒这般的寒门子弟。

    作为后来人的朱棣,不免想起后世的科举制度,在那样公开选拔的制度下,依旧有徇私舞弊,更何况如今这个时代,依靠着人与人之间口口举荐,更是牵扯着各自利益。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朝臣中多是士族出身,而寒门贵子极少。

    毕竟没人愿意肥水流向外人田。

    所以像李儒这般寒门出身的子弟想要再上一层楼,除非有大机缘,恐怕这辈子都难出头。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这般官场糜乱的环境下。

    而董卓的出现,却给了他一次升天梯的机会。

    而他也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翻身成为文官之首。

    所谓站得越高,摔得也会越重。

    这也是为什么他拒绝跟群臣有来往的原因,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是董卓给的,董卓是他的靠山,只要董卓不倒,自己没有大错,自己便能安稳一生。

    “那他为何又来提醒殿下呢?”

    “因为董卓不会一直不倒,这一点他很清楚。”

    朱棣道:“他很清楚自己因为站队董卓已经得罪了群臣,倘若一日董卓倒台,自己势必会被群臣攻击,所以他要为自己选择一条后路。”

    靠王允那些只会侃侃而谈的庸臣。

    李儒可没有那么傻。

    这种投资不划算,而且极有可能会热脸贴冷屁股,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所以,与其靠庸臣,不如靠庸主。

    汉献帝年幼,行事容易被左右。

    而弘农王则不然.....此刻正值人生低谷,他一句善言,便如同雪中送炭。

    “李儒可真是一个做买卖的好手啊!”

    “而且还是稳赚不赔的好手!”

    朱棣和唐妙云夫妻两人忍不住评价道。

    不过,回过神,朱棣再度觉得:

    “感觉李儒这家伙的话里面还应该有一层意思......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