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贞观家教有点躁 » 第176章 老李论道

第176章 老李论道

    在朝堂上走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不管老李在不在意,他都必须要装作在意的样子。

    这最起码代表着一种对皇帝陛下的不尊重,即便老李不在意,其他人会不在意吗?给你随便找机会扣个帽子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对于皇帝陛下来说,借这个机会震慑一下其他人,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张济安这家伙,李世民对他十分看重,所以倒也不在乎,也没有说什么过重的话,只是和他开个玩笑而已,假如换了其他人,说不定就要倒霉了。

    人家老岳丈和女婿之间的事情,其他人也管不了太多。不可能说这当女婿的对岳父有什么怨念不成?没看到皇宫里边每天晚上值班的,都是皇帝的女婿来轮流值班吗?

    这说明什么?说明女婿在这个时代是岳父最信任的人。如果不信任,能让这些在皇宫里面值班?

    都说女婿是半子,但是在老李皇帝看来,这半子可能比亲儿子还要值得信任,毕竟驸马们不会夺皇帝的大权,而自己的那些儿子们,却是会着自己的大权的。

    老李自己不就当了这样一个儿子吗?不但夺了他老爹的权,而且连他老爹都敢囚禁了起来,当了八九年的囚犯。

    最后,愣是整的大唐的开国皇帝整天无所事事,最后只好在皇宫里边瞎胡闹,给老李生了一大堆弟弟。

    下面其他的大臣们,自然也不会借着机会做什么文章,即便是有些看着张济安不爽,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当然,如果魏征在的话,可能还会说几句。不过他说几句,只是借这个机会维护一下皇帝陛下的尊严,给其他的大臣们上上政治课,紧一下头脑螺丝。

    然而魏老头这段时间也没有来上朝,据说老头生病了,李世民亲自去看了两次,老魏躺在床上,起来倒是可以起来的,但是也没有力气了,最多也就在院子里转几圈,看样子也熬不了多长的时间了。

    老魏已经六十九了,快七十岁的人,大概也到该走的时候了。李世民看望老魏回来之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关了一个下午。

    张济安也知道,老李问自己也就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启禀陛下,臣在想上课的事情。”

    “哦,最近有几天没有去国子监讲课了吧?”

    张济安多少也有点不好意思,给国子监的这些家伙讲哲学,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些家伙的哲学居然都非常感兴趣,不仅国子监的学生会听,有些大臣偶尔也经常会过来听一下,有时候还会讨论一阵,大有和自己论道的架势。

    别这样,我压力大的很,我就是一个高中的水平。

    而国子监的这些家伙,大多都有比较深厚的学养,他们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哲学观点里边,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中国传统哲学,经过这上千年的发展,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而张济安觉得,自己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然后表面上看起来比这些人站得更加高一点,但是他知道如果真正地讨论起来,自己可能不是这些家伙的对手。

    所以说,到国子监上课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古人的水平就那样,可是现在看来还真的是有点小觑了这些家伙,这些家伙的脑子灵活的很。

    或许,中国人的思维,可能比较擅长这种理论的思考,他们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辩论起来逻辑严谨,思维清晰,滴水不漏,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他们的圈套。

    张济安本来也不是特别擅长于辩论的人,愣是让这些家伙们感觉锻炼出来了。

    甚至逼得他不得不学习一下其他各家各派的理论,尤其是对他冒充的墨家的思想,他更是认真的钻研过,将一本《墨子》给仔细的读了好多遍。

    顺带着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好多,他觉得,现在如果让他回去参加高考,别的不敢说,这语文课他绝对能够拿全班第一。

    但是在国子监上课依旧是一件压力山大的事情,所以偶尔也会拖延推诿。

    三五天不去上课,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反正国子监又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也没有排什么课程表。

    不过今天,被李世民当面提出来了,他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

    “臣打算今天就去授课。”

    “哦,今天还是去讲哲学吗?”

    听到张济安说要去上课,李世民也是来了兴趣。

    “是的,今天还是哲学,陛下给臣的任务是讲哲学课。”

    “那你今天准备讲什么?”

    李世民对这哲学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国子监之所以会开这门课,主要还是皇帝陛下本人的推动。

    这门课的起因便是当初李世民看到了李丽蕴抄写的哲学课本,然后才想起这件事情的。说实话,当初老李皇帝看到哲学课本的时候,内心也是十分震惊,虽然说这是一家之言,其中有些话甚至有点大逆不道,但是也勾起了他的兴趣。

    “臣今天打算讲一下万物运行之规律。”

    “哦,那不妨先给我们说一下你这规律是什么意思?”

    这不,在朝堂上都开始讨论哲学问题了,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李皇帝对于哲学的兴趣。

    不过要给大唐的这些人讲一下,尤其是在两仪殿内的这些家伙,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老粗给他们讲哲学,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

    然而,皇帝陛下已经下令了,他也只好遵命完成。

    “臣以为,所谓规律来是万物运行之道,荀子曾经说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谓的规律,便是这有常之天道。”

    房玄龄笑道,“荀子不是你墨家的吧?”

    很显然,这并不是找茬的意思,而是为了引导张济安更好的将这些内容讲下去,一方面也有捧一下他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给老李皇帝暖一下场。

    张济安答道,“是,荀子虽然不是我墨家的,然而关于道的解释却也并不只是墨家所有,也不只是儒家所有。道乃是天道,不是某一家所有。儒家有儒家的道,墨家有墨家的道,法家有法家的道,但是最终大道归一。”

    老李皇帝一听倒是深以为然,“这倒是说的没错,各家的道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还是一致的。《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见这天下所有的道也都是一样的。”

    这话听的张济安直滴冷汗,卧槽,这句话居然还能这么解释。

    他记得自己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都讲过这句话,意思是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这既可以看作一种民主思想的滥觞,也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上古时期道德水准极高的社会形态的向往。

    古人认为,在尧舜禹的时代,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家之天下,那时候王位都是可以禅让的,所以才有了“天下为公”的说法。

    然而到了这位的嘴里边,就成了道是天下共有的,而不是天下是天下共有的。

    很显然,如果说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那就完了,老李皇帝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情。

    我老李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你居然说天下人共有的?那好,你作为天下人的一份子,到这里来坐一下试试看,老李不把你打死。

    但问题是这句话写进了《礼记》,这可是圣人之书,是没办法否认的,既然没办法否认,那就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解读,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于是老李这个歪嘴和尚把这经就给念错了。

    但问题是,在这个时候,你还没办法和他辩驳,除非你在大唐不想混了。

    张济安只好硬着头皮猛拍马屁,没办法,这位现在成为他在大唐最大的大腿了,总不能拆自家大腿的台吧?

    “陛下圣明,陛下说的是,这所谓的道对天下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比如同一轮月亮,不可能跑到大唐就圆了,跑到外邦就不圆了。月亮的盈亏不管在哪儿都是一样的,它都是一个月亮,都是按照同一个轨迹运行的。”

    老李接着道,“这倒说的也是,就像我大唐的百姓,不管走到哪儿,他都是我大唐的百姓。还有,那好人走到哪儿都是好人,坏人走到哪儿他都是坏人的,这也应该是道吧?”

    张济安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得了,和这位讲哲学实在是太难了。主要是因为这位的理解能力太强,而且思维的跳跃性太大了,简直是天马行空,他真的跟不上。

    合着你大唐的百姓也都得道了,也都变成规律了不成?

    还有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你这是不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吗?

    照你这么说,什么都是不变的,那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该怎么解释?

    想了想,他愣是把这些话没敢问出来,这位这两年疑心病特重,可是得罪不起的。

    他只能在下面一次又一次的拍龙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