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贞观家教有点躁 » 第185章 掉进钱眼里的许敬宗

第185章 掉进钱眼里的许敬宗

    许敬宗自从来到了江南,似乎从未感到如此轻松,当然,是心理上的轻松。

    许敬宗名义上是吴王府的长史,然而他的办公地点同样并没有设在安州,而是跟着李恪一起跑到了杭州。

    王府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安州都督,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罢了,难道还真的能够让亲王掌控一大票的军队?

    如果真的是那样,恐怕老李皇帝晚上就睡不着觉了。

    许敬宗也知道,他待在长安估计出路不大了,只要长孙无忌那个家伙活着一天,他就别想出头。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和这家伙天生相冲,当初刚入秦王府的时候,大家伙都是一块跟着老李皇帝打江山的,虽然不说同甘,但至少也是共苦了。

    记得当时老李皇帝还是秦王殿下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被称为秦王府十八学士,彼此之间还相约过,苟富贵勿相忘。

    如今,富贵倒是富贵了,但是当初的誓言却全部丢到黄河里边去了,别说互相忘了,彼此之间别背后捅刀子就行了。

    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有时候,刀子从来不是背后偷着捅的,而是面对面的捅刀子,我就打压你了,怎么着?

    当初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后来混的也各不相同,就像长孙无忌已经成为当朝第一人了,而像许敬宗苏勖这些人,基本上还都是在五品官的位置上待着。

    同人不同命,这个没办法,不光是一个本领的问题,还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出身,靠山,机缘,等等。

    许敬宗觉得自己可能是命途多舛,没办法,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不能因为你有本事,你一定就混得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他看来,自己的本事虽然赶不上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但也不至于成为混得最差的,最关键的还是长孙无忌的打压。

    还有,岑文本的本事,在他看来是要超过长孙无忌的,但如今也仍然是在给李世民当秘书长。

    这些年他已经习惯了,待在长安机会越来越少了,也不知怎么着,这位吴王殿下南下的时候,居然向皇帝陛下点名要了他。

    其实许敬宗也未必特别在乎这个职位,当初魏王李泰曾经招揽过他,而且在他看来,李泰的机会比李恪的机会要大得多,只不过他考虑了一阵后,还是放弃了。

    参与皇子夺储,这是一件犯大忌的事情,就好比说皇帝的几个儿子打架,谁赢了谁输了,那毕竟都是李家的家务事,你一个外人参与进来这就不对了。

    正是因为他拒绝了,所以长孙无忌倒也没有说什么,甚至还对他表现出了一些善意。

    那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而苏勖那个傻子,居然在那时候接手了自己不要的职位。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风光,但是身在长安,万一失败了跑都没地方跑。

    这个时候选择站队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毕竟,他也是跟着老李皇帝的老人员了,不管怎么说,资历在那摆着呢,即便不选择站队也没有什么。

    没看到当初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人争夺的时候,像萧瑀李靖陈叔达这些人都没有选择站队,毕竟他们是跟着李渊的老人了,最后依然在老李手下混的风生水起。

    有这个必要吗?

    说到底还是不甘寂寞的原因。

    许敬宗也想开了,当多大的官,这一个其实他已经多少有点看淡或者说无奈了,随缘吧,能混好自然是好事,混不好也就这么着吧。

    高阳许氏,底蕴还是有的,自己老爹当年还当过隋朝的礼部侍郎,自己能不能更进一步,其实并不重要了。

    他已经过了五十岁,不想折腾了。

    然而没想到,李恪却是把自己拉到了这边,这当时让他心里边也是十分紧张了一阵,不过最后还是接受了。

    如果李恪还在长安,那他是死活不会来这边的,既然做了吴王府的长史,那意味着很可能,他就要和这位吴王绑在一起了。

    好在,这位主动跑到了江南,这也是一件好事情,总比李泰那边要安全得多。

    都说高风险高收入,其实也未必。当初他们这些人跟着老李皇帝拼命的时候,当时可是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高收入的人有,却不是他。

    自从来到江南以后,他就开始尽量的想办法劝说李恪,放弃一些想法。然而让他没料到的是,李恪居然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说到底,这位就是为了躲避长安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

    许敬宗再怎么在老李皇帝那边不大受欢迎,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他还是能够猜到一二,本来他这人就善于猜测揣摩人心。

    他知道,老李皇帝还是有着想让这位在其中搅一水的意思,只不过这位比较聪明,知道他在那儿那是白闹腾的,弄不好还会有危险,于是干脆跑了,不和老李一起玩了。

    既然如此那就接受吧,借这个机会跑到江南来,或许还是有这一点点机会的,至少不用像过去那样在长安城里边做一个长安的知县,还要弄的战战兢兢,十分别扭。

    尽管长安县的知县是正四品。

    对于他的建议,李恪几乎都是听了,或者说他本来就是这么想的。

    直到这时候,他才对这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这位本来就是明白人啊。

    在这些事情当中,能看明白的人其实也并不缺,关键是,在看明白的同时还能够放下,克制自己内心的贪念,这就很不容易了。

    果然如同他想象的那样,这位一到安州就开始游山玩水了,带来的俘虏,全部交给了附近各州的地方官,相当于变相的交到了老李皇帝的手上。

    而这位干脆整天在杭州城里边看热闹,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喝喝酒,看看舞蹈,听听曲子,小日子过的悠闲自在。

    没错,这就是一个亲王生活最好的打开方式。

    不过,李恪可以悠闲自在,但是他却不能,谁让他是吴王府的长史呢?

    吴王府的行政职能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也就有一些往来的公文需要他去处理,那也只是例行的公事。

    而其他的事情,比如搞什么政治改革之类的,探索更好的治理国家什么的,别开玩笑了,吴王府从来不搞这些。

    而吴王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另外一件事,杭州附近的海上生意。

    吴王自从来到安州,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抓紧明州杭州都开始布局自家的生意,主要是针对海外的那些胡商。

    这些家伙常年行走与波涛之间,总是能带来一些大唐没有的东西,比如琉璃,比如香料,还有象牙、金银珠宝等等。

    这些东西,不管是原材料还是半成品,或者弄好的工艺品,总是在大唐有很好的市场。

    尤其是这位可是一个亲王,将东西卖给亲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大唐朝廷少交税。

    按照大唐的规定,这些海外来的商品,用到大唐境内,可是要被课以重税的,但是如果卖给了亲王,这写税收有一半归朝廷一半归亲王。

    而李恪则是将属于自己的这一份只要了其中一半。

    如此一来,相当于降低了税收,这些胡商们总是会想办法将这些东西要卖给吴王府。

    无他,可以赚更多的利益罢了。

    甚至李恪还会适当的再压一下价格,只要使得这些商人们还能够赚取到比在市场上正常销售更多的利益就行了。

    虽然看起来李恪的生意才刚刚起步,但是许敬宗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只垄断怪兽开始出笼。

    许敬宗现在很忙,这个人能力可是真的有,在李恪看来,此人的才华不在房玄龄岑文本之下,张济安倒是给他推荐了一个好角色。

    唯一的缺点是,这人有点太阴沉了,不够开朗,整天不苟言笑,凡事都要仔细算计。

    没错,算计仔细是好事,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但问题是,世间的事情哪能每一样事情都计算的那么精准呢?如果真的如此,这世界不是要少了许多趣味?

    现在,许敬宗就像一个总指挥,开始布置吴王府在江南的生意,整天忙得晕头转向。

    而与此同时,老李皇帝手头的信息却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

    对于这家伙最后当了逃兵,跑到了江南,他也是无可奈何。当然,这也让他更加确信,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接班人,奈何自己不干,他也没办法。

    但是他对这个儿子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少。

    当然不止他一个人在关注着李恪,另外还有人同样在关心,比如岑文本,比如长孙无忌。

    虽然这三个人关注里克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一致。

    这家伙钻钱眼里边了。

    这里边,岑文本多少有点惋惜,毕竟这是他非常看好的人,如今却居然没有了理想和情怀,一心逐利去了,这让他很不爽。

    老李皇帝也很不爽,但他的不爽,更多的是因为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

    长孙无忌很爽,不但吴王殿下掉进钱眼里面去了,而且许敬宗那个家伙,同样的掉进钱眼里边了。

    其实,不要什么理想和情怀也挺好的,当然这仅仅只能是对于对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