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战国第一公子 » 第四十一章 无辩之辩(二)

第四十一章 无辩之辩(二)

    十年一大典,上川宫外十张桌案,这十张桌案将是整个中山国后十年的庙堂大局。

    除了世家大族的翘首以盼,还是顾城赌坊的最大赌盘。

    而今年因为公子羽的存在,无疑又给辩礼大典引起了诸多关注。

    赌坊的惊天赔率,中山第一美人彩衣女子的最终归属,皆是因公子羽而起。

    然而处在风暴最中心的公子羽,此时竟然无聊的打起瞌睡来。

    三个时辰,六个小时,对于公子羽来说实在是太长了,长得有些无事可做。

    他是青榜第一,辩礼最后一位,所以他不用研究别人的国策,也不用“进攻”,甚至连防守动作都不要做。

    这份底气来源于二两多年的文化沉淀,来自于天朝的九年义务教育。他凭借这份底蕴足可在这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战场的辩礼上享受安逸。

    除了公子羽能有恃无恐外,就连十岁的神通司马熹额头上都冒起来汗珠来。

    无聊的公子羽,开始打量起在中山国的统治阶级来。

    主位上的自然就是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两撇八字胡,神情还是相当的严肃,这让传说很受国主偏爱的公子羽感觉不到一点“慈父“的感觉。主要还是环境原因,这当然也怪不得武公。

    在中山武公身后的是中山国内司马季陀,季陀此时是一身铠甲,腰间更配有长剑,头盔把他的白发收拢,竟有点看不出年纪来的感觉。若不是脸上时而纵横的沟壑皱纹,还真难发现这与中山国的宫城内卫有什么区别。反倒是经历了战场的厮杀,让他看起来更威严几分。

    左下四座,分别是四名老者,有威严肃穆着,也有老态龙钟者。

    这四名老者除了公叔牧以外都不是特别的出名,毕竟是内四宫,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祭祀之外,他们一般都不会现身。

    他们都来自中山国最大的世族,公族。地位虽高,但实际权利却不是特别大。

    公叔牧当然是其中的例外,公叔牧不仅执掌内四宫中的昭宗宫,还是公族的大司马。同时在庙堂乱局中,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右下四座,则分别是外正奎宫的公叔伯,公叔伯出自公族,执掌四宫地位最高的正奎宫,其权利可想而知。

    对于公叔伯这个人,公子羽是陌生也陌生,说陌生也是相当熟悉。

    他们这是第一次见面,实际上已经在私下交手了数十招。

    从乐舒接任苦陉县县丞开始,他们之间就结下梁子了。

    公子羽虽然直接斩首了张修,而不是选择把这件事闹大,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但不闹大并不代表公子羽不记仇。谋杀之仇,公子羽怎么能说忘就忘?

    公子羽从来都不是一个一笑泯恩仇的人,正所谓杀人者人恒杀之。更何况他还是穿越者呢,若是这么胆小他不是丢了穿越大军的脸?

    斩杀张修,让那件事就此揭过,则是以退为进。为他辩礼大典能拿到权利少些阻碍。账日后会算的。

    公子羽看向公叔伯之时,公叔伯也正好看向了他。

    四目相对,刀光剑影如无形的劲气,在空中爆裂开来。

    随后,公叔伯微微一笑,朝公子羽微微点了点头,其中的意味是不言而喻。公叔伯先避开了公子羽的目光,公子羽嘴角微微上扬,也朝公叔伯微微的点了点头。只不过幅度要更大一些而已。

    公叔伯之下便是公子羽的便宜老爹公孙焦。原来公孙焦早就盯着公子羽了,一脸怒容,公孙焦的脸是会说话的。

    他在说,“小子,你给劳资认真点!”

    公子羽不喝水,都快呛口水了,轻咳了两声,连忙将目光移开。

    公孙焦之后是卫家的家主卫质,卫质是一个面向极为慈善的老者,执掌中山国的外昭宗宫,也是一名“辩者”。

    卫质之后是执掌大将(匠)宫大臣,名为易铭,相当于是中山国的国之重匠。宫中所用的青铜之物,皆是有他一手监造。像是一国之鼎,这样的重器,全是由他铭文刻画。

    而且外大将(匠)宫还管理着全国的官属制造。战车、箭羽等战争重器,届时是由大将(宫)打造和储存。

    公子羽公子府上的易川便是来自顾城的易氏,只不过是旁枝,得不到重视,这才到河头安家。

    除了这内四宫和外四宫的重臣,还有两个人坐虽然在其下,但地位却与这八人不分上下。

    中山武将之首,大将军鼓须。中山武公的老师和公子桓的傅(官职),傅老。

    一般情况下,鼓须是不需要出席这种形式的大典的。但是因为夺魁者将会成为他的女婿,所以中山武公特意为鼓须设了一座。

    至于傅老,他的座位是在十案之前的,他的案上还点着一柱香,显而易见,他便是辩礼的主审官。

    傅老跪坐于众人面前,双目微闭,似在沉思,又似在监视众人。像极了自作高深的老仙人。

    当傅老面前的最后一柱香燃尽,他才缓缓睁开双眼,苍老的声音回响于众人的耳畔。

    “时辰已到,辩礼开始!”

    排名第十的公子器先起身,公子器长出了一口气,先对主位上的武公施了一礼,又对诸位大臣一一施礼,这才对十岁孩童司马熹道:“汝国策所言,兴长城而设边防,问这兴修土木之钱帛从何而来?”

    司马熹的国策,主张修筑长城,在各国边塞设关建防。

    这国策的来源,主要上根据上次晋国攻中山,中人城沦陷的教训写下的国策。

    你还别笑,以前的中山国边界是真不设防的,《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有记载,“鲜虞人(中山国之前身)闻晋师之悉起也,而不警边,且不备防。”

    十岁的孩童,能有此见地,可见其神童之称,并非是徒有虚名。

    然而发现是一回事,做下来却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公子器便是针对司马熹国策难以实施来“进攻”。

    司马熹穿着宽大的麻衣,长袖拖地,这一拱手间,衣袖更是粘到了地上的灰。

    司马熹红着脸,又是把长袖撩了起来,几个动作是引来无数的笑声。当然这笑声不是嘲笑,只是觉十岁的孩童做事却是一板一眼,很是惹人怜爱。

    司马熹一丝不苟的施礼,小小年纪还不怯场,则是为他赢下了诸多的赞许。

    司马熹稚嫩的声音,道:“钱帛应出于国库,力当出于民!”

    公子器不会因为司马熹年纪尚小,而饶过司马熹,而是咄咄逼人道:“你可知国库可有余钱,民可受征?”

    司马熹的小脸更是涨红了几分,可以看出来,他对自己的国策具体实施还是没有想过的,在沉吟了许久,才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

    很快司马熹就落了下风。

    不过没有人觉得司马熹败了有什么丢脸的,傅老对此子也是很喜好。

    傅老对其微微一笑以示激励,而后宣布道:“辩礼第一场,公子器胜!”

    司马熹闻言,似乎还有什么话没有说出来,想说什么,却是没有机会了。只得低着头,沮丧的坐了下来。

    公子器排名升了一位,自然很是得意。

    公子器对排行第八的男子施礼一礼,继续展开了“进攻”。

    青榜第八,是一名名叫阴习的少年,看模样是比公子羽大了几岁,不过应该也只是刚过弱冠之年。

    阴习的父亲是曲逆县丞,其父在曲逆为官数十年,耳濡目染之下,阴习对中山国的情况以及一些问题的实施都是比较了解的。

    阴习的国策也是关于基础建设的问题,公子器故技重施,但这次却不是那般好胜了,公子器三问,阴习皆是对答如流。

    最后公子器是问无可问了,才不甘的认输了。

    阴习之上也是一名官吏子弟,不过这名官吏子弟却是要比阴习更老练几分,最后以微弱的优势胜了阴习。

    官吏子弟辩法家弟子,法家弟子因为对中山国情的不了解而落败于他。

    最后还是能言善辩的卫冄把官吏子弟的上冲之势给终结了。

    卫冄是顾城世家子弟比较有代表的俊杰,他虽然没有出国游学,但因为他父亲教导和卫家的藏书而能压世家子弟一头。

    卫冄对他左手边的公孙郁行了一个礼,平淡却极富自信道:“公孙郁,请!”

    公孙郁起身,对其还礼。

    (ps:两更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