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战国第一公子 » 第四十七章 封君

第四十七章 封君

    “禀告国主,辩礼十人,除司马熹随母返回三晋、仲三子西出赵国之外,其余八人皆留在顾城待命。”季陀对武公禀告道。

    “司马熹年岁尚小,其母便让其参加辩礼大典,据其母言,十年之后,司马熹会再回中山。”外昭宗郎卫质补充道。

    武公点了点头,欣喜之中带着些许惆怅。

    “倒是可惜了那个仲三子,有此辩才,却不能为我所有,实在可惜了。”武公叹息道。

    没有会去接这个话,就是公叔伯也不例外。

    中山君臣相处数十年,他们都很了解中山武公的性子,武公惜才,但对于他的宠子来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觉可惜,叹息一声而已。

    不用太当真。

    武公环顾四周,问道:“至于这八位入围才俊,诸位觉得,应该任以何职最为妥当?”

    对于观人任能,这项能力最强的,应该是卫质,卫质也应该为国君分忧。

    卫质行礼,梳理道:“公子器,学自儒家,儒家讲究划分和礼制的严谨,任以府库一职最为合适。府库归国之器,礼应以制划分。儒家所言的顺序,用在人的身上,有不错的成效,用在器物之上,也同样有不俗的效果。”

    武公瞥了一眼公叔伯,见其面无表情,随即笑道:”这是否有点屈才了?”

    卫质意识到了什么,立马补充道:“公子器位居府库,可身居庙堂,也可为国君分忧。”

    武公思索片刻,满意点头道:“如此甚好!若公子器日后有所建树,还可提升!”

    卫质继续道:“阴辛和何尝,都是官吏子弟。二人之才在安民,曲逆、曲阳二地均无县丞,二子可到任。范淼此人习法,但却是楚国人,对中山各地实情还未了解,臣下建议,让其游考中山,待观其考察竹简之后,再做考量!”

    中山武公很是满意,卫质的这些安排,不但没有触及到某些权利平衡的东西,而且还是相当公正的。

    虽然他安排公子器去守府库,但在顾城守府库,这样的官其实并不低了。而且公子器这个人,学了皮表,学不到精髓,这是很多人都看出来的。

    只不过碍于公叔伯的面子,才没有说穿而已。

    “至于……”卫质安排到自己的儿子来,就有点为难了。

    他自己的儿子,他肯定是很满意,所以安排下来肯定会有些偏颇。

    武公朗声一笑,很是善解人意道:“卫冄,就让他跟在你身边熟悉昭宗宫的运转吧!官居何职,你自己考量。”

    卫质大喜,连忙叩拜。

    这是有意让卫冄继承他的官职的,对于这份厚爱,卫质还是相当感激的。

    “公孙郁,可入执帛宫。至于公孙槐,臣下认为入大将(匠)宫最为合适!”卫质一咬牙,把最棘手的两个问题帮武公解决了。

    来自公孙氏和公族的人最难安排,因为这影响到正奎宫和执帛宫的权利争夺。给公子器安排一个不疼不痒的府库,再让公孙焦领走自己的人,反正执帛宫也都是他公孙焦的人,公孙郁定了自家人的职位,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公孙槐,就有点量才任能的意思了。大将宫虽然位列四宫,但却是四宫最后,除了打造,并没有什么实权。对于公孙槐来说,这却是很合适的。因为他是墨家弟子,国策之中主张墨守。去大将宫,不仅方便他实行墨守的计划,而且没有什么实权。这应该是最好的安排了。

    卫质说完,便退回了他原来的位置之上。他那意思是他该说的都说完了,得罪人的事情,武公自己看着办吧!

    武公有些错愕,随即笑着摇头,显然他对这种老油条的做法,是又埋怨又好笑。

    “罢了!罢了!这个难题就不交给你了!公叔牧,你公子羽的官职有何看法?”武公转而看向“和事佬”公叔牧。

    公叔牧知道自己逃不过了,只得硬着头皮道:“公子羽之才,想必国主比我更为了解。河丘今年的赋税,执帛郎已经上报,若公子羽正能让全国赋税有所增长,臣下以为公子羽有出任相邦之能!”

    中山国的赋税是按照比例上交的,河丘因为河头里的增产的缘故,要远高于其他地方。而且公子羽的之国策有为中山国指明道路的感觉。再加上公子羽的辩才,其实公叔牧是想说,中山相邦之位,应当是给公子羽的。

    然而就在这时,公叔伯连忙道:“公子羽之才,乃社稷之才,臣下认为,公子羽贵为公子,如今大才显露,理应封君。”

    公叔牧的眉头皱得很深,深得不能再深了。

    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臣下认为万万不可!公子羽无功,且尚在年少,不应封君。公子羽国策虽有足可称道之处,但终究是一册竹简,成效如何,还未可知。相邦之位,也有不妥之处!”公孙焦也站了出来,先忙否定了公叔牧的建议。

    公叔牧也不退让,把公子羽在河丘所为,一一夸了一番,最后还是建议武公封君。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中肯的公叔牧建议相邦之位,而公叔伯则是大肆夸赞公子羽的才能,建议封君。

    反倒是公子羽的便宜老爹,处处打压公子羽,是相邦也不肯,封君也不肯。

    三人争吵,武公是被弄得焦头烂额。

    弄得武公不耐烦了,大手一挥,直接遣散了众人,把公子羽定官职一事,直接给搁浅了。

    若是不了解中山局势的一定会纳闷,封君乃爵位,相邦乃官职,这二者并无冲突的地方。

    更奇怪的是,公子羽的父亲公孙焦反倒不希望公子羽能得相邦之位呢?

    其中有太多不能言明的东西,封君是爵位不假,但是封君就意味着地位的提升。相邦则是权利的增长。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权利是此消彼长的,公子羽出任相邦,正奎宫的权利势必被打压,所以公叔伯会建议看似更上一层楼的封君。

    为什么公叔伯和公子羽不对付,反而更希望他好呢?其实不然,封君虽然好,但却影响到了公子桓的地位。

    公子桓乃正统的中山国君继承人,公叔牧作为公族长老,必须维护公子桓的地位。一旦公子羽封君,公子桓的地位被威胁,一直在庙堂上维持权利均衡的公叔牧还会两边不理吗?公叔牧势必会出来打压公子羽。

    这就是公叔伯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既然自己压不住公子羽了,那么就再找一个人来,只要激化矛盾,公族的代表公叔牧出来打压公子羽,公子羽的日子还会好过吗?

    所以,公孙焦会极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