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战国第一公子 » 第八十七章 初步建造

第八十七章 初步建造

    定下了去楚国的行程,等着易辛派人过来,就要前往楚国了。

    在这之前,公子羽也很难闲下来。

    徐角带着收了七名弟子,在这四个月的路途中,徐角已经教会了他们制造火药。

    关于火药的配比,徐角便是来到腾国之后便开始实践起来。

    火药爆炸弄出来的动静有点大,为了不影响山下的腾国人。

    徐角选在了雷雨天炸山。

    暴雨惊雷,在徐角已经那七名弟子的焦急等待下,终于到来。

    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随即便是两声巨响。

    一声是雷声,一声则是火药爆炸声。

    三友山下,一名弟子给徐角撑伞,徐角在雨幕下等待烟尘散去。

    “徐师,山体炸裂的面积略有偏差!”一名弟子冒雨跑来,对徐角道。

    徐角皱着眉,自己钻进隧道里查探成果!

    “减量!必须减量!找易川来!这恐怕震破了山体!”徐角眉眼凝重,显然是火药的量又没控制好。

    徐角身后,一名弟子手持竹条,便把这次的用料和效果都记载起来。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只有无数次的摸索,才能做到控制自如。

    易川也很忙碌,他是三友山的总“设计师”,每一次开凿,都会影响到三友山的整体结构。

    和三友山的热火朝天不同,谷翠两山倒显得十分清静。

    四个月的建造,谷翠两山已经大致完工。

    谷山是公子羽的九霄宫,而翠山则是河丘子民的居住山。

    没有要刻意隐藏的东西,也就没有那么麻烦了。

    在山顶建房,这个主意虽然好,但在雷雨天却是一个大麻烦。

    谷翠两山没有山体滑坡,但雷电却是大麻烦。

    避雷针的制造其实并不难,也不是现代才有的东西。

    在唐朝的《炙毂子》便是最早记载避雷针的古书,在公子羽的提醒下,防御天火的措施也逐渐完善。

    而暴雨之下得九霄宫,此时则传来孩童的阵阵读书声:

    “子曰:学而时习之……”

    在九霄宫当夫子的是学得儒学的公孙郁。

    这些孩童都是河丘一族适合蒙学的孩子们,因为河丘只有百余户人家,所以适龄孩童也不是特别多。

    公孙郁一人,完全可以应付过来。

    儒家治学的态度,以及用《论语》来作为蒙学之书,都是比较合适的。

    造纸术和印刷术制造也不难,在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只要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等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公子羽再弄一些墨家、道家两家的著作给孩童们学习。

    墨家和道家的学问有些道理比较晦涩难懂,而且也不太合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童习读。

    所以公子羽也没有操之过急。

    二十多名六七岁的孩童,每人一张桌案,手里拿着《论语》便跟着夫子公孙郁摇头晃脑,大声朗读。

    在这群孩子的最后面,有一个一岁多的孩童,这名孩童名为乐池。小乐池就是乐舒的孩子。

    小乐池正是呀呀学语的年纪,他看大哥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他也呀呀更着张嘴,只不过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稍不注意,摇头的弧度过大了,还会不小心仰到在地,模样很是可爱。

    公子羽也很忙,因为他也是夫子之一,他教的可不是这些蒙学的孩童。

    他教的是河丘狼骑的那十二名士卒,公子羽曾经得到过《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在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复制下,很快就变成了九霄宫的泛滥之物。

    这个时代,知识就是钱财,书籍就是传家宝。

    没一本书都是非常珍贵的。为什么世家大族可以把知识垄断一直持续到东汉甚至是隋唐?

    就是因为世上很多珍贵的孤本都是在世家大族的手中。

    而公子羽有了这个复制能力,则可以把知识变成一种武器,变成吸引天下好学之人的手段。

    当然,这把武器还需要多年的积累和长歌台的尽力收集。

    “《太公兵法》共有六篇,尔等可弃一文韬。武韬即是用兵之韬略……”公子羽在上讲解,而河丘十二卒则在下听读。

    公子虎也被拉到了学塾里,可公子虎那性子明显就不是学兵法得料。

    雷声阵阵,隔壁的蒙学孩童朗声齐读,可公子虎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下,硬是睡着了。真可谓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难入他耳。

    公子羽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揪起他的耳朵,道:“汝可知魏武卒是如何练成?”

    公子虎虽然不喜欢读书,但是却很喜欢练兵打仗。

    一说到魏国的魏武卒他就来兴趣了,虽然说他很痛恨魏武卒,但真正交手过后,不得不说,魏武卒比起赵军,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公子虎使劲点着大脑袋,问道:“大兄难道还懂练兵之法?”

    在公子虎看来,公子羽的河丘狼骑是经乐舒和老伯之手打造出来的雄兵。这只雄兵能和魏武卒相抗衡,都是得益于老伯的统帅之才,和乐舒的练兵之差。

    这和公子羽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公子羽又是雄辩之才,夺得中山【辩礼大典】的魁首,他父亲也是辩才。他们一家在中山,在吵架上,基本上是没有人能吵赢他们父子的。

    公子羽开办学塾,在公子虎看来都是在卖弄口舌,教兵法也没有什么实用的东西。

    学而无用,他自然困得打瞌睡。

    现在一听,公子羽竟然还知道魏武卒的训练法门,他顿时就来兴趣了。

    公子虎一脸期待,身子不觉坐正了许多。

    “吴起练兵,其二字可囊括。苦、安!安,使孤、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苦则似千里马苦行千里之苦……”公子羽回忆起后世对吴起练兵的评价,一一说与众人听。

    吴起认为,首先要让士兵们没有了后患,家中父母有人赡养,入伍则免其赋税,才能让一支军队发挥出极强的战斗力。这便是《吴子》兵法中说的《治兵》,也体现在一个安字。

    在这点上,河丘狼骑和魏武卒有异曲同工之妙。河丘是没有赋税的,而且公子羽待民如子,入伍和去了他国的河丘子弟,家中父母妇幼,都会得到公子府的照拂,这也是为什么河丘狼骑悍不畏死敢和魏武卒一较锋芒的原因之一。

    而练兵要苦,这一点也是在《吴子兵法。治兵》中记载。

    “劣马苦行,也难至千里。而千里马……”

    大致意思也就是说,一只劣马,再怎么奋力前行,也不可能日行千里。但一只千里马,要是和劣马一样拼命劳力,日行万里也不无不可。

    先不说语句中的夸张形容,吴起想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要打造一只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首先要挑选素质合格的士兵。

    至于怎么挑选,则要进行一个考试。参加考试的士卒必须全身铠甲,另外还要背负十二石的弩弓。(拉满弓时需的力道。)手上持戈,腰间挎剑,携带三日的口粮。

    这些东西是士卒需要的负重,这种负重,相当于现在的二百多斤。

    可以想象,这样的负重,训练三天。能够保持训练标准的,才能够成为魏武卒。

    这近乎变态的挑选方式,也让魏武卒的质量非常之高。

    要知道,河丘狼骑的光明铠和长槊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六十多斤。

    这也是为什么魏武卒能成为名震天下的雄兵的原因。

    (ps:最近的剧情比较平缓,偏向生活系。所以大家都舒缓一下吧!千万别读着睡着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