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

    原点有很多含义,可以是测量距离的原点,可以是丈量海拔的原点,也包含一切开始的地方或者一切结束的地方。

    刘窑厂村也是原点,这样的原点无法定义,却又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它包含热泪与笑颜,不会结束也并非仅有开始。

    果子回到家中,已是正午,不出所料,果子的出现也让奶奶高兴,只是没有秃子强烈。

    毕竟秃子回来的机会太少,而果子几乎每周都要回家,除非有篮球比赛需要训练才会隔一段很长的时间。

    也许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吧。

    离家的孩子总是格外受到父母的喜爱,在家里贴身照顾陪伴的孩子,如二翠、大春、华子则总要被挑剔嫌弃。

    其实,奶奶格外疼爱秃子的原因,还在于他军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是可以向村前村后的邻居们炫耀的。

    果子则是读过书的人,高中学历无论如何也是拿得出手的,在那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年代,高中算是高学历,因为一个村里也没有几个读书能读到高中的。因此,奶奶也很喜欢果子。

    总之,两个儿子备受奶奶喜爱,华子其实也不例外………华子毕竟也是男孩。

    但是,无论当兵也好,读书也罢,最终都成了一段过往。

    所有人也都回到了原点。

    都说父母在农村站稳脚跟,孩子才能在县城站稳脚跟

    父母在县城站稳脚跟,孩子才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

    但爷爷和奶奶的能力却也只能站稳农村的脚跟。爷爷遇事谨小慎微,本来应该留在县里的,但由于一系列事件的爆发,为了避嫌也好,自保也罢,爷爷最终回归了老家农村。

    说来爷爷是最早回到原点的那个人。

    而对奶奶来说,自打8岁母亲亡故后,其最多的时间是与弟弟相依为命。

    小子后来听到老一辈人们回忆,奶奶的爸爸是一个性格怪癖的人,在接人待物上很没有水准,对人不热情、待物不仔细,挑三拣四,疏于律己,苛以待人,这在农村是妥妥的大忌,是宣告社死的作。

    后来奶奶的爸爸也是很早就去世了,奶奶早就没有了可以回归的原点。只能咬牙活在刘窑厂村……

    1970年代,家里的孩子们相继迈入成年,低矮破旧的家已经无法容纳几个人的生活。

    但没有指引,没有规划的生活注定浑噩。

    爷爷奶奶无法突破认知给孩子们指出一条进发的道路,养大成人貌似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再无法做点什么。

    “部队说了,如果想要继续当兵就要去偏远的太行山区,等几年再退伍,可以安排后续工作。”秃子说。

    这天,全部回到家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低矮的木桌旁,商讨着自己的处境……

    “怎么选择还是要看自己,你想怎么选?”爷爷问秃子。

    “我也不知道呀!你们觉得呢?这些事你们都给不了一个建议!我看我还是继续去当兵算了,不然留在家里也是……”秃子的语气很是不耐烦,言语里有抱怨父母无法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成分。

    “也许离开再当一段时间的兵比较好!”秃子补充道,貌似有赌气要离开的意思。

    “我觉得可以继续当兵,大哥,你看家里穷的一清二白的!还不如出去混呢?是不好?哈哈哈!”果子加了一句完全听不出秃子语气里的无奈。

    秃子抬头看着果子一副看傻子的表情。

    “我有点想继续读书……”华子在一边说。

    “现在不是可以读大学了吗?想试试!”

    华子说完看向爷爷,爷爷不置可否,但也无法再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分析。

    父母和子女大概率会产生认知代沟,在沟通时也大概率会产生错位,就像保安,不一定能保护你,但有时却会打你。

    “你们都出去拼得了!我就在家里种地,听说责任田要包产了!我就留在家里!”果子兴奋的提高了嗓门。

    说到责任田,也把大春的疑问勾了起来,她还在纳闷富农家在县里分田的事情,于是也跟着问爷爷。

    终于,爷爷有了可以展开的话题,毕竟在村里当书记,多少还是知道点儿田地政策!

    爷爷喝了一口茶,眼里有了点闪烁的光芒,对大春说:“富农分的田,其实是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