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复兴大明:从表妹做女皇开始 » 第十三章:曹州贼寇

第十三章:曹州贼寇

    “孙传庭不知所终?”少年一下子站了起来。

    “传庭死而明亡矣!”他喃喃的念着《明史》中的这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

    “大将军?”张源未见到过他如此失态。

    虽然没有见过孙传庭大人,但在前世阅读史料时,总觉得和这位忠臣良将建立了某种精神联系,前几个月还想着能和他一起把酒言欢,共论天下大势。

    压抑的情绪让他喘不过气,来了这么久,没有改变历史上的任何大事,也没有能够拯救大明朝最后一根擎天白玉柱、柱跨海紫金梁。

    一种无力感遍布了少年全身,张源看到他全身轻轻抖动,伸手够了几次都没有拿到就在桌案之上的茶壶。

    “大将军?”张源又轻轻喊了一声。

    “哦!还有什么消息?兖州城中诸位大人什么反应?”半天之后,朱弘㭕才觉得缓过神来,慢慢的坐下,神态却依然疲倦。

    “城中大人倒是没有什么反应,这段时间来,朝廷战败的消息太多了,也不差这一个孙传庭。”

    “哦!”朱弘㭕点点头,他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知识,知道孙传庭的重要性。可是在当时的明朝,孙督师也不过是个刚从大牢放出来的罪臣,官职也不过就是三边总督,还总是磨磨唧唧的不肯出战……虽然说有些本事,但败就败了,这些年,败的人多了。

    至于损兵折将,还能比得上去年的朱仙镇?比得上洛阳开封?那么大的损失都挺过来了,这次无非就是又让万岁爷多出一点银子重新练兵罢了。

    少年明白,不仅兖州城里的诸位官员是这样想,京城大殿上的很多老爷们也是同样心思,没了孙传庭,再派个人去不就完了。

    “大将军?”张源的话打断了他的思路,“启禀大将军,最近倒是有一支从河南流窜过来的贼兵,逼近曹州,兖州知府樊大人正要出兵缉拿!”

    “出兵缉拿?”这出乎朱弘㭕意料,“目前兖州府的副将都没有指派啊!”

    “我听说樊大人力推济宁署道佥事王世英王大人。”张源将自己掌握的消息和盘托出,“那贼兵虽然号称二十万,大部分却是老弱病残,很多是去岁开封城外的难民,这不要入冬了,活不下去了,流窜到了咱们山东。”

    “王世英!”少年轻轻读了一遍,史书对这个名字的记载就是几个字,只知道在闯贼进入山东时,他带领济宁开城投降。另一方面,他作为济宁的最高军事长官,确实也在去岁建奴攻打济宁之时,成功保住了济宁没有陷落,如果仅凭后世史料中的寥寥几笔,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人家不行,也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你怎么看这个王世英王大人?”

    “启禀大将军,去岁济宁大战之时,小臣并未听说他的功绩,反而是任民育、郑与侨、张世臣等众多士绅立了大功!”

    “任民育!”这个名字让朱弘㭕如雷贯耳,熟悉明末史的都知道,他就是“扬州十日”期间的扬州知府,建奴破扬州之时,他身着知府官服端坐大堂,面对残暴的清兵宁死不降从容就义。

    去年他还没有进入大明朝的官僚体系,却协助地方官,在济宁城防战中立下大功,被授予颍州知府,前段时间刚刚离开家乡去安徽赴任。

    “王世英能在建奴临城时坐堂不乱,向士绅授权,想来也应该不是泛泛之辈。”

    “这样最好!”少年点点头,“如果你有贼兵的情报,也请及时差人给樊大人王大人送去,兖州府那些军卒都是和建奴对阵过的悍勇之兵,一定不能轻易让他们涉入蹈死之地!”

    “报!”外面士卒喊话,“俞起蛟俞大人到。”

    “想来张源已经将曹州之事和大将军汇报完毕了!”俞起蛟进门边施礼边说,“大将军一定开始谋划这第一仗该怎么打了!”

    “什么也瞒不住你这人精啊!”少年笑着起身关上房门。

    “下官本来是要同张源张大人一起过来的,不过为了粮草之事,我耽搁了一下。”俞起蛟和张源一起站到了朱弘㭕桌案的另一侧。

    “有你这样的长史,真是我们鲁王府的幸事啊!”

    “大将军言重了,王府长史本来就该与府中诸人同心协力,我和张源早已经将自己的前程,同您绑在一起了!”俞起蛟此时也不忘表着忠心。

    这些日,由于朱弘㭕长居军营整日练兵,对于兖州城中的政治变动知之不多。

    原来在樊吉人视察过鲁王护卫训练后,也被一千人在大雨中纹丝不动的军纪震撼,所以回去后就抓紧整顿士卒训练。

    他亲身参与了兖州大战,在士卒中还是有些威信。但大文官主义限制了他的眼界,所以整编军制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对鲁王一家有好感的兵将。但凡在公开场合讲述世子功绩的人,都被他扔出了一线部队,去做扫地烧火做饭的杂役。

    由于兵部尚未指派兖州副将,他就将目光放在了兖州范围内不认识朱氏父子的人中,最后综合战绩和平素表现,选出了济宁署道佥事王世英。

    作为兖州府所属的济宁州,署道佥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对抗建奴的战斗中未落下风,就成了樊吉人倚重的军事长官。

    在樊吉人的催促下,王世英倒也做了一些队伍的整顿和训练,但他却没有注意到,济宁保卫战是保土安民,那些士绅兵将身后就是妻儿老小,所以自然死战不惰。但当危机消除后,这种意志也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所以无论樊吉人怎样对王世英威逼利诱,后者也没有办法练出一支媲美鲁王护卫十分之一的部队,这让樊大人非常懊恼,甚至有人听到他在酒后痛锤自己的头颅,边哭边嘟囔说什么“为什么有二心的王爷杀伐果断,我一心为公,却连令行禁止的士兵都找不到啊!”

    这段话被朱弘㭕听说后,一时间也是哭笑不得,大明朝有奸臣吗?有,那是自然的,但是更多确是这种用及负责任的心态,干着极不负责任事情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