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一百四十八章 谏买浙灯状

第一百四十八章 谏买浙灯状

    十一月,朝廷推行农田水利法。

    盛世出文人,乱世造英雄。宋仁宗在位时期和北方的辽达成了近百年的和平共处条约,和西夏边境偶有摩擦,中间爆发过一次战争,但大抵各方和平无战事。

    虽然每年向辽、西夏纳银,但花费远远低于打仗的经费,并且能使百姓休养生息。经过长期的发展,北宋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百姓生活好了,便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吟诗作赋,寄情山水。

    而宋神宗与宋仁宗想法不同,他想要开疆扩土,更想收回被戎狄侵占的土地,所以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打仗需要钱,王安石的各项新法大多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

    新法的支持派有的人是真心希望国家通过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如王安石;有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投官家之所好,如吕惠卿。

    而反对派,有的人是固执己见,守着就有制度不愿变通,如司马光;有的人则是反对新法推行太快,以及上面颁布政策,下面一执行就变了味使百姓深受其害等诸多问题才就事论事地予以反对,如苏轼、欧阳修。

    这就是为什么部分反对派在宋仁宗执政时期明明支持庆历新政改革,在宋神宗执政时又予以反对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月,司马光抵达长安,看着距离边境还算有些距离的长安也开始弥漫着备战的状态。百姓见朝廷将位高权重的司马光派来了,俨然一副要打仗的态势,不少人纷纷逃离家乡,躲避战事。司马光见状向宋神宗上书希望朝廷不要主动开战,以免生灵涂炭。

    十二月,朝廷推行保甲法。

    同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平章事(职权相当于宰相)、监修国史。如今朝廷结党营私的风气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新法的两股势力泾渭分明、剑拔弩张,反对新法的旧党一波又一波遭到贬谪,支持新法的新党不少年轻的官员得到迅速升迁。

    至此,宋仁宗在位时维持数十年相对宽容、各方势力各抒己见、相互制衡,并无明显派系之分的时代彻底土崩瓦解。

    熙宁四年。

    正月。

    年节已过去数日,御街之上依旧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一片繁华热闹之景。开封府内,苏轼将今日应完成的工作全部处理完,来到府尹韩维身边,将大概情况向其逐一汇报。

    韩维听后满意地点点头,道:“就按你说的办吧。”

    苏轼见韩维听自己汇报时眉头深锁,以为对自己的刑狱处理方案不满意,结果对方竟然说让自己说的办,这前后的反差令他着实不解。

    他素来心直口快,胸中藏不得事,直截了当问道:“我看大人似乎有些烦心,若是大人觉得下官刚才的处置哪儿做的不妥,下官再去改。”

    韩维一愣,猜想对方定是误会了,解释道:“并无不妥。自从你来了以后,刑狱那边替我分忧不少。我不是因为你汇报的事烦心,而是因为刚才官家传来的旨意令我有些头痛。”

    苏轼道:“大人可否告知一二,下官也好为您分忧。”

    韩维叹了口气,道:“这不还有一周就是上元节了,官家命开封府尽快采买浙灯,并且要求折价采买。”

    全国花灯种类各样,花样繁多,其中浙灯最为好看,但价格颇贵。每年上元灯会,开封府为了节约成本,大多就近采买,很少买价格昂贵的灯。御街的店家有的会采买浙灯以装饰门面,有的则选择价格稍微便宜的花灯,所以每逢上元灯会,百姓穿梭于御街之中,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花灯,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苏轼道:“往年不都是在当地采购,今年为何舍近求远,还选择这么贵的浙灯?”

    韩维道:“不是御街上需要用的,是宫里要用的。每年上元灯会,御街之上华灯夺目,热闹非常。官家想在宫中也办个上元灯会,以讨太皇太后、皇太后欢心。”

    苏轼道:“如今财政紧张,官家买灯岂不是让百姓积怨吗?而且就算买灯也应添价采买,如今要求折价买,那不是明摆着占民之利吗?”

    韩维道:“可不是嘛,不然我也不会为此头疼了。”

    苏轼想了下,道:“不如大人向官家上书禀明此事,放弃买灯。”

    韩维道:“官家年轻,不一定肯听啊!要不还是算了。”

    苏轼知道几个月前韩维因为孔文仲之事连上五道奏章已令龙颜不悦,随后又因为各类朝事曾惹怒宋神宗,只怕不会再上书,当即表示:“大人,不如由下官代为上书禀明此事。”

    韩维道:“之前谢师直弹劾你贩卖盐、苏木、瓷器等物之事至今没查出个结果,我看你也低调一点,不要上书了。”(谢景温,字师直)

    苏轼道:“多谢大人提醒,但此事事关百姓,我实在无法坐视不理。要不我再等几日,若没人劝说官家,我再上书如何?”

    韩维道:“也好。但若真的要写,一定注意言辞,切莫惹怒官家。”

    几日后,朝中果然没人敢言及此事,苏轼遂执笔写下《谏买浙灯状》:

    熙宁四年正月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臣苏轼状奏:臣承蒙官家在便殿召见……用尽天下之玩物,不足以解忧,浙灯又怎能取悦您呢?这不过为了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欢心,出于孝顺罢了。然而大孝在于养志,百姓不能家喻户晓,都认为是官家为了不急用的玩物而夺去他们衣食所必需的钱财……

    官家作为百姓的父母,只可添价购买,怎可减价购买呢?这件事看上去极小,但关系很大……

    臣身为臣子亲见此事,若不上书谏言,臣的罪过就大了。官家若赦免臣的罪,那么臣还有非职责范围内的谏言要说,实在忍不住不向官家尽数吐之。若官家不赦免臣之罪,也是臣的本分……

    苏轼看着自己洋洋洒洒写下的千余字,没有半分犹豫,当即呈送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