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二百零七章 常山祈雨

第二百零七章 常山祈雨

    在汴京风云变幻的这几个月,苏轼在密州也一直没闲着。

    自从张贴告示以每月给予六斗米粮为诱饵让人领养孩子后,弃孩问题稍有改善,但依然有不少体弱多病或身体残疾的孩子被留了下来,需要衙门抚养。苏轼每日处理完公务,一有时间就来后院看看孩子们,王闰之也时常带着王朝云等人来衙门照看。

    这天,苏轼正在知州厅内处理公务,衙役来报衙门口聚集了非常多的百姓前来报案。苏轼放下笔,问道:“可询问是何事?”

    衙役道:“问了,前几天大人不是让安抚司派三班使带领数千名官兵入山剿匪吗,不少官兵留在城中未走,他们诬陷东街老丁家私藏禁物,并借机入户搜查掠夺家中财物。老丁与家人极力阻止,几人发生冲突时一名官兵把老丁给捅死了,丁家人见状和官兵扭打在一起以至老丁儿子被群殴致死,其他家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苏轼震惊道:“竟有此事!让他们进来,我问一下情况。”

    衙役道:“已经命人带入公堂了。”

    苏轼来到公堂,堂下一群百姓跪地磕头。苏轼询问后得知那些官兵失手杀人后畏罪惊散,并欲作乱,百姓们急忙报官。一人将状纸呈上,苏轼看都没看将状纸扔到一旁,道:“必不至于有此事。”

    百姓们面面相觑,没想到苏轼竟然不相信此事。苏轼命人遣散众人后朝知州厅走去,准备回去继续办公。刘庭式追了过去拦住苏轼,道:“我看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苏轼停下脚步,道:“我知道。”

    刘庭式惊愕道:“你知道!那你刚才为什么那样说?”

    苏轼道:“这些人入户抢劫还杀人实在罪大恶极!我若在公堂之上命人逮捕,他们定会四下逃窜,到时天地之大从何找寻,不如作出不理会的假象麻痹对方,再暗中将其抓获一网打尽。”

    刘庭式拍手称赞道:“妙啊!还是您思虑周全。”

    苏轼道:“人是我招来的,如今残害百姓岂能容他逍遥法外!”

    苏轼回到知州厅命人唤来捕头。捕头进来后,苏轼道:“你带几个可靠的衙役暗中调查一下今天都有哪些官兵去了老丁家,不管有没有动手殴斗、杀人,只要前去参加抢劫的统统抓回来。”

    捕头震惊道:“原来大人相信那些百姓的话呀!”

    苏轼道:“岂能不信,不过怕打草惊蛇罢了。此事务必暗中行事,且要速战速决,切不可走漏风声让对方逃走。”

    捕头领命离去。

    由于那些官兵们本欲逃窜,一听说苏轼并不相信百姓的话都放下心来,继续留在城中。捕头带着衙役们暗中抓人,抓捕到几个后命其供出同伙继续抓捕,很快将所有人逮捕归案。

    两天后。

    密州大街上不少人在逛奔,一人见状随手拦了个人,问道:“你们这是要去哪儿?”

    那人道:“看苏大人审案。”

    “审什么案?”

    “前几天东街的老丁不是被杀了吗,当时好多人去报案,苏大人没受理,没想到是为了暗中抓人,这不人都抓到了准备升堂审案呢!不和你说,我得赶紧去看看!”说着朝衙门跑去。

    此时密州衙门外人山人海,百姓们奔走相告都来围观此案。

    公堂之上,苏轼一拍惊堂木,对下跪众官兵们呵斥道:“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以禁物诬人,入室抢劫还杀人!根据《宋刑统》卷二十贼盗罪,诸因盗而过失杀伤人者,以斗谋伤论。根据《宋刑统》卷二十一斗讼律,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

    下跪官兵们两股颤颤、几度晕厥,此判决预示着用刀捅死老丁的人处以斩刑,其他群殴致使老丁儿子死亡的人处以绞刑。不少百姓站在衙门外焦急等候着,这时一人从衙门里跑了出来,对着脖子横着比划了一下,对众人道:“大人已对那群恶人处斩或处绞!”

    众人听后无不喝彩。一人感慨道:“我们真是来了个好官啊!”

    另一人道:“可不是嘛!苏大人来了以后又除蝗、又收养孩子、又入山剿匪,事事为民着想!”

    “我听说苏大人每日早出晚归,不是在衙门办公就是在各地巡察,如此爱民如子的好官真的太难得了!实在是我密州之幸啊!”

    众人纷纷点头称赞。

    苏轼命人将案犯们押回大牢,择日行刑。他站起身来舒展腰骨,返回知州厅继续处理公务。

    案子虽然结束了,但是他很清楚,只要旱灾、蝗灾这些问题一直存在,遗弃孩子、盗贼烧杀抢劫之事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难从源头上杜绝。

    他随后多方走访得知旱蝗相资,只有老天下雨,旱情缓解,蝗灾自然而然也会解决,百姓耕种有了收成,能维持每日温饱,自然不会落草为寇、知法犯法。为此,祈雨便被提上日程。

    苏轼通过了解得知附近的常山祈雨最为灵验,于是焚香沐浴、斋戒三日后带领众多官员和百姓们前往常山祈雨。

    这天,数千人跟随着苏轼所乘的马车浩浩荡荡朝常山进发。常山位于密州城南二十里,不算高大,从山上俯瞰密州城,犹如城在山下,城墙及城内楼观隐约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论走到哪儿只要抬头就能看到它。

    苏轼带领众人来到常山山神庙中开始举行祭祀活动。一系列流程走完,他迈出庙门抬头仰望苍穹,心念着,老天啊,你一定要下雨解救一方苍生啊!

    苏轼命衙役们将山神庙打扰干净并将无用之物整理妥当带走,自己则在庙外四处转悠着,刚朝西南走了十五步,微弱的流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俯身查看只见此处有一处泉眼,清澈的泉水不断从中涌出,朝山下流去。他蹲下身来,双手捧起一汪泉水饮下,泉水清凉滑甘。

    衙役们打扫好山神庙见苏轼蹲在不远处,一人走上前去,道:“大人,俱以收拾妥当,可以出发了。”

    苏轼站起身来,指着泉眼道:“此泉可有名字?”

    衙役道:“山间野泉,何来名讳?”

    苏轼道:“常山之所以能常年保持其德性,出云为雨,守信于民,想必就是因为山神庙旁有此泉。此泉无名可见百姓对其多么不重视!过几天派些人过来在此地凿出井来,届时起个名字再建个凉亭,以示密州百姓对其重视。”

    衙役道:“好,我明天就带人过来。”

    苏轼满意地点点头,与众人一同下山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