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二百一十三章 再见了,密州

第二百一十三章 再见了,密州

    苏轼转过身见王朝云正打着伞朝自己走来,问道:“你怎么来了?”

    王朝云走到站在柳树下的苏轼身旁,道:“你吃过午饭就出来了,傍晚还不回家,大娘子担心你,让我出来寻你呗。”说着将手中的另外一把伞递给他,道,“下着雨还不回家,我看你是想生病。”

    苏轼笑道:“这点细雨无妨。”

    王朝云无奈地摇摇头,道:“你不看看现在什么季节,大冷天在这儿吹风淋雨,还吟诗。走吧,阿宗在下面等着我们呢。”

    苏轼指着前方的马耳山和九仙山,道:“你看远山碧色连天,云雾缭绕,如此美景……”话未说完,王朝云接话道:“以后看不到了,不如我们晚点回去在此赏月如何?”

    苏轼无奈地笑道:“知我者,朝云也。”

    王朝云态度坚决道:“不行!你淋了雨晚上天凉再吹点风,明天绝对生病,走,回家!”说完拉着苏轼的胳膊要走。

    苏轼仰望傍晚的天空,面露可惜之色,随王朝云离开。

    翌日。

    苏轼一家人吃过早饭后出发。马车刚驶出小巷来到本应宽敞的街道上,眼前的一幕让车夫们震惊不已。

    大家纷纷停车,苏轼与苏迈坐在同一辆马车,见马车骤停,掀开窗帘,将头探出去,只见成千上万的百姓将前方的道路围得水泄不通。

    苏轼跳下马车,对众人道:“大家这是何意?”

    百姓们高呼着“大人别走”、“大人请留步”、“感谢大人”诸语,声浪此起彼伏,盖过了苏轼的声音。

    苏轼摆了下手,示意大家安静。待众人安静后,苏轼道:“感谢诸位前来相送,苏某感激不尽!”

    百姓们将手中的礼物在人群中往前传递着送到苏轼面前,希望苏轼收下。

    苏轼微笑谢绝,对众人高声道:“大家的心意我心领了,这些年我也没有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说来惭愧。”

    一人道:“什么叫没做什么!我们能有今天的日子都是大人您的功劳。这是我们的心意,还望大人收下!”

    另一人道:“是啊!大人这些年各处奔走,抗旱、除蝗、惩恶扬善、收养弃孩,做了一件又一件为民造福之事,岂能说没做什么!如果不是大人,我们说不定早已饿死城中。请大人务必收下!”

    众人随声附和着表示感谢并希望他收下礼物。希望他收下大家的心意。苏轼道:“诸位请将东西收回。如今日子艰难,大家还是把钱用到家中该用的地方,别浪费了。”

    一人道:“这怎能是浪费呢!请大人务必收下!”

    另一人道:“我们这儿穷乡僻壤,比不上他州繁华,更没有什么好物相送,还望大人不要嫌弃,收下我们的心意!”

    众人纷纷高声喊道:“收下吧!收下吧!”

    王朝云将头探出窗外,见前方马车中王闰之已下车朝苏轼走去,小暖紧随其后,苏迨、苏过正探头围观着。一旁的任彩莲看了会儿,将头收了回来,对仍在围观的王朝云,道:“我看这一时半会儿走不了了。”

    王朝云看着前方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说了声“我出去看看”便跳下马车。

    王闰之此时已走到苏轼身边,对苏轼道:“要不你就收了吧,大家也是一片心意。”

    苏轼摇摇头,对王闰之低声道:“今年秋收不好,百姓们缺衣少粮,这些东西虽不值钱,但也是他们吃穿用度不可或缺的,我岂能收?”

    王朝云走到苏迈身边,注视着前方苏轼的背影,道:“你爹心里一定喜忧参半吧。”

    苏迈看了眼一旁的王朝云,问道:“何来喜,何来忧?”

    王朝云道:“喜的是百姓的举动足以证明他这几年为民造福、无愧苍生,更对得起这身官服;忧的是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自己不能满意而归,心中有愧,不知下一任知州能否解决。”

    苏迈看着比自己小三岁的王朝云如此了解苏轼,不由陷入沉思。爹曾经对我说过娘十六岁嫁给他,十五岁时二人已相通心意,如今王朝云刚好十五岁,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让她来陪伴爹,弥补其心灵的缺失。

    苏轼看着前方人山人海的百姓们,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对众人高呼道:“大家请听我说,此去山遥路远,实在带不了这么多东西,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东西还望大家收回!”

    苏轼反复劝说,与众人僵持许久,最终因盛情难却收了些百姓自己做的点心、果子等物后,百姓们才恋恋不舍地让出一条狭窄的路。

    苏轼拜别百姓登上马车,众人回拜。马车缓缓行进在街道上,百姓们含泪相送。

    苏轼震惊地发现沿途街道两侧全是人,可谓倾城出动,车子所过之处百姓皆随车而行,浩浩荡荡地大队人马一路相送到城门外。苏轼见众人仍追在车后不愿离去,命阿宗停车。

    苏轼跳下马车,对身后众多百姓道:“诸位请回吧!”

    众人回拜,高呼“大人一路保重”,目送苏轼返回马车,扬尘而去。城门逐渐后退,即将消失在视野中,苏迈将探出窗外的头收了回来,对苏轼道:“爹,那些百姓还站在原地不肯走!”说完见苏轼没有回应,仔细一看,对方竟已泪水潸然。

    苏轼本是多情之人,刚才百姓相送的场景已令其动容,眼眶含泪,刚一坐回车中,两行清泪瞬间滑落。

    苏迈轻唤了声:“爹!”本想安慰,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苏轼用衣袖拭去泪水,挤出一丝笑意,道:“没事!”随即叹了口气,道,“只可惜任期太短,还有诸事未了,有愧于百姓啊!希望我未尽之事孔周翰能做完吧。”(孔宗翰,字周翰,接任苏轼密州知州一职)

    苏迈道:“我记得之前爹说过孔大人好像是孔圣人的第多少代孙子。”

    苏轼感慨道:“是啊。”

    苏迈道:“既然是圣人之后必定能为此地百姓造福,爹就不要担心了。”

    苏轼点点头。

    马车行进许久,阿宗见前方不远处有座宅子,门口立着的旌旗上飘着“荆林”二字,看上去是座官驿,于是放慢车速,对苏轼道:“官人,前方有个荆林驿馆,我们要不要在此稍作休整再行赶路。”朝廷在各地设有诸多官驿供来往官员沿途休息。

    苏轼道:“也好,大家吃点东西再走。”

    马车停下,苏轼等人下车。苏轼见驿馆门口一些人正在上车,看样子即将离去。王闰之拉着苏过的手,走了过来,对苏轼道:“子瞻,我们是吃自己带的干粮,还是在驿馆吃?”

    苏轼道:“在驿馆吃吧。”

    这时一人正要上车,听到有人唤“子瞻”,顿时收回正要跨上车的脚,歪头看了眼苏轼,沉思片刻,试探性地问道:“苏……子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