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二百六十章 太皇太后求情

第二百六十章 太皇太后求情

    曹太皇太后听后潸然泪下,道:“因诗入狱,莫不是他惹怒了仇家,借此报复?我大宋立朝从未有人因诗获罪……”她停顿片刻,道,“吾如今病重,不能再有冤屈之事发生,以免伤中和之气,还是放了苏子瞻吧。”

    宋神宗沉默片刻,道:“好,我考虑一下。”说完站起身来,道,“您休息吧,我明日再来看您。”

    曹太皇太后点点头。

    除了部门官员和曹太皇太后为苏轼求情外,湖州、杭州百姓自发设道场为其焚香祈福,以盼他能平安归来。同时,湖州百姓为了纪念苏轼,将他修筑的那条长堤命名为“苏堤”,以纪念这位仅来湖州数月却为民造福的好知州。

    翌日。

    御史台。

    李定正坐在桌边看苏轼这段时间写的一厚摞供词,舒亶轻敲房门,警惕性地查看四周安全后关上房门。

    李定见舒亶如此谨慎,疑惑道:“怎么了?”

    舒亶道:“刚才王相公派人送来密信,说昨天太皇太后为苏子瞻求情了。”

    李定大惊,放下供词,道:“什么!太皇太后求情了!怎么回事?”

    舒亶耸耸肩,道:“我也不知道。据我所知,太皇太后和苏子瞻似乎没什么交集,突然求情实在匪夷所思啊。”

    李定眉头深锁,担忧道:“这可是个不好的兆头啊,王相公对此怎么说?”

    舒亶道:“王相公让你们尽快逼苏子瞻招供,送交大理寺判案,以免拖得越久变数越多。苏子瞻最近招供的情况如何?”

    “已经供出了不少人,只不过离我们的预期还差一些。”

    “那你可要抓紧点,虽然官家当时没答应,只说了回去考虑一下,但是万一哪天他突然改变主意可就糟了。”

    按照大宋律法,御史台调查审讯完案件后应当交由大理寺负责检法,大理寺根据犯人所呈罪状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从而进行判决。大理寺判决后,再交给审刑院进行复核。审刑院复核后再将最终结果呈送御前,由皇帝圣裁。一个案件经过御史台审案、大理寺判案、审刑院复核三方制约,以保证案件结果的公平性,但皇帝圣裁这一环节也将结果凌驾于法律之上,充满了未知性。

    李定道:“放心吧,我会尽快让苏子瞻将我们名单上的人全部供出的。”

    “那就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找我。我就不打扰你了。”舒亶说完离开了房间。

    几天后。

    曹太皇太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御医为其诊断后,无奈地叹了口气,道:“太皇太后只怕……命不久矣”

    宋神宗怒斥道:“什么叫命不久矣!这都换了多少药了,一点也不见好转!朕要你们有何用!”

    御医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臣无能。”

    曹太皇太后宽慰道:“吾年纪大了,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官家莫动怒。”

    宋神宗道:“您一定会康复的。朕已决定大赦天下,为您祈寿。”

    大赦天下,全国死罪以下的囚犯都会被释放。曹太皇太后听后拒绝道:“不须赦免天下凶恶之人……”停顿片刻,直视宋神宗,道,“官家只要放了苏子瞻就行。”

    宋神宗沉默许久,站起身来,道:“您好好休息,朕明天再来看您。”说完离开了曹太皇太后寝宫。

    曹太皇太后看着宋神宗离去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希望官家不要犯错啊!”曹太皇太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虽久居后宫,但依然见证了朝廷的风云变幻。她很清楚宋神宗如果判了苏轼的罪不但违背了祖宗家法“不以言罪人”,更开了大宋文字狱的先河。此举必定载入史册,遗留万年。

    翌日。

    崇政殿。

    宋神宗与群臣商议完国事后,突然道:“朕准备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寿。”

    王珪大惊,他很清楚按照《刑统》苏轼不至于判死刑,一旦大赦天下,苏轼将被判无罪,大家这个月以来的努力就白费了。不行,这个时候绝对不可以大赦天下!他双拳紧握,右脚微微迈出准备阻止宋神宗,转念一想,此举是为太皇太后祈寿,自己没理由反对。他想到此又将迈出的右脚悄悄收了回来,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打算。

    夜深人静。

    李定等人在白天收到王珪的密信后如约来到王珪家中。众人坐定后,李定担心王珪会质问自己的审问情况,主动回答道:“苏子瞻已经交代了绝大多数人,相信不日便会全部供出。”

    王珪满意地点点头,扫视众人,道:“官家准备大赦天下,你们听说了吧。”

    李定道:“听说了,今天大家都在议论此事。”

    舒亶道:“官家一旦大赦天下,苏子瞻被释放,我们的努力不就付诸东流了?”

    何正臣道:“功败垂成在此一举,我们一定要想出个办法,决不能让我们这几个月的努力白费。”

    蔡确道:“是啊,只不过苏子瞻的运气也太好了吧。太皇太后早不病重,晚不病重,偏偏赶在这个时候。”

    王珪道:“官家孝顺,想为太皇太后尽孝无可厚非,所以我们必须想一个解决之法,既不阻止官家大赦天下,又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舒亶道:“除非苏子瞻是死刑,这样就不在大赦天下的范畴中了。”

    李定本就打算置苏轼于死地,所以一直在研究《刑统》,试图从诗文中找出漏洞能符合《刑统》中的死刑范畴。但是几个月来,他发现单纯从诗文下手,很难判其死罪,所以一直在另辟蹊径,寻找其他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李定终于已有了些眉目,不过今日王珪心情不佳,如果此时说出心中之法只怕对方寄希望于自己,万一到时候苏轼没有被处死,定会被王珪记恨,需得十拿九稳才能言明。

    王珪见大家沉默许久,道:“我会想办法拖延两天再发布大赦天下的诏令,你们抓紧找证据,明天晚上在这里会合,我们再行商议,争取后天将苏子瞻死罪的证据呈送御前,这样大赦天下的诏令下发也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众人领命后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