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三百二十九章 章惇被罢

第三百二十九章 章惇被罢

    数日后。

    闰二月二十三日。

    御史、谏官弹劾章惇,章惇被罢黜知枢密院一职,改知汝州。

    晚上,苏轼来到章惇家,见章惇正命人收拾行李,准备尽早离开京师,不由伤感道:“之前还说我们以后可以时常相聚,没想到我才回京几个月,你竟又要离京。”

    章惇道:“从司马君实回朝的那一刻起,我走就是必然的,早晚罢了。”

    苏轼长叹一声,道:“司马公也是……”

    章惇道:“你不用为他辩解。司马君实虽有忧国爱民之志,而不讲变法之术,措置无妨,施行无绪。你看着吧,后面还会出现更多问题的。”

    苏轼早已嗅出了危机,旧党明显在弹劾新党,蔡确、章惇只是一个开始,后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官员被调离京师。他叹了口气,道:“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章惇拍了下苏轼的肩膀,道:“会有机会的,朝中局势动荡,你好自为之吧。”

    苏轼点点头。

    两人闲聊许久,苏轼告辞离开。他漫步在御街之上,心中的悲凉与周围热闹的街景格格不入。自从月初蔡确被罢相后,门下侍郎司马光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丞吕公著为门下侍郎,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丞李清臣为尚书左丞,朝散大夫、试吏部尚书吕大防为中大夫、尚书右丞,三省的核心力量逐渐呈现要被旧党替代的趋势。如今章惇离开枢密院,枢密院肯定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官职调动。

    他不由感慨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年神宗在位,旧党相继被贬,如今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又重回朝堂,不知将来哲宗亲政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真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数日后。

    朝廷下同知枢密院安焘为知枢密院,刚从给事中兼侍读改任吏部尚书的范纯仁为同知枢密院。

    三月。

    朝廷下诏,起居舍人苏轼免试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四品,官服为紫色,腰佩金鱼袋。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掌内外两制。翰林学士掌内制,负责撰写宰相任命、册立皇后、太子等文书;中书舍人掌外制,负责起草官员任免、政策改革等诏书。苏轼担任中书舍人后,预示着他将参与朝廷各项大事。

    正常情况下,担任中书舍人是要考试的,但是朝廷竟然免试让他出任此职。苏轼受宠若惊,急忙上书《辞免中书舍人状》请辞,朝廷不允,只得接受。

    数日后。

    在司马光的举荐下,程颐被任命为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负责给宋哲宗上课。程颐嘉佑四年落榜后,没有再参加考试。其兄长程颢与苏轼、苏辙同为嘉佑二年进士,入朝为官。

    程颐为人古板、迂腐,动不动就之乎者也,搬出书中礼法。苏轼为人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非常不喜欢程颐这类人,所以平时很少与其来往。

    一日。

    崇政殿。

    程颐拿着书,神色庄严地为年幼的宋哲宗讲课,讲了许久后,道:“官家,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一下吧。”

    宋哲宗对这位常以师道自居、不苟言笑的先生没有什么好感,一听说可以休息了,开心地放下书本,跑到殿外玩耍。程颐紧随其后。

    宋哲宗倚着栏杆,随手折断了一根柳枝。

    程颐见状一脸严肃地对宋哲宗道:“方春时和,万物发生,官家不可无故摧折柳枝。为君者应当以仁为本……”

    宋哲宗听他啰啰嗦嗦半天,面色不悦,道:“你有完没完!”说着将手中折断的柳枝重重扔在地上,愤恨而去。

    数日后。

    司马府。

    司马光倚在睡塌上看书,司马康端着药碗进来,道:“爹,该吃药了。”

    司马光放下书卷,接过药碗喝着药。

    司马康道:“爹,我听说最近官家不好好听课。”

    司马光疑惑道:“官家一向好学,不应该啊!”

    “好像是因为不喜欢程大人。”

    “程伯淳乃老夫推荐,其学识渊博,官家不应该不喜欢啊!”(程颐,字伯淳)

    “我听说前几天官家折断了柳枝,他又搬出大道理说官家。官家好像有些恼他,所以最近听课不甚用心。”

    司马光震惊道:“程伯淳竟如此迂腐,官家疏远儒生就是因为这些人啊!”

    司马康问道:“那怎么办?”

    司马光长叹一声,道:“还能怎么办,先这样呗,等以后遇到合适的人再说吧。”

    四月。

    在苏辙、御史中丞刘挚等人三番五次地弹劾下,四月初二,朝廷下诏正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为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知颍昌府。

    翌日。

    苏辙上书《言科场事状》,反对司马光贸然改革科场制度。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改革科举,废除诗赋明经,以经义策论取士。经义策论更考学生治国理政、实际运用的能力,本无可厚非,然而王安石编著《三经新义》,对经典按照自己的理解诠释,并要求考试的标准答案只依据这个。

    古籍浩瀚,经典著作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正是因为百家争鸣,学术才能不断发扬。考试只能按照王安石的思想答题,无异于将考生的思想禁锢。

    数月前,朝中官员们早已针对科举问题争论不休。由于官员的录用事关江山社稷,太皇太后下诏命礼部与两省学士、待制、御史台、国子监司业集体商议后上报。

    司马光得知诏令后,上书建议科场第一场,考试本经义;第二场,考试诗赋;第三场,考试论;第四场,考试策;考试新科明法,除断案外,考试论语、孝经义。

    苏辙反对司马光骤变科场制度,毕竟已经延续了这么年,还是徐徐推行,先按照原来的经义策论取士,只是不再将《三经新义》作为唯一标准,允许考生兼用诸子百家议论答题,随后再逐渐改革。

    就在大家因为王安石曾经改革科场制度造成现在的局面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