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三百七十二章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第三百七十二章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十一月初四。

    苏轼上书《乞赈济浙西七州状》向朝廷索要赈灾款,六天后又上书《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结合本地情况分析差役法与免役法各自的利弊,以减轻百姓负担。

    由于朝廷迟迟没有拨付赈灾款,苏轼又写信给文彦博等朝中重臣,请求他们帮忙向朝廷说情,早日拨付赈灾款,以解救两浙西路七州百姓。

    元祐五年。

    正月初一。

    苏轼和家人们围炉守岁了一夜,吃了早饭,觉得身体疲乏,决定回房小憩一下。他刚睡了一会儿,就被屋外不时传来的私语声吵醒。他听屋外说着要不要叫醒自己之类的话,便坐起身来,对着屋外喊了声:“何事,进来说。”

    屋外的私语声戛然而止。阿九推门而入,道:“官人,家门口聚集了非常多的百姓,非要给您送礼,说是要感谢您这半年来的辛苦。”

    苏轼道:“你去回了他们,就说心意我收到了,东西就不必了,让他们都散了吧。”

    阿九道:“不行啊,根本赶不走!其实今天一大早就有人在门外求见,小的们见您要回房休息便没敢声张,想着将人劝走便是。结果人不但没劝走,还越聚越多,这会儿场面已经失控,所以小的们特来告知。”

    苏轼站起身来,道:“我出去看看。”于是换了件衣服,朝大门口走去。

    他刚一出门,就被眼前的场面震惊到了,只见成百上千的百姓提着礼物、农产品簇拥在门外,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队伍的尽头。大家见苏轼出来了,纷纷要将手中之物递给苏轼,一时间喧闹不止。苏轼喊了半天,大家才安静下来。他对大家道:“大家请回,你们的心意我收到了,这都是本官分内之事,无须多礼!”

    人群中一个嗓门大的喊道:“自从大人十五年前离开杭州,城中七井便无人问津,河道清淤更是给大家带来诸多烦恼,这么多年,没有一名知州大人管过此事,您一回来就为民做主,大恩大德,没齿难忘,请大人一定要收下我们的谢礼!”

    大家纷纷附和着:“是啊,没有大人就没有现在的杭州城!请大人一定要收下谢礼!”

    更有甚者直接高呼:“大人若不收下,我们今天就睡在大人家门前不走了!”

    苏轼百般劝说无济于事,只得命家仆收下谢礼,百姓们这才满意而归。大家陆续走后,院里的谢礼堆积如山,场面极其壮观。一家人看着无从下脚的院子,既感动又无奈。

    王闰之感慨道:“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处理啊?”

    苏轼道:“你安排下人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食物之类的送去衙门用于赈灾,其他的东西灾民能用上的就送人,用不上的就变卖,款项也用来赈灾。”

    王闰之道:“好,我这就去安排。”

    王朝云道:“这么多东西,我也来帮忙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欧阳静、范烟霏也表示一起帮忙。

    二月。

    朝廷终于拨款,由于转运使叶温叟对度牒分配不公平,苏轼再度上书《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论述杭州原本奏请缺米三万石,乞求朝廷赐度牒二百道,可叶温叟只给了三十道。而润州原本就没有奏请缺米,显然是常平仓中储存的钱米够用,他却给了润州一百道,实在是骇人听闻,乞求朝廷详细斟酌,给杭州分一百五十道。随后,朝廷下旨分配给杭州一百道度牒,共计一万七千贯钱,以赈济灾民。

    四月。

    茅山河、盐桥河的治理工程终于结束,河道各开浚十余里,水深八尺以上。官船、私船在河道上畅通无阻,十分便利。交通便捷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苏轼看着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四月,历时半年的河道工程终于完工,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竣工之日,全城百姓纷纷前去围观,感谢苏轼的大恩大德,并夸赞三十年以来,开河从来没有如此之深、如此之快的。

    于此同时,六井的治理工作也基本结束,苏轼觉得肩上的重担轻了不少。

    五十五岁高龄的他自从去年七月来到杭州,每天除了处理杭州衙门和两浙西路七州的日常公务外,还要兼顾赈灾、治井、治理河道、修缮城中损坏的房屋庙宇等事,可谓从早忙到晚,没有一刻停歇。如今大项工程全部结束,他想着总算可以稍微歇歇了。

    这天。

    苏轼在知州厅刚处理完公务,想着这会儿没事,不如出去走走,舒展一下筋骨。他在衙门内悠闲地漫步着,一名衙役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大人,小的可找到您了,衙门外聚集了一百一十五名百姓,求见大人。”

    苏轼问道:“何事?”

    衙役道:“似乎是为西湖之事而来。”

    苏轼道:“带他们来知州厅见我。”说完返回知州厅。

    由于来的人太多,苏轼只得在门外接见,问道:“你们都是何人,来找本官作甚?”

    百姓们跪了一地,为首的一人回答道:“回苏大人,我等都是钱塘县的百姓,为西湖而来。自从大人回到杭州,日夜为百姓操劳,您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恩戴德,没齿难忘!我等本不愿麻烦大人,实在是事关全城百姓,特来求大人开浚西湖。”

    又一人补充道:“西湖的好处,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与人口、饮食休戚相关,不仅是为了游览观赏美景。近年以来,西湖堵塞接近一半,水面日减,水草日益滋长,再这样下去不出二十年,就没有西湖了。还望大人能挽救西湖啊!”众人相继磕头向苏轼求救。

    苏轼叹了口气,道:“我也想治理西湖,实在是力不从心啊!治理西湖比治理河道复杂的多,不仅仅是建个堰坝,再挖点沟渠把水引来这么简单。据我所知,目前西湖葑合长达二十多万丈,没个二十几万的民夫,工程根本干不起来。你们也看到了,自从我来到杭州,修缮房屋庙宇,治理沈公井、六井以及河道,还赈济灾民,真的花了太多的钱,实在没钱募集民夫去开浚西湖啊。”

    一人道:“小人私下听说朝廷最近赐给杭州一百道度牒,每道一百七十贯,共一万七千贯钱。杭州衙门以高价买入,低价卖出,以平衡市面米价,赈济饥民,消折之余,尚有一万石米和一万贯钱。如果支用这些钱,足以成事。”

    苏轼道:“朝廷的赈灾款确实有结余,但是开浚西湖实在太费钱了,这点钱远远不够,除非朝廷再次拨款……”他沉思片刻,道,“也罢,为了长久之计,我就再向朝廷要一次钱吧。”

    众人纷纷叩谢苏轼。

    苏轼让衙役将大家送出衙门后,独自坐在知州厅思忖着,既然要上书要钱,总得说得面面俱到才是。于是,他下发通知,广集治湖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