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四百一十四章 朝局更迭

第四百一十四章 朝局更迭

    数日后,苏轼写了一封《乞降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将定州近年来军政不严、边防戒备稍有松弛的现状,张全、田平等人偷盗之事,张德等人侵占耕地作为自己的永久产业之事,众多将士逃军改业之事,军营破败无法居住之事,孙贵敛掠钱财、私自放贷之事,以及军中公然饮酒、赌博之事尽数写于奏章之上,上呈朝廷。

    十一月,苏轼将弓箭社的预算以及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准备得差不多了,再次上书《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将自己居安思危,筹备弓箭社之事上报朝廷,并在奏章中说明了弓箭社的管理方案、奖惩措施等各项规定,请求朝廷同意恢复弓箭社并予以拨款支援。

    数日后,他感觉《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写得不够完备,又写了一篇《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继续上呈朝廷。

    就这样,苏轼在定州军务、政务的忙碌中度过了元祐八年的最后时光,迎来了除夕的守岁之夜。

    此时欧阳静的妹妹欧阳柔已赶赴定州,与当年王弗病故后如出一辙,苏轼为了苏迈再娶王弗的妹妹王闰之,而苏迨也已同意等欧阳静丧期一过就迎娶欧阳修的七孙女欧阳柔。

    一家人围炉夜话,王朝云感慨道:“轼哥哥终于可以歇一歇了,没想到定州比京师更忙,这几个月累坏了吧。”

    苏轼道:“身体累总比心累强,也不知道子由过得如何,官家亲政后想必会带来一番变革吧……”

    自从苏轼离京后,京师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十月宋哲宗要更换十名内侍(宦官),其中就有宦官李宪、王中正之子。

    此决定一出,满朝哗然,李宪、王中正都是宋神宗倚重的宦官。内侍换成他们的儿子,那么离王中正等人复用也不远了。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宋哲宗很有可能想恢复宋神宗的制度,先从内侍下手,届时再让章惇等新党之人重回朝堂。

    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八年,朝局更迭,当年支持王安石新法的新党早已被贬谪各地,三省、枢密院、学士院、谏院、御史台基本都是旧党之人。

    旧党因为当年被新党迫害流落各地,在宋神宗驾崩、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期间不断弹劾新党,将其贬谪,多多少少都有点报复的心态。新党压抑这么多年,一旦卷土重来,必会故技重施,旧党又将遭受灭顶之灾。

    群臣坐不住了,从十月到十一月不停地上书请求宋哲宗不要启用李宪、王中正之子为内侍。宋哲宗不但不听,还表示要重新任命章惇为相。

    十二月,章惇从提举洞霄宫这样的闲置被调回汴京,升任资政殿学士,吕惠卿升任中大夫,王中正改任遥郡团练使。

    大家很清楚,这份任命只是过渡,一旦章惇、吕惠卿回京,定会委以重任,就像当年司马光、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回京时那样连升数级,直至位高权重。

    辞旧迎新。

    元祐九年/绍圣元年。(四月下诏改年号为“绍圣”,之前为“元祐”)

    正月至四月的这段时间,京师风云变幻。

    正月,朝廷因修河之事吵得不可开交。

    二月,朝廷下诏改任户部尚书李清臣为中书侍郎,兵部尚书邓温伯为尚书右丞。

    两人上任没多久,李清臣上朝时首次提出绍述,即恢复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推行的新政,邓温伯随声附和。宋哲宗早有此意,既然有人出头,便顺水推舟,开始谋划恢复新法之事。

    三月,侍御史来之邵上书弹劾宰相吕大防,并罗列宋神宗当年提拔的章惇、安焘、吕惠卿等人,以备进用。吕大防自知大势已去,官家完成父亲未完成之事的决心愈坚,于是自求去位。

    宋哲宗急忙答应,下诏罢去吕大防相位,改知颍昌府。诏书下达两天后,又改知其为永兴军。相位空缺,章惇此时已收到宋哲宗的诏书,带着多年的仇怨,正在快马加鞭地赶往汴京,大家明白,这个位置早晚就是他的。

    于此同时,贡举考试殿试在集英殿举行,而殿试策题的题目大意为:

    元祐年间,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司马光等人恢复词赋选士,然而选出来的官员却不知劝导人主;罢去常平官,取消青苗法,然而百姓并没有变得富有;或差役法、或免役法众说纷纭,然而役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或东或北之论各异,黄河水患却不断滋生;赏赐土地以安抚邦国,然而羌夷之患并未消弭;弛利以便民,然而商贾之路却不通……

    说白了就是将元祐年间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尽数批判了一番,然后让考生们针对这个问题予以分析。

    最终支持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新法的考生名列前茅,举国皆知宋哲宗的意图,自此以后,绍述之论大兴,治国方针政策开始大变。

    苏辙闻讯后上书《论御试策题扎子二首》并当面论之,宋哲宗不悦。苏辙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家后写了封奏章,乞求宋哲宗赐以屏逐。

    没多久,朝廷下诏将苏辙贬为端明殿学士、汝州知州。中书舍人吴安诗起草制词,制词中含有“风节天下所闻”及“原诚终是爱君”之语,对苏辙予以赞扬。

    宋哲宗大怒,命人另外再撰写制词,并下令苏辙以散官太中大夫知汝州。

    与此同时,吴安诗也被罢黜中书舍人一职,改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一职由蔡卞接任。宋哲宗打算让范祖禹代替苏辙,然而阻止此事者甚多。范祖禹上书请求离京外任,于是改任陕州知州。

    四月,朝廷下诏改年号为“绍圣”,其用意不言而喻,即绍述,恢复熙宁、元丰年间宋神宗推行的新政。

    于此同时,朝廷频繁下诏更换官员,国子司业翟思出任左司谏,左朝奉郎上官均出任左正言,淮南转运副使张商英为右正言,右朝散郎周秩、左朝散郎刘拯并列出任监察御史,蔡京出任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章惇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位居首相……

    京师这一系列风云变幻,远在定州边防之地的苏轼却茫然不知,仍在不遗余力地为百姓上书。

    他一月上书《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二月上书《乞将损弱米贷与上户令赈济佃客状》,三月上书《乞降度牒修北岳庙状》,殊不知一场灭顶之灾正在悄然向他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