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四百三十章 筑堤修桥

第四百三十章 筑堤修桥

    一日。

    邓守安来合江楼拜访苏轼,两人临窗而坐,闲聊之余遥赏江景,十分惬意。过了许久,苏过敲门而入,刚喊了声:“爹……”见邓守安来访,打了招呼准备退出房间。

    苏轼叫住苏过,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苏过道:“谢掌柜的亲戚昨天溺亡了,他去吊唁所以没开店。”

    “溺亡了?”

    苏过点点头:“听隔壁铺子的人说好像是昨天渡江去归善县时不小心翻船溺亡的。”

    苏轼陷入沉思,许久才回过神来,对苏过道:“你去衙门找一下詹大人,就说我晚上想去拜访他,看他是否有空。”

    邓守安问道:“为何突然拜访?”

    苏轼道:“我来此一年,西枝江已有不少人渡江溺亡,百年以来不知又有多少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此事干系重大,还是要找詹大人商议一下。我想着直接去衙门找他,人多口杂,被人听了去,不知缘由者会以为他为官不闻不问,还是等晚上去他家中拜访比较合适。”

    说完对苏过道,“你去告诉詹大人,晚上我想去找他商议一下西枝江废桥修缮一事,这样也好让他有所准备,免得我贸然询问,太过唐突。”

    苏过领命离开。

    惠州城外有条西枝江,东连归善县,西接惠州城。江上本有座桥,可惜年久失修、废坏多时。两岸百姓想要相互往来唯有划船渡江,遇到大风或者激流稍有不慎便会船覆人亡。苏轼来此生活一年,只见桥头残垣断壁伫立江中,从未见人修缮。

    晚上。

    苏轼来到詹范家拜访,詹范热情相迎。两人坐定后,詹范命人奉茶,开门见山地说道:“叔党已经把你的来意告诉我了。其实我刚来此地任职时听闻不少百姓因渡江溺亡也曾想过重建此桥,只可惜惠州地贫,衙门经费不足,实在没钱建桥。”

    “那可以向朝廷要钱啊!”

    “岭南一带朝廷本就鲜有问津,更不会为了一座普通的桥而耗费巨资。”

    苏轼思忖片刻,道:“那我就去筹钱,总能筹到的。”

    詹范惊喜交加:“真的?那太好了。”

    随后的日子,苏轼开始东奔西走募集资金,同时广泛征集建桥方案。城中不少百姓慷慨解囊,或多或少地捐钱捐物。苏轼则将所剩无几的积蓄又捐出了一小部分,只留下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棺材本,此外,他又将连带之前身着官服时佩戴的价值不菲的通犀带一并捐献出来。

    由于建桥耗资巨大,只靠惠州百姓捐助可谓杯水车薪,于是他又写信给程之才请求其帮忙筹措资金。最终在程之才和众人的帮助下,建桥的资金终于筹措完毕。

    苏轼在众多建桥方案中选择了邓守安提供的铁索连舟以代桥身的方案:将四十艘船连在一起为二十舫,铁销石矴,随水涨落。一来船身随江水飘荡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击,延长浮桥使用寿命,二来其中任意一艘船坏了可予以替换,相比于整座桥的修缮节约成本。

    苏轼想着既然筹钱了,索性再多筹点,将城西西湖的交通问题一并解决。西村与西山之间以湖水相隔,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湖面上曾经修建了一座丰乐桥,由于桥身为木质,在湖水长期浸泡下极易腐烂,不时有百姓踩烂桥板掉入湖州。当地官府也曾出资修缮,却屡修屡坏。

    针对这一问题,苏轼决定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筑一道长堤,长提以桥相连,而建桥方案在集思广益后最终选用白蚁不敢跻的石盐木筑桥,桥上架飞阁九间,以壮其势。而西湖筑堤建桥的资金由远在筠州的苏辙慷慨解囊,以及孤山栖禅寺的和尚们四处化缘筹集所得。

    方案既定,资金到位,两桥一堤的工程浩浩荡荡的开始了。西枝江浮桥由邓守安负责主持修筑,西湖石盐木桥由栖禅寺住持负责主持修筑。

    和之前在杭州治理河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时一样,苏轼虽已年迈,但仍不辞辛劳,骑着毛驴往返于两桥一堤的施工现场监工,以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

    忙碌的日子使时间变得飞快,不知不觉已至绍圣三年……

    正月初一。

    正值炮竹声声、共贺新年的喜庆日子,一场灾害悄然而至……

    博罗县突发大火,由于火势太大,顷刻间全县焚烧殆尽。苏轼闻讯后和苏过一同奔赴博罗县,当两人赶到时,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惊,县衙、民居皆为灰烬,荡然无存,百姓们无房可居,只得睡在沙滩上。

    苏轼找到瘫坐在烧焦的废墟中面如土灰的林抃,询问道:“火势怎会如此之大,没有安排人及时灭火吗?”

    林抃长叹一声,语气低沉地说道:“正值过年,衙门休假,等我调派人手前去灭火已经来不及了。”他摸了下头上的官帽,怅然若失,“完了,我看我这县令也别做了,直接去牢里等着程大人处置吧。”

    苏轼安慰道:“你正在休假,不应当坐罪,我即刻给表兄写信为你求情。”

    林抃难以置信:“真的?程大人真的会宽恕我?”

    苏轼拉起瘫坐在地上无精打采的林抃,点点头,用坚定的语气说道:“真的,你相信我,我定会说服表兄不坐罪于你。”

    林抃感激涕零:“多谢子瞻相救!”

    苏轼道:“举手之劳罢了。林大人,您还是赶紧做好善后之事将功补过吧。”

    林抃被一场大火烧得大脑一片空白,万念俱灰,惆怅道:“怎么补?全烧没了!”

    苏轼道:“可补之处太多了,各类烧毁房屋的修复、受灾百姓的安抚等诸多事宜都等着林大人去安排呢!”

    林抃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对对对,我即刻安排人手去办。”

    与此同时,苏轼给程之才写了封信,建议其责令林汴修复被火焚烧的官府处所、仓库等,安抚灾民、加强治安以免引发动荡,责令各级官员维持物价、保证货物正常供应,避免有人趁火打劫,哄抬物价,更不准官员借机强征民力民物。

    此外,他还建议惠州推官黄焘擘划得竹三万竿送往博罗县以助百姓盖房,并协助林汴处理各类善后事宜。

    博罗县之事已了,苏轼又全身心地投入于筑堤修桥之事,闲暇之余或在合江楼读书,或约着朋友们四处闲逛,除了因为捐完了所有财物日子更加清贫外,倒也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