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长安风定 » 第一章 雪地孩童

第一章 雪地孩童

    “吱呀”一声,茫茫雪地里传来一声轻响,有人蹑手蹑脚地推开了淮王府后院的门。

    夜幕已来临,但来人仍一眼就看到了院中跪着的,还不足三岁的孩童。

    孩童的双腿埋进了雪地,呼啸的寒风吹起漫天大雪,无情地向他飘落着。

    孩童脸上被冷风吹得冻成了青紫色,鼻翼发红,唇色却异常发白。显然已跪了些时候了。

    他双手紧握膝盖,来回摩擦着。似乎要靠掌心中不多的余温,来尽量温暖已麻木的双腿。

    原本应充满童稚的双目中,散发着阵阵冷洌的光。

    “大公子!”来人朝孩童嘶哑着嗓子喊了一声。她顾不得有侍卫在旁边看管,泪流满面地跄踉着奔至孩童身边,解下外衣就将他紧紧包裹起来。

    她揉搓着孩童冰冷的双手,一边将他往上提:“大公子,您快起来,快,别冻坏了身子!”原来这被罚跪的孩童正是淮王府中的大公子林复。

    负责看管的侍卫走过来,咳嗽一声,呼出一大口热气,粗着声音说道:“赵嬷嬷,王爷吩咐过,要燃完这一柱香,大公子才能起来。”眼前这柱香才燃完了一半。

    赵嬷嬷抬起头来,满目怒火瞪着侍卫,但尽量压低着嗓音回道:“王妃娘娘在世时,待你可不薄啊!”

    提起故主,再看看怀中冻得瑟瑟发抖的小主人,赵嬷嬷忍不住抽泣起来。侍卫听后,不知回想起了些什么,便低下头来,默默地移开了几步。

    前院阵阵欢笑与丝竹之声不时传了过来。隐约能辨出来,那是淮王爷与后娶的王妃,以及他们长子的欢笑声。

    突然,一阵巨响惊破长空,前院绚烂的烟花照彻了整个淮王府。

    赵嬷嬷低声对侍卫说道:“今儿小年夜,王爷他们正在欢聚,肯定不会过来了。我先带大公子回房,有事我自会担着,不会连累你。”说着,忙将快冻僵了的林复一把抱起来,送回了房中。

    林复躺进暖和的被窝中,冷得蜷缩成一团,全身不停地发着抖。

    赵嬷嬷一边给林复喂热水,一边安慰道:“大公子,您再忍忍,您是嫡长子,自会有封作世子的那一天。您一定要忍耐啊!”说着,大滴咸湿的眼泪滚到了嘴边。

    她喃喃自语似地:“王妃娘娘,您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大公子,要让他平安等到那天啊!”

    这个还不到三岁的林复看似被责罚惯了,一声不吭地将一大杯热水灌了下去,裹紧被子就往下躺。他双目紧闭,看不出什么喜怒来。

    微弱的烛光照着他稚气却清贵无比的脸,赵嬷嬷看着这张酷似已故王妃的脸,又悲又叹。

    就在赵嬷嬷要转身离去时,突然听到被子里传来一声伤寒鼻音:“嬷嬷,我一定会等到那天!”顿了顿,孩童紧握双拳,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来“我且等着!”便转过身去,侧身而卧。

    不几日,新年便如约来临。

    年初六,淮王妃好端端地突发了急病,连服数药也不见起色。淮王爷急得团团转。正巧,王妃认得的一位高人,刚好来府上来拜会王爷。

    王爷与王妃求高人替王府占了一卦,此卦居然应在林复身上。

    高人对淮王爷解释道,林复命数带灾,得尽快送去寺庙中,否则不仅自己寿数难永,还会连累父母及家族。

    淮王爷经过一夜沉思,次日早,便派人将林复送去了寺庙。

    没两天,淮王妃的病,果真慢慢好了起来。

    五年后。

    青州城郊一座并不起眼的古朴寺庙里,从各地前来向李方丈求道的人越来越多。

    说也奇怪,李方丈向众人布的道,并非经书,而是圣贤遗学。

    李方丈不以老师自称,人们也不敢枉称是他的弟子,仅以后生自称。

    这些后生们身份迥异,有居庙堂之高的新贵,也有远遁江湖的隐士,有公孙贵族,也有白丁布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此聚首。

    后生们问起此学乃是何宗何派?李方丈回道,此乃前朝圣贤所著,名为“慧心学”。

    李方丈出身武家,武艺与骑射皆绝佳。

    不知何故,他快到中年时,才突然出家为僧,自然并非门派的谪传弟子。

    慧心学经过数百年传播,因各人所悟不同,现已分为不同支系。他们奉一人为掌门,门中长老若干。

    此时,正值秋后下午,一向静谧的寺中却传来几声欢笑,细听像是一位女童的笑声。

    极目望去,这女童生得极为出众,肤白如雪,目似星辰,不过五六岁的年纪,却带有几分脱尘之感。

    女童是随祖母来寺中的。这位祖母气度不凡,容貌秀丽,举止从容。她与李方丈乃是年少时的知交。待她成婚后,与李方丈就极少见面了。再见时,才知李方丈已剃度出家了。

    女童趁祖母与方丈闲聊时,偷跑到后院来,在一棵结满火红果子的石榴树前停了下来。

    突然,眼尖的女童看到一只颜色非常怪异的蝴蝶绕树而飞,女童又惊又喜:“这莫不是书中写的‘三彩蝶’?”

    她蹑手蹑脚地朝蝴蝶靠近几步,蝴蝶象是察觉了,就往里屋飞。女童急急举起窗边的网兜,忙朝蝴蝶罩了过去。

    正在此时,门被打开了,一个穿着麻灰布衣的小和尚走了出来。女童的网兜不偏不倚,正好结结实实地罩了小和尚满脸。

    蝴蝶没来得及逃走,一头撞在小和尚额上。

    女童急切地说道:“别动!我抓住它就松网。”

    小和尚比女童稍长两岁,女童踮起脚,伸出手来抓向他的额前。

    素日不喜与人多言的小和尚,一把就要将网兜扯开。

    女童怕蝴蝶跑了,一时发了急,忙用力按着兜网。小和尚眉头一皱,往旁边挪。

    女童也不吭声,用劲全力,又朝小和尚脸上按下去。

    两个孩童较上了真,就顾不上礼数了。

    二人一推一按,见小和尚有点恼怒了,女童才突然回过神来。

    她向来不是失礼之人,羞愧得涨红了脸,忙急急松开了手:“小师父,真是对不住!”

    蝴蝶飞了出去,再也抓不到了。女童心中一滞,倒也没哭闹。

    她转过头来,突然定定地盯着小和尚出了神。

    小和尚见这丫头似有几分古怪,心中微感诧异,抬腿就往外走。

    女童急忙喊道:“小师父,你面色泛白,气色清洌,唇却过赤,你是不是有隐疾在身?我能否替你把上一脉?”

    小和尚不回答,匆匆往外走。

    女童也不恼怒,在身后端详起小和尚的双腿,继续问道:“小师父,你步履虚浮,我刚才观你面色,你是否有旧年寒疾?”闻此言,小和尚倒是一顿,但仍不答话。

    女童追了上来,还准备继续问诊。祖母闻言与李方丈一起走了过来,祖母对李方丈笑道:“容儿这些年跟着我四处行医惯了,见人就喜欢问诊。”

    李方丈含笑答道:“容儿如此聪慧勤奋,你这是后继有人了。”然后朝着小和尚喊道:“皓安,你过来给白大夫把把脉,她若能解了你自小的寒疾,也算是你的造化。”

    寺中弟子不少,只有皓安是李方丈一直带在身边的,现已得李方丈武艺及骑射真传。

    女童听了小和尚果真有寒疾,倒也没露出得意之色。祖母看她的目光带了些许赞许。

    皓安双手一合朝白大夫行了礼,白大夫仔细替他把了脉,开了药方后就带女童准备离开寺庙。

    李方丈叫上皓安,将她们送至山门口。女童偏过头来,偷偷打量着小和尚,不知怎的,她觉得小和尚眼中似有孤寂之色,忽然有些莫名的悲悯浮上心头。

    女童想了想,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泥人,塞到小和尚手中,说道:“皓安小师父,刚才是我失礼了。这个泥人送给你,希望你早日康复!”没等小和尚开口回绝,就快步跑向祖母身边,一同出了山门。

    小和尚握着小泥人,看向师父一眼,师父对他轻点着头,小和尚只得将泥人收入袖中。

    李方丈边走边与小和尚说道:“皓安,你尘缘尚未尽,不会长归佛门之中。”这个小和尚,原来就是几年前被送入寺庙的淮王爷的长子林复。

    林复被送入寺庙后,李方丈就一直将他带在身边,取法号为“皓安”。

    前一阵,淮王爷奉诏,带着几个孩子包括林复一起进京面圣。当今圣上与林复很是投缘,特意叫来钦天监为他细观面相。

    钦天监如实回禀了圣上,此子命数上乘,尽快还俗才是正理。

    林复不解地问道:“师父,您这是何意?”

    李方丈看着林复,轻叹一声说道:“你毕竟是皇室之后,你父王刚命人来接你,你就随他们回去吧。”

    一向面上自带疏离之感的林复听了此话,心中大乱,慌忙道:“师父,弟子自小出家,怎能轻易还俗?”

    方丈答道:“出家本非你自愿,圣意既已下,你就回去吧。”眼中也带有不舍之情。

    林复伏地一跪,心中伤感不已,却静默不言。

    方丈将他扶起,怜爱地说道:“皓安,聚散自有时,你到了该去之时,无需留恋。”

    林复低着头,片刻后,才红着眼眶答道:“我若不去,必定会连累您,皓安就此别过!”言毕,又准备下跪。

    李方丈忙扶着他,不让他跪下去。边往前走边问道:“这些年来,为师一直带你在村野乡间化缘,你作何想?”

    村民们木然的面孔浮现出来。他们衣着褴褛,食不裹腹,举家挤在破烂不堪的泥屋中,常常连床棉被也没有,冬天里只能铺点稻草来御寒。

    这群朝不保夕之人,每次还会从仅余的粗粮中,拿出一些来布施给他与师父,但师父从不肯收。

    不过,富贵人家给师父的灯油费,师父倒是来者不拒。他将这些银两都拿去买了粮,布施给极贫赛的农户。

    林复想到这些,对李方丈回道:“师父,我定不会忘了这些事。”

    方丈继续问道:“那你以后会如何做?”

    林复思量一番,才回道:“我若能入朝堂,便为民请愿。若禁于青州,也要为百姓谋福。”

    方丈听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停下脚步,对林复说道:“皓安,你命中注定不凡,你要记住,来日你若登高位,切勿忘今日之本心。”

    少顿又道:“以后你无需再来此找我,我准备云游四海了。”说罢,转身就走,头也不回地说道:“皓安,你且去吧!”

    林复再也忍不住,朝着师父身后就地一跪,眼含热泪三次叩首。王府派来的仆人忙将他搀扶起来。

    林复归府,师父云游。这些年来,常在寺庙中与林复相伴的俗家弟子陆川,这几日正好在家中有事,没来得及与他们道别。

    陆川听闻此讯,气恼不己。好在淮王府就在青州城内,山水自有再逢时。而师父,就只能靠机缘才能相逢了。

    林复除了一套《慧心学》,什么都没从寺庙中带走。

    他手中捏着一枚小泥人,就此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