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长短集 » Chapter 06 隐士缘(九)

Chapter 06 隐士缘(九)

    (九)九章妙法

    她也算是了解他,知道他不是那种善于交谈喜欢逢迎的人,诸葛先生觉得有趣的事情,他不一定觉得有趣。那他刚刚为何要去凑热闹?

    也许这些年不见,对方已经大大的变了,自己已经再不能算了解他了。

    地脏也的确是变了,单论形象就整个改头换面,哪像个贵胄皇亲,只像个苦行的僧人。

    诸葛通:“确实,老朽眼见为实。”话说的点到即止,同样一边观察着话题有关的另一位的神色反应。

    王妃没有接话追问,短暂的谈话就此结束。

    明明是别人在说话,话里说的也是别人,中间的地脏却感觉句句针对自己,遂有意加快脚步,仿佛希望甩掉围绕着的不自在的空气。

    另外的人都加速跟上,毕竟前面这位才是此行当中的最主要人物,必须紧跟。只不过默默追上后便都一路无话,似乎都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赶路上。

    另一头的山路中,小比丘洞明也在赶路。

    太阳光透过树隙照下,光斑跳跃在人身上,光头暴露在阳光下反光,这一幕很是亮眼。

    他心里还想着刚才的经历。

    救自己的人和师父似乎一伙的,而师傅与自己对话间并不很磊落,有些事避而不谈,讳莫如深的样子,应该是对旁人持有戒心。洞明如是想道。

    与师父一路,但不一心……同路异心,他终于想出了合适的四个字来形容,觉得很贴切,如果事实跟自己猜想的一样的话。

    他觉得师傅对对方不仅是有戒心,也许还有点忌惮着对方,否则凭什么明明对对方不感冒的样子都挂脸上了,却也只是不跟人家搭腔而已,这同师父平常的为人相比起来,似乎“拘谨”了一点?

    若是如此,那么师父忌惮对方什么?

    忌惮对方的身份?那老人家貌似是夜郎国的什么国师!

    忌惮对方的武功?那救自己的老人家蛮厉害,不知道跟师父比起来谁上谁下。

    忌惮对方人多?露面救他的是那位老人家,但在崖壁上求救时,他看到的不止那老人家一个人,还有另外的人似乎穿着青色和灰色的衣裳,说不定那老人家和其他人加起来是一伙。

    师父夹在他们中间,一个打一个还好说,一个打多个恐怕是讨不了好的。

    就像他曾经在柳家的时候,有个年纪小而个子大的家伙老是喜欢欺负别人,把所有人欺负光了,于是遭到所有小孩子的围攻…被收拾得好惨!

    他有点越想越离谱的感觉……

    想归想,担心归担心,有些时候自己只要听话照办就好,师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不该问的不多问。

    总之他从来没有自作主张的习惯,就习惯听话照办。

    花了将近半天时间,洞明重新回到第一次陪同柳老爷等来游玩时所站的盆地边缘山岗上,现在回头看来,这儿也是他与他们永远分道扬镳的地方。

    冷风吹过,衣角猎猎。洞明望着远处盆地中央。

    在那里,一棵参天大树静静伫立,仿佛亘古即存;盆地内水泊连成的一片水网倒映着蓝天白云,将其切割成奇形怪状。

    水面偶见迷蒙雾气升腾,给人以神奇静谧的美感。

    然而,这一切现在掺杂了刀斧砍伐、原木撞地、敲打出的砰砰咚咚音,还有人说话声此起彼伏……有些不协调!

    盆地一侧,有一块地势略高而未被水网兜住的地皮,有一帮人在那里大兴土木……

    忙活修庙的人当中有人发现了他,更多的人出来围观他,另一阵动静因他而起,把他吸纳进了以上的不协调之当中。

    眼见许多人兴起土木,都是村里人被柳老爷等派来的,为地脏祖师修庙。

    地脏祖师已经收了阿三做弟子,为师父修的庙自然也有阿三这个徒弟的份。

    按村民的说法,他是祖师座下的护法弟子。

    于是他以主人公的身份,兼着“监工”。

    几天下来,觉得有家有师父的感觉,实在太好。

    真正恍如隔世啊!现在大概有七八十人天天供他使唤,虽然只限建庙这段时间,也只限在造房工程有关的事情上。

    其他事上也有操作空间。

    比如祖师护法弟子要学识字?这还不简单,柳老爷还没来得及发话,陶老爷抢先答应下来,自己的孙女恰好读着几本书,改天就给祖师弟子拿来,想看多久看多久!

    祖师弟子说不仅要用书还需要先生教,陶老爷差点脱口而出“让我孙女教”的话来,最后还是找了自家府里的教席来教洞明识字。

    因为洞明不愿意下山去,而孙女待字闺中,上山来教学更不合适,虽然洞明如今是个出家人。

    仅仅磨了几天,洞明将兽皮上功法的第一章的字句,拆开了让教席先生教会,自己后面再连起来研读,没几天就有了成果,遂感觉心满意足,当即后面暂不麻烦先生教了。

    他自己不好直接和人家先生说,恰好这天陶老爷又坐着抬较进山来督建寺庙,他就找了陶老爷请其转告。

    他这种学生,实在令教学的人很有些不解,哪有这样的?

    辞退老师这个都不说了,看看人家怎么当的学生、怎么学习的:该读的经义之类一概不读,每天就认字!而且是学生写出来,你就教一下怎么读以及什么意思,学生得到答案立刻下课,瞬间跑没影。

    日复一日……

    好在拢共也没教几天。得了,这学生就当没教过。

    本来这个教席先生前来,有那么点意思,以后出去能炫耀一下,说自己教过某某祖师的弟子,地位一下得抬的多高!

    但是临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事情没往预料的方向上面去发展,现在产生了教过某人的话打死不主动说出去的想法。

    没别的,怕真金火炼时经不住考验,到时候连累自己脸上无光。

    当然他这是现在这么想,以后这个学生要是如何出名、高高在上了,再站出来师生相认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了,这是后话。

    教席先生和陶老爷送来案上的几本书被晾下,洞明自顾离去。

    这几天盆地周边这些山头,他一有空就跑出去转,这也是他每次旷课的原因——师父临走交代自己要坚持强身健体!

    这理由鬼才信,祖师当师父,就教这个?但教席懒得追究,每次都牵强地笑着点头放了他离去。

    山头转熟了,山洞也给他“摸点”过很多,终于给他找到一处能直通盆地中央地底下的洞。终于给他再一次来到“洞中天”。

    距离头一次已经是三天前了。

    火折子顶着一团火焰,为漆黑之地添了柔和光芒。

    火光到处,星光辉映,出于奇草。

    洞明借手中点燃的火折子,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地脏交给的兽皮上的密密麻麻字体。

    几个较大的字在最前面——《九章妙法》!

    这就是满篇功法的名字。

    全篇也分九个部分,但他只看最开篇的一章。其它的他暂不去看,也看不懂,连字都认不全。

    本来师父交代让他把功法烂熟于心,他也请来了先生教认字,只是认字过程中渐渐生出了点自己的想法。

    他不想那么老实地只是认完字背书,然后等着一年后师父回来指点修炼。

    说白了,认字进度很缓慢,过程很枯燥。

    以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下人,本就不认识多少字,为了练功,这几天才开始逼着自己咬牙学习,想办法请来教席先生,每天能教会他认一些字。

    他倒不是没有耐心慢慢学,而是认完第一章所有的字以后,便自己试着找句读,背诵的同时自然也在理解每一句话,进而理解整一章的意思。他感觉有了那么一点意思。

    于是,他决定先停一停认字进度,花点几天时间专注于加深理解,也许还可以试着付诸于实践。

    如果真能拿下第一章,那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开头,也能给这几天刻苦认真的学习一点交代啊。

    这心思要让教书先生知晓的话恐怕要傻眼,一天平均下来也就认十多个字,都不算什么太复杂难学的字,学生每节课自我感觉可以了就找借口逃课,也好意思说认真刻苦!?这个学生多少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九章妙法》第一章曰:

    “混沌初开,天地一灵台。人为灵长,妙法守心。九章始于一,以身为器!”

    二十六字正文,字字珠玑。

    “聚气于器,尽归己用!”

    结尾八字真言如是。

    洞明虽认全了每一个字,但还是看得懵懵懂懂。

    但如果配合着算上这一次一共两次在“洞中天”待过的经验,感受着身体受特殊环境影响进行着某种改造,他渐渐能明白什么叫“以身为器”和“聚气于器,尽归己用。”

    身体相当于一个器皿,而特殊环境的改造作用就相当于将器皿打开一些口子,使之与外界相通。

    功底尚差还有的提高的余地,悟性却弥补不了。有了恰当的理解等于有了良好的开头,接下来的步骤,就轻松得多:

    不再费力去学更多字词或文法,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待在石洞里,盘膝聚神打坐。

    按照“洞中天”这个宝地对身体的奇效,要做到“以身为器”这第一关不成问题。

    如果一边食用观音土和奇草这等天材地宝,效果会更加立竿见影。

    但是修庙的工程还有一阵子要忙活的,人多眼杂,不好大庭广众下干那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

    “不食人间烟火”,这是他新学会的一个说法。

    跟一般人解释不清楚是一说,最重要的还是注意影响,否则之前面对救他脱困的那个国师大人也不用回避隐瞒。这点都不用他师父地脏交代。

    所以洞明暂时不碰观音土,偷偷挖也不敢啊,实在是有太多双眼睛盯着他。吃点奇草倒是可以有,洞中天里不虞被人发现。

    ……

    “不食人间烟火”的说法,是民间对一些神怪的发明。

    首先是从佛家的传说中,听说有大德高僧修行到一定程度,步入禅机、闭关苦修者,根本不再像常人一般一日三餐,也几乎不在拉撒上浪费时间,休息睡眠也不同常人。

    譬如一位法号“无暇”的比丘,自廿六岁时至升天之时,一百廿六载,独居山间石洞就有百年时间,不带弟子不作五谷,“不食人间烟火”,独自日夜抄写佛门经典,总计九九八十一部,且都以血书写成。